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祝新 唐衛紅

摘要:漢字筆順教學是漢字教學中的重難點之一,而漢字筆順偏誤是留學生書寫漢字中較為常見的偏誤類型。為提高留學生漢字書寫的規范性,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20名留學生進行漢字筆順調查,對11種不同結構漢字的筆順偏誤進行分析后得出漢字筆順偏誤主要集中在折筆和連筆,以及對筆順規則理解的泛化上。因此,為充分發揮漢字筆順規則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教師應深化對規則的認識,幫助學生強化漢字筆順練習,提高漢字學習效率。
關鍵詞:筆順偏誤;筆順規則;留學生
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發展歷程中,教學重點從語法形式逐步向交際實用方向發展:前者注重對漢語句子結構的教學,后者重視對漢語語音和實用性句型的教學。這兩種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需要,但卻忽視了漢字教學,造成了漢字教學的發展前景受到限制。然而,漢字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書面載體,對漢字的學習能夠促進留學生加強對漢語、漢民族的深入了解,因此,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雖開始推進漢字規范化發展,且在2002年所推出的《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十五”規劃》中提出“實現漢字規范化標準的構筑,是十五科研規劃的重要任務”,漢字規范進一步發展。美中不足的是,漢字規范標準欠絕對統一,諸多規范標準缺乏一定的科學合理性,這導致漢字筆順發展后勁不足,筆順規則仍是漢字學習的一大難點。此外,由于漢字本身的獨特性與復雜性,留學生在學習漢字時易產生畏難情緒,導致漢字教學受歡迎程度一降再降。
在漢字教學過程中,漢字筆順規則既是教學重點,亦是教學難點。留學生可以借助漢字筆順規則學習如何起筆,深化對漢字結構的理解,并書寫出規范漢字。然而,由于該規則自身的復雜性,使得筆順偏誤在留學生書寫漢字時層出不窮。目前CNKI中以漢字筆順為研究對象的文獻達到108篇,其中涉及對外漢語教學和偏誤分析的文獻僅18篇,且這18篇文獻中所持的主要觀點為:漢字筆順偏誤是漢字書寫不規范的主要原因之一。為降低漢字筆順偏誤的出現概率,以陸華和李順才(2011)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應重視漢字筆順規則的教學,加強漢字筆順練習,及時糾正漢字筆順問題并講解。然而,以徐艷茹(2012)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漢字筆順偏誤并不影響漢字整體書寫,且漢字筆順規則過于復雜,對漢字筆順的嚴格把控會使學習者產生畏難情緒,因此在漢字筆順規則的教學中應因材施教,適當放寬筆順習得要求。除上述兩種對立態度外,以黃金城(2016)為代表的極小部分學者認為對漢字筆順規則的學習對留學生習得漢字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由于漢字筆順規則的復雜性造成學習者筆順偏誤的產生,因而提出重新制定漢字筆順規則。諸位專家學者分別從漢字筆順規則教學、適當放寬漢字筆順學習和重新制定漢字筆順規則等三個方面提出對漢字筆順規則的整改。其中,對漢字筆順規則教學的重視是基礎,適當放寬筆順習得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是重新制定漢字筆順規則這一方式涉及到人民的書寫習慣和社會約定俗成等方面,施行難度較大,難以達到其理想效果。
為有效進行漢字教學,本文通過對漢字筆順與漢字結構的調查研究分析出漢字結構對漢字筆順習得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教學建議。本文基于漢字教材《漢字輕松學》(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將該教材中的漢字按照漢字結構進行分類,通過對20名留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揭示留學生的漢字筆順學習狀況,闡述漢字筆順偏誤與漢字筆順規則之間的關系。
一、關于漢字筆順偏誤的調查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來自于湖北工業大學中國文化課的20名留學生,由6名女生和14名男生構成,分別來自于加納、泰國、肯尼亞、哈薩克斯坦和利比亞等11個國家。留學生漢語水平不一,因此將他們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習漢語不到半年的13名留學生,第二階段是學習漢語超過一年,但不足三年的7名留學生,其中,學習漢語語言專業的有3人,非漢語語言專業的有4人。
(二)研究設計
基于《漢字輕松學》教材上冊中的321個漢字,通過分析該教材得出,漢字由87個單一結構、89個左右結構、4個左中右結構、90個上下結構、3個上中下結構、6個全包圍結構、20個左上包圍結構、12個左下包圍的結構、1個右上包圍結構、7個上三包圍結構和3個左三包圍結構等11種漢字結構類型的漢字構成。
本文按照《漢字輕松學》上冊不同結構的漢字構成比例選取了包含了不同結構的15個漢字,其中在單一結構、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和左上包圍結構的漢字中選取了2個代表,在剩余結構的漢字中均選出了1個代表。將15個字以表格的形式打印出來,要求留學生按照漢字筆順的規則將每一筆按照次序依次將筆畫寫在該漢字后面的空格之內,以便觀察留學生的漢字書寫過程,對留學生漢字筆順偏誤進行研究。(見表1)
