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虹
摘要: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以英語學術論文寫作為目的,論述了Eric Hayot提出的U
型論文寫作范式在英文文學學術論文的運用,為英語專業研究生的論文寫作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鍵詞:U型范式;英語文學學術論文;五個層次
Eric Hayot 在《學術論文寫作風格:人文學科寫作》 (The Elements of Academic Style:Writing for the Humanities)一書中提到了U型論文寫作范式。U型范式是關于人文學科論文寫作的論述段落中如何展現分析思辨過程的一種模式,不僅應用于段落論述也可以應用于篇章論述。它是以讀者為信息傳遞的對象,通過五個層次逐漸展開分析的完整過程。U型范式不僅可以幫助作者清晰有序地展開文學作品分析思辨過程,而且還可以讓讀者有效地領悟到作者的分析意圖及過程。U型范式經常被運用于分析文學作品的論文寫作中。U型范式在文學學術論文的段落中通常由兩個大的層面組成:第一層面是從抽象到具體,即篇章或段落從抽象的總論開始慢慢深入到具體的文本引用,第二層面是從具體逐漸上升到抽象的論述,并以最凝練的總結句或段落結束。而每一大層面又從五個小層次展開(4–3–2–1–3–4–5)。
一、抽象到具體
按照U型范式,文學學術論文的段落應先從抽象的主題概論逐漸深入到具體的文本引用。而這抽象到具體的論述又包涵了四小層次。
(一)提出論文研究的問題(第四層次)
依據U型范式,分析文學作品的論文在論述部分首先要提出論文旨在分析的文本問題,即U型范式的第四層次。第四層次是對需要分析問題的一個總述,也算是主題陳述部分。在段落里,第四層次通常由第一、二句話組成。而在篇章部分,第四層次可以是論文的第一段。開門見山地總述論文分析的問題可以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作者隨后要展開的抽絲剝繭般的論述。許多同學在寫文學作品分析論文時,往往忽視了開篇要義。筆者曾經開設了一門以分析《藻海無邊》這部文學作品為實例的論文寫作課。筆者的許多學生在開篇就展開作品的文本分析,而不總述論文要分析的問題,不能為隨后的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筆者的學生在論述“安托利亞動態的身份認同”這一問題時,開篇便指出“在《藻海無邊》,安托利亞既被白人輕視,又被當地的黑人仇視…”。這樣的開篇不僅沒有著重說明論文需要分析的主題“動態身份認同”,而且還會錯誤引導讀者,讓讀者以為該論文要分析安托利亞的身份錯位問題。筆者建議該學生在開篇要點明該論文的研究重點是安托利亞找尋身份但最終失敗的動態過程。
(二)概念性描述-具體出處-具體例子(第三層次-第二層次-第一層次)
根據U型寫作范式,第三層次即概念性描述通常落在段落中的第三、四句話。在段落開篇即第一、二句話點明論文要討論和分析的問題后(第四層次),論文需進一步從背景或主題方面介紹隨后要引用的文本例子,即第三層次。隨后,論文從第三層次過渡到第二層次。第二層次是具體說明隨后所舉例子的具體出處。最后,段落過渡到第一層次,即具體的引用文本例子。
Antoinette chooses the friendship with Tia in hoping of being understood and identified while her basic needs are neglected.(lv.4)In her girlhood,she is despised by blacks because of the poverty of her family and rejected by whites because of her mixed heritage.(lv.3)She thinks that“the black people did not hate us quite so much when we were poor”(Rhys,1999:20).(lv.1)
上述段落摘自筆者學生寫的一篇關于分析《藻海無邊》身份構建的學術論文。該段落開篇便點明論文要討論個人基本需求與被他人接納的關系問題,即第四層次。接著,論文循序漸進進入到第三層次,概述了所引文本例子的背景:主人公安托利亞因為克里奧人血統即不被白人接納,也因為貧困為黑人所鄙視。在隨后的論述中,作者直接越過具體例子的出處即第二層次進入到第一層次—引自文本的具體例子(“黑人在我們很窮困時,不那么恨我們”)。該段落應該說完成了從抽象到具體的第一大層次的論述,符合U型范式循序漸進地呈現論題的特點。但該段落所舉例子即第一層次并不能很好地與第三層次(文本背景)相呼應。因此,U型范式不僅要求段落中的句子能夠在結構上層層遞進,而且在意義上也要緊密銜接,這樣才能起到循序漸進地闡述觀點的作用。
第一層面(從抽象到具體)實際上是文學學術論文逐漸向讀者呈現所要分析和解讀問題。
二、具體到抽象
文學學術論文的段落除了包涵第一層面,即從抽象到具體逐漸展開論文的論述主題外,還必須包涵第二層面即從具體逐漸上升到抽象的論述,并以最凝練的總結句或段落結束。第二層面也包涵了第一層面相同的五個小層次。
文學學術論文段落的第一層面循序漸進地把要討論的問題逐漸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一層面結束于具體引用的文本例子。在具體的文本例子后緊跟著第二層面的分析,即作者對文本例子的詮釋,難度會隨著第一層次—第二層次—第三層次—第四層次—第五層次遞進式論述而逐漸增加。而第二層面最重要的部分是段落中的最后一句話。最后一句話不是重復以前的觀點,而是通過由具體升華到抽象的論述而得出一個最凝練并且高度抽象的結論。
