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燕 王曉慧
摘要:譯者的身份,一部分由翻譯職業群體文化來塑造,為揭示旅游外宣譯者的職業身份對翻譯活動的影響,本文依據社會心理學的身份理論,從職業群體規約、權利和義務、身份挑戰與壓力、身份建構策略等四個方面來分析譯者的職業身份,以期闡明身份對翻譯活動影響。
關鍵詞:旅游外宣翻譯;譯者;職業身份
從事翻譯活動的譯者,共同構成了一個獨特職業群體。這一群體因其特殊的價值觀念、知識結構和技能要求,以及所提供的特別的服務和產品,形成了獨特的群體文化。這一職業群體對成員的價值預期、能力要求和行為規約,以及譯者對這一職業群體文化的理解,構成了譯者的職業身份。
根據社會心理學的身份理論,我們從四個層面分析譯者的職業身份:1)譯者職業群體成員關系及地位的規約,這一規約衍生出價值觀念、行業標準和職業道德,也就是翻譯需要達到的目標、效果或標準;2)譯者群體的特殊地位和技能賦予其成員的特殊權利、義務或責任的預期;3)譯者在履行身份契約時對身份所產生的困難和威脅;4)譯者為解決問題而采取的策略,包括譯者為適應群體文化所作出的調整。通過這四個層面的分析,我們勾畫出譯者的職業身份。
一、譯者的職業群體規約
譯者群體,也就是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其價值在于協助那些因語言不通而無法溝通的人,幫助其實現交際目的。翻譯活動相關參與人構成了一個利益相關群體,主要包括原文作者、委托人、譯者、讀者/聽眾、譯文使用者等等。關系表現為地位的高低、權力大小和距離遠近。文本和情境,是譯者必須做出的選擇,譯者有著決策權和行動權,必須采取行動,依據情境干預文本。在旅游翻譯這種交際情境下,譯者必須考慮交際的目的、參與者等語言外部的因素。
從事旅游翻譯的譯者面臨的,是翻譯任務的委托人、任務類型、原文以及目標讀者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多樣性,都是譯者需要考慮和權衡的。譯者在完成翻譯的過程中會考慮到翻譯群體中其他人的地位、權力和距離,作出選擇,從而增加了翻譯活動的復雜性。
旅游譯者所面臨的翻譯文本要復雜得多。有漢語原文的翻譯任務、根據漢語資料的整理和創譯、在旅游過程中臨時文本的視譯、口譯、以及當旅游者問到譯者跟當前旅游無關的內容,譯者進行的無文本的編譯或創意。
旅游業的譯者的特點是綜合性和豐富性。處于具體的旅游翻譯語境中的譯者需要理解角色的特殊性,更好地使用自己的特殊權力和資源,為翻譯做出獨特的貢獻。
二、譯者的角色權力與責任
角色的權力和責任是群體文化對其成員的行為預期。在翻譯活動中,譯者扮演著明確的角色,并按照角色行為預期來做事。
譯者的特殊知識結構賦予了譯者干預翻譯和交際的權力。當譯者在交際中對其中任何一方或雙方有優越感時,會超越自己的職責,做出干涉(Alexieva,2002)。因此,譯者特殊的知識和技能結構,決定了譯者所扮演的職業角色具有優勢地位或權力。譯者的角色責任選擇表現為以下幾種:極端被動的站位——傳輸角色;稍微主動一些站位——語言和文化的管理者;最積極主動的站位,是譯者和語言文化群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增值的參與,這是比較靈活的干預方式,依據翻譯情境在需要的時候進行干預。
在具體的翻譯情境中譯者的“站位”,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譯者的職業標準或規范、交際者的實際需求、具體交際情境的限制、譯者自身對角色的認同、以及譯者的能力。
綜上,翻譯行為、譯者職業的特點,賦予譯者特殊的角色身份,附帶著不可替代的資源和優勢的地位和調節的權力,以及對交際目標和關系建立所負有的責任。表現為譯者的“主體性”的發揮,也就是譯者在翻譯活動中扮演“傳輸器”還是“協調員”的角色。
三、譯者的身份壓力與挑戰
翻譯群體,是由原文作者、委托人、譯者、譯文讀者、譯文使用者等共同構成。對群體中其他成員的要求和關系的考慮,是譯者職業群體身份的一部分,這也是帶來挑戰的一部分。
