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旗
摘要:“荊軻刺秦王”是歷史上有名的一件大事。如何評價荊軻其人,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公理”與“婆理”怎么也統一不起來。贊譽者說,荊軻是敢作敢為、頂天立地的英雄,“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屈原《九歌·國殤》),雖事敗身死,卻死得其所,死得英勇壯烈!貶抑者說,荊軻企圖憑一寸之鐵刺殺秦王來阻止或延緩秦國統一六國這個歷史趨勢,無異于螳臂當車,死于亂刀之下,毫不足惜!同情者說,荊軻智勇雙全,惜乎不得明主而用之,空灑一腔熱血,不幸而可憐,死得冤枉。
關鍵詞:辯證;思維;褒獎
褒獎者主要有三條理由。第一,荊軻有出眾的智謀。要刺殺一國之君談何容易!為此,荊軻在“如何才能接近秦王”這個問題上頗費了一番心思:首先,他揣度秦王之所恨,私見“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的秦軍叛將樊於期,一番言辭激將起了樊於期對秦王“常痛于骨髓”的仇恨,于是自刎身亡以滿足荊軻拿自己首級面見秦王之愿。其次,他將秦王垂涎已久的燕國肥沃之地督亢(今河北易縣、霸縣一帶)的地圖準備到位。再次,他不惜百金從趙國一個姓徐的匕首收藏者手里購得“天下之利匕首”并以毒藥淬之。最后,他挑選了“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的秦武陽作自己的助手。作為燕國出使秦國媾和的使者,荊軻所攜帶的信物或者說獻給秦王的“見面禮”,樊於期的首級和督亢的地圖不可謂不豐厚(否則秦王也不至于“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作為行刺秦王的工具和應急人選,浸了毒的匕首和孔武膽大的秦武陽,不可謂不合適。到了秦國,他又用重金收買秦王的寵臣蒙嘉,讓他在秦王面前替自己說好話并加以引薦,從而達到被秦王接見的目的。為了接近秦王,荊軻真是絞盡腦汁,一番準備工作真是做到了家。這些有條不紊、周到縝密的預謀,充分說明了荊軻有心智、有謀略,絕非魯莽輕率的市井亡命之徒所可比。
第二,荊軻有過人的勇氣。荊軻刺秦王發生在公元前227年,距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只差短短五六年的時間。當時,“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一),虎狼之師正處于所向披靡之際。在這樣的情況下,荊軻居然敢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居然敢在秦臣侍衛環伺的咸陽宮圖謀不軌,簡直無異于雞蛋碰石頭。當秦武陽在眾目睽睽之下“色變振恐”,引起了秦王的警覺與猜疑,眼看自己的計劃就要暴露的危急時刻,荊軻能若無其事地向秦王解釋道:“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千鈞一發之際,多虧了荊軻的處變不驚、臨機應變,才消除了秦王的疑慮。沒有相當的膽識勇氣與過硬的心理素質,沒有準備好應變的預案,是斷然做不到這一點的。
第三,荊軻有遠大的抱負。荊軻刺殺秦王的初衷本意并不是為了報答燕太子丹對他個人的知遇之恩,而是想活捉秦王協迫他立下“約契”,歸還侵占的燕國土地。荊軻臨死之前“箕踞”著斥罵秦王時就說:“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因此,荊軻冒天下之大不韙,置生死于度外的行刺實際上是一種舍身取義、殺身成仁的愛國義舉。貪生怕死者決不會有這樣執著堅定的信念抱負。
歷史上肯定、稱贊荊軻的人很多。比如魏晉時的文學家左思在《詠史》詩中這樣評價荊軻:“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認為荊軻雖然只是一個市井豪飲的“賤者”,但其英雄壯舉“與世亦殊倫”“重之若千鈞”。名為詠史,實為抒懷之作還有陶淵明的《詠荊軻》,在嘆息荊軻“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之余,陶淵明不無感嘆地說:“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對荊軻輕生死、重名節的凜然大義給予了高度評價。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里說荊軻“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近代啟蒙思想家龔自珍也對荊軻的“江湖俠骨”表示了由衷的欽佩。
貶損、否定荊軻的人也不少,他們所持理由主要有一條,那就是認為荊軻是一個逆歷史潮流而動,妄圖開歷史倒車的人。他們認為,戰國末年,各諸侯國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人民怨聲載道,渴望休養生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富兵強,已經先后滅了韓、趙等國,統一天下的大勢已經明朗。在這樣的背景下,荊軻膽大妄為,企圖逞個人能耐以刺殺秦王來阻止六國統一這個大趨勢,簡直是不識時務、不自量力之舉!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一把小小的匕首而停止前進甚至倒退,即使荊軻成功地刺殺了秦王嬴政,歷史上也一定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秦王,統一六國是遲早要實現的事。因此,荊軻雖有智,但那是小智;荊軻雖有勇,但那是“匹夫之勇”。荊軻缺乏“觀大局”“順大勢”的大智謀,死不足惜、死不足道。
唐代的李遠曾寫了一首詠史詩《讀田光傳》。詩曰:“秦滅燕丹怨正深,古來豪客盡沾巾。荊卿不了真閑事,辜負田光一片心。”認為荊軻行刺秦王是草率、魯莽之舉,是閑事一場。田光,荊軻的朋友。《史記·刺客列傳》載,燕太子丹欲報秦仇,先請田光,田光以不能勝任為由推辭了,但向他舉薦了荊軻。誰知荊軻卻失敗了,所以李遠要說荊軻“辜負田光一片心”。唐人劉叉《嘲荊卿》“報恩不到頭,徒作輕生士”,北宋蘇洵《六國論》“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認為荊軻之舉惹怒了秦王,反而加快了燕國的滅亡。南宋鮑彪和朱熹也都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不足言”,死得沒有價值。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髙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中這句很有哲理的詩告訴我們,評價某些歷史人物與事件,因為站的角度不同、出發點不同,往往會有不同的觀點。對荊軻的評價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語文教學應有意識地選取一些著名人物與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在廣泛查閱資料、掌握了大量論據的基礎上展開討論、辯論。討論、辯論要不以輸贏定成敗,而以培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目的。這種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