Her mother did not provide her sense of security during her childhood.(lv.1)She believes that her mother“is ashamed of her(me),what Tia said is true”(Rhys,1999:15).(lv.1)she did not pay any attention to the danger surrounding her shelter.When her house is burned down by the blacks,her choice of extravagance betrays her.(lv.3)In desiring to be black and in aligning herself with black West Indians,she wants to construct blackness to escape the white society(lv.4).She wants her hair to be“darker”,stays in the dark,and thinks that she“belongs to the dark”(Rhys,1999).(lv.1)
通過上述筆者的學生論文,我們可以看到上述段落的論述進入到了文學學術論文中U型范式的第二層面。該段的第二層面起始于《藻海無邊》中文本的兩個具體例子,處于U型范式中的第一層次,然后直接進入到抽象論述的第三層次和第四層次。但令人遺憾的是,該論述段落進入到第四層次后并沒有得出一個凝練而抽象的結論(第五層次),而是又舉了個文本里的具體例子,重新又回到第一層次。這樣的論述就顯得不夠充分,邏輯性不強。
三、U型范式中的邏輯連貫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U型范式是以一種遞進式的方式逐漸呈現論點和論證的論文寫作方式,它強調的是邏輯的連貫。因此,為了更好地運用U型寫作范式,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連貫尤為重要。下面介紹三種轉接類型:轉接詞;X/Y;詞匯。
轉接詞。轉接詞主要起到連接新、舊信息的承上啟下作用。在英語學術論文中轉接詞通常歸為以下幾種:1.表并列關系,如and(mild),similarly,likewise,in the same way that;2.表總結和結果,如then(mild),thus,therefore(strong),as a result,accordingly,in sum,in short;3.表說明,如for example,for instance,because,that is why;4.表反對,如but,however,although,in spite of,despite,nonetheless,even as,even so,that said,while,whereas,at the same time;5.表結論,如in conclusion(please never use!),in the final analysis(avoid),given these claims,when it comes down to it,finally,ultimately,so。
X/Y轉接類型。X是以前提到的舊信息,而Y是之后要論述的新內容。因此,X和Y分別以兩個分句的形式出現在英語的同一個長句中,如
Despite the successes of the early 1980s[x],Alphaville never ? managed to break out of its mainly European reputation[y].
如上例子中,“盡管Alphaville取得了20世紀80年代非凡的成就”是已出現的信息,它以介詞短語的形式出現在包涵了新信息Y的句子里,從而保持了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邏輯連貫。
詞匯轉接類型。這類轉接類型通過不斷地強調同一詞匯從而強調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邏輯連貫。如,
In other words,interruption is detrimental to“the poetical.”
By“the poetical”I mean that within poetry that resists the call to interpretation,the thing whose ineffability presents the readers of its moment with the greatest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At this point[t-w]we need a theory of interruption.
該段落不斷地強調“poetical”和“interruption”兩個關鍵詞從而保持了語義的連貫與流暢。
綜上所述,U型范式的恰當運用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寫作英語文學學術論文時更有邏輯地呈現自己的觀點,而且還能夠讓論文在表述觀點時更加流暢,易于讀者理解作者的觀點。
參考文獻:
[1]Slade,Carole&Robert Perrin.Handbook for Writing Research Papers,Reports,and Thes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11.
[2]Swales J M,Feak C B.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3]Hayot,Eric.The Elements of Academic Style:Writing for the Humaniti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