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玲
摘要:非言語行為在對外漢語課堂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者的關注,本文以東北師范大學的教師和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調查師生對課堂的非言語行為的態度,發現非言語行為在教學中起到的作用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非言語行為;對外漢語課堂;輔助作用
很多學者對非言語行為進行了闡釋,周鵬生(2003)認為非言語行為指個體運用自身身體的非語言符號進行交往時所發出的動作或表現的姿態,包括靜態的非言語行為如身體的姿勢、由身體所處的位置構成的空間姿態等還包括動態的非言語行為:如手勢、頭勢、目光接觸和面部表情等。本文主要從眼神、面部表情、手勢、肢體動作、身體姿態、體距、身體接觸、外表形象等具體的方面來分析師生對非言語行為的態度。
一、調查問卷分析
本調查問卷對學生和教師分別進行調查,同樣的問題從老師和學生兩個角度進行提問。題目為單選題和多選題,問題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調查,包括教師的性別、教齡。第二部分是師生對教師非言語行為的整體意識調查,和教師的面部表情、手勢、身勢、空間距離等各個類別的使用及師生關注度,最后部分是師生對非言語行為使用的評價及建議。問卷采用網頁版問卷,共收回教師版問卷30份,學生版問卷29份。
本次問卷調查的老師年齡都在20歲左右,教齡也大部分都在2年以內。教師年齡和教齡都比較集中。
(一)整體意識調查
這一部分是教師對非言語行為的使用意識及學生的關注度,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對非言語行為的使用意識很高,其中選擇經常使用的最多,占的比例為61.9%,選擇總是的占28.75%,而選擇偶爾的和從不的較少。這說明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時,常常使用非言語行為。學生對非言語行為的關注度也很高,表示經常關注的占到44.83%。但是表示總是關注和偶爾關注的比例均為27.59%。筆者認為這跟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關。對外漢語教學,特別是初級課堂,學生的漢語水平比較低,教師應該意識到非言語行為的作用,利用非言語行為輔助教學。
(二)教師非言語行為分類調查分析
本文從眼神、面部表情、手勢、肢體動作、身體姿態、體距、身體接觸、外表形象這些方面具體分析師生對非言語行為的關注度。
1.師生對眼神的關注度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人與人溝通的一種重要方式,在課堂上,師生的眼神交流對教學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對眼神的使用頻率非常高,教師選擇總是和經常的分別占到52.38%和38.1%。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眼神示意,制止學生上課中出現的跑神、聊天等打擾課堂的行為,可以在制止的過程中既不影響其他人,又可以給學生震懾感;在學生表現得好的時候,也可以用眼神給學生鼓勵;而且教師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學生的眼神,判斷學生是否有疑惑和注意力集中與否。
學生中選擇總是和經常的占到了70%以上,反映出學生也很關注老師的眼神,這與在很多國家的交際文化中把眼神關注于對方身上才顯得禮貌有關。另外有3.45%的學生選擇從不,這可能與學生的性格有關,內向的學生可能在與教師眼神交流的時候產生恐懼或者緊張感。
2.師生對面部表情的關注度
面部表情可以表現人的喜怒哀樂,該題考察的是教師對面部表情的使用率及師生的關注度,教師選擇經常和總是的分別占到57.14%和33.33%,沒有教師選擇從不。學生中選擇總是和經常的分別占到31.03%和41.38%。教學過程中保持微笑會給學生一種親切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反之,教師總是一副嚴肅的表情,會讓學生產生距離感,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但是在學生表現不好的時候,可以用嚴肅的表情震懾課堂,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3.師生對手勢的關注度
手勢語動作多,表達能力強,是教師運用最頻繁的非言語行為,教師選擇經常和總是的比例很大,占到94%,只有一小部分(4.76%)選擇偶爾使用,教師對手勢語的利用很頻繁。學生選擇總是和經常的分別為24.14%和51.72%,說明學生關注度也比較高,所以這就提示教師應該多利用手勢語的同時正確地使用手勢語,給學生發出指令或者輔助教學,但是手勢語要統一,不能反復改變指令,對學生產生困擾。
4.師生對肢體動作的關注度
肢體動作可以幫助教師生動形象地教學,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對肢體動作的使用頻率很高,80%以上的老師選擇了總是經常,沒有老師選擇從不。整體上看學生對肢體動作的關注度也很高,選擇總是和經常的分別占到37.93%和48.28%,只有小部分學生選擇偶爾使用。筆者認為,在初級漢語課堂中,學生漢語水平比較低,而像“跑、推、拉”這種動作性的詞語,解釋起來很麻煩,但是正確地用肢體動作進行表演,則可以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更地讓學生理解詞語。把字句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很多優秀的對外漢語教學實例都會運用肢體動作教把字句。
5.師生對身體姿態的關注度
