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磊
【摘 要】在現代教育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高校已經開設了小提琴專業,為發展我國的音樂事業培養更多人才。教學模式教學活動實施的方法和程序,教師對教學模式的選擇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學生接受和理解小提琴知識的效果。從高校小提琴專業的發展方向來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質量,甚至還對學生實現創新發展以及全面發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礙作用。這就使得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革的重要性被凸顯出來。本文就高校小提琴專業教學模式革新的相關內容展開了一系列的初探。
【關鍵詞】高校;小提琴專業;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J62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8-0158-02
創新理念是現代高校教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能在很大的程度上為高校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教學思路。當前,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教學模式,已經在很多專業的教學活動中得到運用,并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當然也包括高校小提琴專業。因此,高校小提琴教師應該認識到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的重要性,結合該專業的發展方向、教學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為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小提琴教育。
一、當前高校小提琴專業教學模式的分析
從藝術來源的角度來看,小提琴這種樂器是由西方傳入到我國的。小提琴演奏體現了較強的技能性。在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中,音樂教育專業在設立初期,前蘇聯的音樂文化教育在我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將“師傅帶徒弟”這種教學模式傳入到我國。這種教學模式的實踐原理就是一位教師對若干名學生進行教學,主要是一對一,每周只上一次或者兩次課。上課的過程中,學生展示自己在課后練習的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適當的指導,為其分配新的學習任務,學生在課下繼續練習。一直按照這樣的模式開展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模式是利弊參半的。有利的方面在于教師能從整體性控制教學過程,為學生提供學習方向,提高教學的針對性,但是有弊的方面在于對教學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高校擴大招生量之后,教學資源出現短缺的現象。
另外,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相對處于較為被動的狀態,體現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學生自己的興趣和學習需求被忽略,很難達到提高自身綜合素養的目標。近幾年,包括小提琴專業在內的很多高校音樂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所能選擇的就業崗位較少。高校擴大招生量的政策提高了生源的數量,促進了小提琴專業的發展,但是也使得學生在專業素養和能力方面的差異性有所增加,對教師開展教學活動造成了一定的難度。高校所培養出來的小提琴專業畢業生并不能完全符合社會崗位的要求。在教學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其不足之處已經逐漸凸顯出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所以,高校應該將革新教學模式作為著手點,融入創新理念推動高校小提琴專業的發展和變革。
二、高校小提琴專業中的創新教學模式
(一)團系合一
團系合一教學模式是一些高職院校在教學改革中所取得的成果,其實施路徑在于以音樂表演類的不同專業的學生為對象,將合唱團或者樂團作為教學方式。先將學生組合成合唱團或者樂團,在開展合唱或者演奏活動的過程中,向學生傳授音樂理論知識或者技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了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目標。高校小提琴專業的教師可以嘗試運用這種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1]??梢园l揮教師的組織作用,將學生組建成不同的樂團,將每個樂團作為教學單位,在活動中教學,使學生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在實際運用這種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應該著重注意的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思想層面。團系合一在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演奏者對其進行培養,在實施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課程結構、教學評價等,這就需要相關的教學領導者和教師共同商量制定優化方案,保證這種教學模式的正常運行;第二,課程設置。如何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成了一個工作重點。從實際情況的角度來看,可以將年級作為組團的范圍,這樣能實現教學進度保持在相同的水平。在此基礎上,以集體的形式學習樂理、配器等課程。另外,構建團系的實踐課程體系也是一項關鍵任務;其三,從學校的角度出發,應該盡量為學生提供練習和學習的場地和設備,加大這個方面的投入,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演奏的機會等。
(二)小組合作
要想從根本上彌補傳統教育模式的不足之處,在生本理念的指導作用下,教師可以嘗試將小組合作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實際應用于課堂教學當中。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主要是教師根據學生對小提琴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習能力以及教學需要等條件,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作為一個學習單位。一般情況下,每個小組的人數在6-8人左右。這種教學模式既體現了集體授課的優勢,還能對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模式進行優化[2]。對于一些在學生演奏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統一講解,對于一些出在個別學生身上的問題,教師仍然可以沿用一對一的方法。這樣既解決了教師資源短缺的問題,還能使學生在練習中彼此合作,得到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同在一個小組中的學生能對彼此形成一定的壓力,表現出一定的競爭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應用這種模式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使學生能在小組互助和合作的條件下,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教師還可以重視這種模式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不僅能在演奏水平方面得到提升,還能使個人素質得到優化。
(三)工作室模式
工作室模式起源于德國,目前已經在世界范圍內的小提琴教學領域得到普遍應用。一個方面,小提琴這門藝術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另一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成了大多數高校在教學中所體現的不足之處[3]。因此,將工作室模式實際融入高校小提琴專業教學中是切實可行的。首先,籌建工作室。每個小提琴教師可以帶領多名學生組成一個工作室,對外可以承接一些演出活動。其次,工作室運行。工作室模式的成立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將活動和項目作為主要的教學載體。在校內和校外,工作室都能作為一個獨立的演奏小組。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由教師主要負責指揮,但是具體的工作都由學生獨立完成。
(四)校企合作
當前,校企合作已經成為一種應用較為普遍的教學方法。近幾年,在各種類型的高校中,都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學生就難。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已經成為所有高校共同的目標。將這種教學模式實際應用于高校小提琴專業教學當中,為該專業提供了更多的教學思路[4]。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在企業和學校之間建立合作關系,使學生能真正參與到企業的一些相關工作當中,或者聘請企業的相關專業人員到學校為學生上課,擔任教師或者就業指導。學校和企業可以共同針對一些音樂項目進行深入研究。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還能使學校按照企業對小提琴人才的實際需求,實施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企業對參與實踐活動的學生比較滿意,可以直接與學生商量畢業進入企業工作的事情。
三、結論
綜上所述,近幾年,我國高校在小提琴專業教學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逐漸成為為社會輸送小提琴人才的主要平臺。當然,在現在社會發展背景下,社會也在逐漸提高對小提琴人才的要求,特別是在畢業生就業較為困難的今天。因此,高校應該將社會對小提琴人才的實際需求作為培養依據,以就業導向為目的,通過運用團系合一、小組合作、工作室、校企合作的模式對小提琴專業進行改革。通過本文對高校小提琴專業教學模式革新的相關內容展開的一系列初探,希望能為促進我國高校小提琴專業教學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露璐.高校小提琴教學的現狀及改善方法研究[J].藝術教育,2018(17):98-99.
[2]庹繽潔.在高校小提琴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南方農機,2018,49(12):246.
[3]尹達.高校小提琴教學現狀與改革策略研究[J].當代音樂,2018(05):40-42.
[4]張天虹.與時俱進、因材施教——高校小提琴教學改革之我見[J].藝術教育,2017(Z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