委托人、目標讀者和譯者之間不同的角色和視角,對譯者提出了矛盾的要求。對于非譯者來說,翻譯就是“文本”,委托方、讀者或聽眾對翻譯要求“準確”,對于譯者來說,簡單地滿足“準確”的要求,意味著硬譯和死譯。在旅游翻譯領域中,譯者主體性的發揮,不僅僅給予了更大的自由,更讓譯者感覺壓力更大,有時會無所適從。
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兩種語言和文化之間轉換。譯者角色的扮演,需要語言功底和文化底蘊,為譯者帶來了巨大的困難。用兩種語言進行工作,就很困難,何況語用能力、不同情境的套話、交際風格,禮貌原則、合作原則、面子原則等等更是需要多年的修煉才能獲得的能力。語言外的因素——文化——也融在語言中,給翻譯造成困難。
翻譯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尤其是口譯,瞬間發生,轉瞬即逝,即使有錯誤,也無法補償。而筆譯,在沒有時間限制的情況下,也會出現一些不可譯的內容。查找資料可以做出準確的翻譯,但需要耗費時間。漢語詞匯所附帶的價值體系和情感背景也無法傳遞,一些文件的翻譯受到篇幅的限制,還無法過多闡釋。如果譯者不能積極調整心態,會出現職業沮喪,產生放棄身份的愿望。職業自豪感促使譯者改進該群體身份,職業挑戰和壓力促使譯者放棄該群體身份,身份呈現不穩定的狀態。
四、譯者身份建構策略
譯者是語言和文化的橋梁,其翻譯行為,不僅僅影響世界,也改變自己的身份。與多種語言和文化的接觸、獨特的知識結構和跨文化體驗,賦予了與眾不同的身份。群體特權吸引著英語專業學生進入這一群體,希望體驗異域文化,開闊眼界,提高英語水平。同時,這一身份帶來的壓力也讓人望而卻步。在語言、文化和交往能力等基本功不是短時間能學來的。很多知識和技能與翻譯的具體語境相關,不是在學校能夠系統學習的,需要在工作中慢慢積累經驗。
譯者首先要對翻譯職業的要求和譯者角色有充分的認識,對譯者職業身份的自豪感和挑戰有充分的意識,才能做出相應的提高和改進。譯者為每一次翻譯任務所做的譯前準備,為職業發展所做的長期積累,為譯者行使角色權力、履行角色義務奠定了知識基礎。譯者應對旅游者的年齡、國別、性別、專業問題的過程,就是文化協商和身份協商的過程,對雙方文化有了新的理解,表現為“嘗試-犯錯-糾正”的過程,而且不斷重復,就是能力提高和身份建構的過程。
譯者的職業群體賦予譯者權力,也為譯者訂下規約,像兩股對抗的力量,一個驅使前進,一個設置重重關卡,一個帶來職業自豪感,一個帶來職業挑戰。
五、結語
由于翻譯受到語境影響較大,文化差異、語言差異、旅游交際目的都會帶來更復雜的挑戰。譯者群體的規約帶來的職業壓力,表現為譯者的理想身份——“全能的人”這一定位。踐行這一身份契約,按照預期行動,對譯者的現場靈活應變能力和專業知識和百科知識儲備要求非常高,對體力和腦力也是個極大的挑戰。譯者在工作之余需要做大量充電工作,因此會出現選擇焦慮和倦怠,需要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努力提高雙語知識、語言轉換能力、雙文化能力,提高語境敏感性,及時調整翻譯策略,不斷拓展知識提高能力,是積極建構職業身份的策略。
參考文獻:
[1]Alexieva, B.A Typology of Interpreter-mediated Events[J].The Translator: Stud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997.
[2]Simon, B.Identity in Modern Society: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M].Blackwell Publishing,2004.
[3]陳剛.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4]李文靜.譯者是誰?:譯者的身份認同與翻譯研究[D].香港:嶺南大學,2011.
[5]任文.聯絡口譯過程中譯員的主體性意識研究[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