蔣曉光
摘要:基于《批評與閱讀的力量》解讀審美原則,本文就三點進行分析:獨特審美感覺,展示審美原則;審美判斷,實現文學批評價值;審美意趣,突出文學作品價值,希望對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幫助。
關鍵詞:批評與閱讀的力量;審美原則;審美感覺;學批評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文學發展得到人們的重視與關注。最近幾年,我國文化市場逐漸出現市場化、體制化、學院化的情況,影響文學批評的發展。為了提高文學批評影響力,需要重視文學批評對社會、國家發展的影響。本文結合陳福民的《批評閱讀的力量》對審美原則進行解讀分析。
一、獨特審美感覺,展示審美原則
在新時代下,文學批評與傳統文學觀念出現不同的發展方向,文學批評不僅是對文學作品的批評,同時也是對社會學、政治學其他性質的批評。這種文學批評方式,不僅無法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同時會影響文學批評發展,無法展示出文學批評的價值。而陳福民的文學批評,則是以文學作品文章為主,有獨特的審美感覺。在他的評價中,并沒有關于政治、社會的內容,只是單純的對作品的評價。這種審美感覺,是由閱讀者客觀思想上對作品的感覺、情感、體驗、想法直觀評價與體驗。這種評價方式的獨特性體現在重感覺輕理論,重閱讀輕感念。這種文學批評方式,可以使讀者可以獲得不同的閱讀感受,體會閱讀的意義。
就目前,我國文學批評中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文學批評有一些顯學的情況。而陳福民文學批評則是將審美與之有效結合,展示出不一樣的審美感覺。陳福民的文學作品,符合現代文學發展情況,具有無為而不為的特點,其評價方式與時代發展緊緊相扣,無論是小眾作家,還是大眾傳媒,都能運用簡單的語言展示出獨特的審美感覺,給人以不一樣的情感體驗。曾經一度時間,陳福民對我國文化發展情況感到失落,這時他用“都已廢”來展示自己內心情感,對抗歷史轉型帶來的變化。陳福民對長篇小說文體的藝術美學十分喜愛,利用一些生活現象,將文學變得真實感,拉近文學與生活的距離[1]。隨著社會發展,逐漸出現一些無法抵擋的問題,很多文學作品利用文字展示時代的變化與人的無奈。在陳福民文學評論的過程中,將感覺作為重點,對其中概念內容并沒有做過多的解釋,而是對現場事故進行描述,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展示出直觀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情感體現。
魯迅曾說過:在一切人類所以為美的東西,就是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別的社會人生斗爭的有意義的東西。陳福民所展示出的文學批評,消除傳統文學批評的束縛,將文學批評與審美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對作品的閱讀,感受其中的情感,表達存在問題,實現批評的價值。這種自由批評方式,不僅展示出批評的價值,同時體現出起文學批評獨特的審美感覺。
二、審美判斷,實現文學批評價值
審美感覺,是審美原則的開端,也是文學評價的主要前提,而審美判斷,則是文學評價的體現,是實現文學評價的重要途徑。就目前情況而言,很多人文學評價風格是凌厲且生硬的,利用傳統思想模式進行文學評價。這種評價方式缺乏創新,無法給讀者全新的體驗。而陳福民的評價,則是以閱讀為主體,利用自身經驗對文本、文學現象進行客觀的評價與分析,通過真實有效的分析,給人以深刻的感受。在文學批評過程中,通過與作者思想的對話、對閱讀文本的對話、與作品情感的對話,展示出獨特的評價方式與審美原則。
