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舒華 黃洪海
摘要: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無數優秀的文學作品,成為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明珠。王昌齡作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有“七絕圣手”的美譽,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等。筆者通過介紹王昌齡的生平及作品風格,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著重論述高中生愛國古詩詞教學的具體措施,分析王昌齡詩歌中的愛國精神。
關鍵詞:愛國精神;高中生;古詩詞教學;王昌齡
一、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字少伯,今西安人。王昌齡詩作以七絕見長,其所作邊塞詩最為著名,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美譽,又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王昌齡之詩現共存181首,題材多為五言古體、七言絕句,詩作題材內容多為離別、邊塞及閨怨。王昌齡所作邊塞詩作善于描寫典型情景,利用其高度的概括能力及豐富的表現能力描寫邊塞風光及戰場場景,不但能夠捕捉到不同的邊塞風光,還能夠詳細描述將士的內心世界。
王昌齡以邊塞詩著稱于世,主要由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第一,王昌齡的邊塞詩作常采用心理描寫方式,以展現所描寫者細膩多變的情感。其中不只包括戰士們英勇抗戰的心理,還包括他們對戰爭的憂愁及對家人的思念等情感。第二,王昌齡在描寫邊塞場景時,能夠將情感與景象進行巧妙結合,意境渾然一體。王昌齡曾經去過邊塞,真正體會邊塞的大漠風光。因此,在他的邊塞詩作中能夠更加詳細且真切的描寫出邊塞地區的景色,其中還能夠蘊含邊塞將士的情感與心理,將情與景進行水乳交融,自然能做出舉世聞名的詩作。第三,王昌齡的詩作內容較為簡潔明快,感情含蓄,具有非常精煉高深的語言藝術成就,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一句,起始便開門見山的打開詩作的局面,單刀直入的描寫邊塞場景,又在第三句“但使龍城飛將在”進行強烈轉折,使情感更進一步,由此便成就了一篇舉世聞名的邊塞詩作。
二、高中生愛國古詩詞教學具體措施
(一)結合古詩文愛國主義內容為學生開展相關教學
尋找古詩文中的愛國主義切入點是為學生開展愛國教育的良好途徑。高中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具有了獨立的思考與理解能力,但受到學生個體化差異的影響,教師依舊需要充分了解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并以其為基礎,指導學生從古詩文中獲取相關愛國主義教學內容,使學生正確理解古詩文內容,培養其愛國主義精神。例如在對王昌齡愛國詩作《從軍行·其四》一課進行教學時,教師應當首先引導學生將詩作中常見的地名轉化成為目前人們生活過程中接觸到的地名,如雪山便是現在的祁連山脈。在學生了解了相關地名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唐代當時的民族戰爭背景,對詩文內容進行分析,使學生了解王昌齡在寫下此詩時所蘊含的感情。學生們需要注意的是,王昌齡的詩作在進行抒情時并沒有任何無病呻吟的嗟嘆,而是在意識到戰爭的艱苦后,描述出更加深沉堅定的情感,這些情感內容為教師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良好資源。
(二)加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詩文之間的交流
在進行古詩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當僅僅為學生介紹古詩文中的相關譯文集、文學背景,還應當引導學生了解其中所蘊含的思想與審美,將學生的愛國精神全面激發,使其能夠與古詩文中的愛國精神進行共鳴。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使其在語言交流過程中了解其他同學是從何種角度看待古詩文中所包含的愛國精神,使學生能夠多角度的考慮相關問題,不斷培養自身愛國主義精神。
(三)重視愛國主義理論與生活環境的結合
高中古詩文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將詩文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能力。為有效培養學生愛國精神,教師應當結合學生能夠接觸到的相關現實事件,利用古詩文開展愛國教學。與此同時,教師還可結合近現代我國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相關內容,其中包括兩萬五千里長征,曾經發生過的感人事跡,為學生表現出當時戰士們“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心情,引導學生了解今日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在這樣的相互結合中,學生便能夠感受到王昌齡詩作中對于國家的熱愛以及對于戰士的贊美。
三、結語
根據文中內容可知,為有效提高學生愛國精神,語文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教材內容中與愛國精神相關的古詩文及其他教材內容,為學生開展有效的愛國主義教學,以便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塑造自身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為學生良好思想道德修養的積累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倩.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對策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9(01):154-155.
[2]李子男.高中古詩文閱讀教學中的價值觀教育探析[J].赤子(上旬),2018,34(0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