身體姿態包括站姿、坐姿、行姿、臥姿等,教師在課堂中的站姿、坐姿、行姿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對自己的身體姿態有很高的關注度,沒有教師選擇從不關注,選擇總是和經常關注的達到了95%以上。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學生相對來說關注度比較低,選擇總是和經常的分別占到24.14%和34.48%,選擇偶爾的占到30%以上。造成這種差異的可能與不同文化有關,中國文化認為老師應該端莊,站有站姿,坐有坐姿,注意教師的形象;而有的國家課堂氛圍則比較活躍,對教師的身體姿態關注度比較低,甚至教師坐在課桌上學生都不會覺得反感或者過度在意。筆者認為,漢語教師一方面要展示中國形象,因此要在意身體姿態,另一方面,可以根據當地教學情況,不要過于拘束緊張,從而調動學生氛圍。
6.師生對體距的關注度
體距即人與人的距離,師生在課堂保持什么樣的距離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教師比學生更關注體距,教師選擇總是(38.1%)和經常(42.86%)的占大多數,但是學生的選擇則分布于四個選項,總是(20.69%)經常(34.48%)偶爾(31.03)從不(13.79%),做這種選擇的原因可能來源于不同國家對體距包容度的不同,這就要求老師能夠了解當地文化和學生的需求。合理控制師生的體距可以更好地服務教學,反之,則會導致文化沖突,或者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7.師生對身體接觸的關注
師生的身體接觸要考慮不同的文化的要求,否則也會引起文化沖突。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對于身體接觸的選項集中于偶爾(57.14%),學生的選項集中于一般(48。28%),并且有17.24%的學生選擇不太喜歡。這就提示上課時教師要注意當地文化是否忌諱這種身體接觸,在對學生和當地文化不了解的情況下,要盡量較少身體接觸。一個在美國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反映,學校規定不允許與學生有任何的身體接觸,因此,了解不同國家、不同學生對身體接觸的看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8.師生對外表形象的關注度
教師的外表形象對師生關系有一定的影響,教師的穿衣打扮,會影響學生對教師的印象,也會間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對于自身的外表形象的關注度比學生高,71.43%的教師選擇總是關注,28.75%的教師選擇經常關注,沒有教師選擇從不或者偶爾。雖然大部分的學生也很關注教師形象,但是仍然有6.9%的學生選擇從不關注。中國教師對自身外表形象非常關注,大部分教師都認為教師著裝應該大方得體,符合教師的身份,在上課時穿著會比較正式,而很多國家對于著裝則沒有太高的要求,穿著比較隨意。衣著過于正式可能會使師生距離更遠,因此教師可以根據當地習慣或者學生的想法,改變調整自己的外表形象。
(三)師生對教師運用非言語行為的認識
首先考察的是師生對教師體態語有效程度的理解,調查結果顯示,師生都認為手摸鼻子、手托腮等無效行為會對學生會產生困擾。這就要求教師要規范自己的體態語,避免把生活中的習慣帶到課堂上帶給學生困擾。而其中與預期不太符合的是,雙手上升表示讓大家一起齊讀,學生不理解。筆者認為很多具體的手勢還要繼續研究,究竟哪種方式更加有效。
最后考察的是師生對教師非言語行為培訓的意見,調查結果顯示師生對培訓持非常積極的態度,有57.14%的教師選擇同意,33。33%的教師選擇非常同意,學生中選擇非常同意(58.62)和同意(37.93%)的也占了大多數。因此,筆者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師應該進行相關的學習和培訓,使教師的非言語行為更加準確有效,更好地輔助課堂教學。
二、對外漢語教師非言語行為使用的建議
重視教師的非言語行為。非言語行為在課堂上確實能起到很大的輔助作用,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能像語文教學運用大量的言語解釋,因此要充分重視在對外漢語課堂中非言語行為的作用,運用非言語行為輔助教學。
規范教師的非言語行為。根據調查,同意非言語行為應該進行培訓的比例非常大,而且有些漢語教師對非言語行為了解不全面,很多學生反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無效甚至具有干擾性的非言語行為,錯誤的使用會讓學生產生困擾甚至出現文化差異的問題。因此,教師應該進行非言語行為相關的培訓,了解這些差異。此外,教師的手勢語也要規范統一,比如聲調的表示,教師二聲和四聲的方向要有統一的標準以免給學生帶來困惑。
充分了解學生所在國的文化風俗習慣。基于對外漢語教師都是與來自國外的學生接觸這樣一個大環境下進行教學,我們必須充分了解并且把握其所在國家的文化風俗習慣,掌握那些與本國文化有差異的地方。教師要特別注意這些文化差異,盡量避免某些不必要的誤會,努力營造一種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比如,在中國,教師和學生擁抱,或者拍學生的肩膀給學生鼓勵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其他國家對體距和身體接觸的觀點不同,因此,教師要了解不同的風俗習慣,正確運用非言語行為。
參考文獻:
[1]周鵬生.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的量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
[2]王麗.漢語國際教育教師課堂體態語探究[D].云南大學,2016.
[3]田倩.對外漢語教師課堂體態語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4]丁倩倩.試論非語言行為在對外漢語課堂的運用[D].陜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