文學評價,對于文學做平來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促進文學作品發展,顯示文學作品價值的重要途徑[2]。有效的文學做平評價應該是真實的,應該立足文章本身,去分析與對話,將作品中有價值,有意義的內容體現出來,給讀者全新的體驗與感受。陳福民文學批評方式,則是立足作品本身,對文章整體進行全面分析,實現文學批評的意義。例如,對李辰冬《知味紅樓》,他是這樣表達的:李辰冬的《紅樓夢研究》對于所有認真的文學意義上的閱讀者來說,是一種遲來的福音。這部六十年前問世的著作,之所以被稱為“紅學史上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因為它完全超越了以胡適為代表的力主“自傳說”的“新紅學”框架。在此書“導言”中,李辰冬開宗明義,首先厘定了“對以往各種考證應有的態度”,他說,“自胡適之先生考出《紅樓夢》為曹雪芹作的以后,他下一個結論說,此書是作者的‘自傳,于是十數年來大家都認作定論。這定論本不錯。他的評價非常中肯且真實。在這句話的評價中,可以看出其與作者、讀者、文章的對話[3]。通過對《批評閱讀的力量》分析,可以看出其評價方式比較真實,不拘于傳統,表達自己內心情感。陳福民對文學作品的評價,不僅展示出文學作品的價值,同時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判斷。他的評價方式,將讀者、作者、文章全部聯系在一起,即照顧讀者的感受,有表達作者的情感,展現自身的情緒。這種評價方式符合時代發展,是推動文學作品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審美意趣,突出文學作品價值
陳福民的批評與其他批評家不同,其批評方式不僅具備獨特審美感覺、審美判斷,同時還有審美意趣。在《批評閱讀的力量》中,可以發現并沒有傳統的單一枯燥的評價方式,將傳統評價與西方文藝理論有機融合在一起,給人以真實的感覺[4]。通過這一評論集,可以發現其對藝術的追求,對文學作品的認識,展示出其獨特的審美意趣。
審美意趣,是批評家在文學批評過程中展示出的一種價值觀。通過自身經驗、素質展示出一種能力。陳福民的批評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通過多年文學積累,了解現實社會中的一些問題,展示出文學作品中的現實問題,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從現實中來又回歸到實際生活。這種評價范式符合時代發展要求,能夠對文學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通過對《批評閱讀的力量》閱讀,可以發現其并沒有將文學批評當作一件工作或者任務,而是將這件事作為有趣的活動[5]。在閱讀中,其表達方式非常有趣,從容不迫,給讀者非常舒適的感覺。在評價中,采用幽默有趣、真實的語言表達對作品的看法與觀點。在其該作品中,提到最多的問題就是中國社會根本問題,農民與土地的關系。作者在表達的過程中,采用溫和的語言表達農民發展歷史,展示國家進步,語言不驕不躁,表達出對中國發展的關心與愛護。影響陳福民審美意趣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對文學創造的看法,他認為文學創作應該是豐富多彩,貼近生活。正是因為此,影響他的評價,豐富文學評價內容,為人們展示出不同的閱讀體驗。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陳福民,作為當代文學批評家,其表達方式具有非常獨特的優勢。通過對他的《批評與閱讀的力量》分析,可以發現其獨特的審美原則,促進文學批評對文學發展的影響。陳福民的文學批評,具有獨特的審美特點與審美意趣,改變傳統的方式,通過與閱讀文章的對話,展示出不一樣的批評方式,對我國文學事業發展具有促進影響。
參考文獻:
[1]黃子平,徐勇.并不“邊緣”的“邊緣閱讀”——黃子平教授訪談錄[J].當代文壇,2019(03):23-27[2019-05-09].
[2]殷國明.“思想”的崛起:關于文學空間的爭奪與博弈——關于五四新文學批評狀態的考察[J].文藝爭鳴,2019(04):53-59.
[3]李長中.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本土化、中國經驗與實踐效應[J].青海社會科學,2019(02):160-166[2019-05-09].
[4]湯哲聲.如何評估:中國現當代通俗文學批評標準的建構和價值評析[J].學術月刊,2019(04):121-127+138.
[5]胡燕春.生態視域中的經典重釋——以勞倫斯·布伊爾《為瀕危的世界寫作》為例[J].名作欣賞,2019(1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