(三)調查結果
調查于2018年12月課內進行,發放測試卷為20份,回收到有效試卷20份,測試總字數為300字,其中偏誤總字數為241字,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知,15字的筆順偏誤率達到80.34%,其中包圍結構漢字的筆順偏誤率為87.14%,其中屋、進、可、區、國等5個字的偏誤率高達90%。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留學生皆存在漢字筆順偏誤,其中第一階段留學生的偏誤率高達82%。
通過對15個字的漢字筆順偏誤研究分析,發現單一結構的漢字筆順偏誤主要集中在起筆上,如“水”,75%的留學生先寫橫撇,這受到了筆順規則“從左往右”的影響;左右結構的漢字筆順偏誤主要集中在橫豎的先后順序上,如“住”,部分留學生往往以豎結尾,這主要受到筆順規則“先橫后豎”的影響;上下結構的漢字筆順偏誤主要集中在折筆上,如“要”,第三筆為橫折,處于第一階段的留學生經常將橫折寫成了一橫一豎,造成該偏誤的原因是留學生對漢字復合筆形不熟悉的影響;包圍結構是一大難點,其偏誤主要集中在折筆、連筆上,如“區”的最后一筆豎折寫成了一豎一橫,“進”字的偏旁為兩筆,部分學生將其寫成了一筆,除此之外,“國”與“可”等字的偏誤還包括先外后內,即先進行包圍,該偏誤受到了筆順規則“先外后內”的影響。
通過對處于第一階段和處于第二階段的學習者的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第一階段留學生的偏誤類型主要有起筆、折筆和連筆等,原因有二:一是由于部分學習者的老師忽視漢字筆順教學的重要性;二是缺少對漢字筆順的練習,未及時得到反饋并加以改正。
因此,留學生在漢字書寫過程中經常出現不知如何下筆,從何處下筆等問題。與此同時,第二階段留學生的偏誤類型主要集中在漢字筆順規則泛化上,漢字有7條基本筆順規則,大部分漢字的筆順符合該規則,但仍有部分漢字遵循特殊的漢字筆順規則,如包圍結構的基本筆順規則為“先外后內再封口”,而半包圍結構的漢字“區”的筆順規則是先上再內后豎折,該類型偏誤的產生便是漢字筆順規則的泛化的結果之一。
二、漢字筆順偏誤成因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和課后采訪等方式調查漢字筆順偏誤形成過程,本文得出漢字筆順偏誤成因囊括2個方面,一是漢字和漢字筆順系統特點;二是教師教學模式的差異。
(一)漢字和漢字筆順系統特點
周健(2007)提出,漢字不同于音節文字,漢字是方塊型字體,它是由筆畫和部件構成的,筆畫間的結構方式有并列、相加、相連、相交和相接等,部件間的組合方式可以有上下、左右、內外等。不同的漢字結構為筆順規則的確立提供了依據,如上下結構漢字的基本筆順走向是從上到下,如“亭”,左右結構漢字的基本筆順走向是從左到右,如“休”。然而,相交結構的獨體字的筆順走向并不符合常規的基本筆順規則,如“匕”,第一筆是撇,該字并沒有依據漢字“從左往右”的基本筆順,由此可得,漢字結構的復雜性使得漢字筆順規則并不適用于所有漢字,其中以獨體字為最。
筆順是書寫時漢字下筆先后的順序,是人們運用毛筆正確書寫漢字的經驗總結。周健提出有7條基本筆順規則:(1)先橫后豎,如“豐”;(2)先撇后捺,如“人”;(3)先上后下,如“三”;(4)先左后右,如“川”;(5)先外后內,如“月”;(6)先中間后兩邊,如“小”;(7)先外后內再封口,如“國”。除此之外,針對三面包圍結構字體和帶點字體,還加上了一些補充規則,該學者提出以上規則是基本的、普遍的,但是,人們由于受到書寫習慣和書寫工具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字體的筆順走向并不依據基本筆順規則進行,如“女”,最后一筆為橫。由此可知,漢字筆順規則是不完整的,且書寫習慣和書寫工具的不同對漢字筆順書寫影響巨大,該規則的非系統性和不確定性造成了漢字筆順教學的困難,使留學生難以掌握漢字的筆順。
(二)教師教學模式的差異
漢字包含形音義三個方面,其中,漢字結構形態復雜,為加強留學生對漢字形體的記憶,教師往往將教學重點放在漢字溯源、漢字形體的特點上,忽略了漢字筆順教學。經過問卷調查發現,處于第一階段的13名留學生中,其中11人的老師提到漢字筆順規則,并附有筆順練習,另2人的老師在課堂上從未提過筆順;處于第二階段的7名留學生的老師均有所提及漢字筆順規則。由上可知,在漢字教學課堂中,仍有10%的教師在留學生學習漢字的初級階段忽視漢字筆順規則的教學。
此外,對漢字筆順的練習不足會造成漢字筆順偏誤。由于漢字教學重點主要集中在漢字的形音義教學上,教師雖有在漢字教學課堂上提及漢字筆順規則,但未曾加以練習,這導致留學生對漢字筆順規則的運用仍處于懵懂狀態,通過課堂觀察,留學生雖有漢字書寫環節,但由于教師無法觀察到留學生漢字書寫的過程,導致教師難以接收到留學生漢字筆順的反饋,該反饋的不足使得留學生的漢字筆順偏誤難以消除。因此,漢語水平處于第二階段的留學生仍會出現漢字筆順偏誤,且偏誤率達到27.69%。
由上可知,漢字結構的復雜性和漢字筆順規則的非系統性是造成漢字筆順偏誤的根本原因;其次,教師對漢字筆順規則的重視程度不足是漢字筆順偏誤的客觀原因。與此同時,漢字筆順規則和教師教學模式可以通過人為改變而改變,即漢字筆順偏誤的消減可以通過改變這兩種因素而實現。
三、關于漢字筆順教學的建議
(一)從漢字筆順規則角度出發
漢字筆順規則自出現以來,一直飽受爭議,學者們分別針對漢字筆順原則和《信息處理用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件規范》中出現的筆順不規范現象進行了研究,通過研究發現,現代漢字筆順規范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缺少系統筆順規范,部分學者過于細化筆順規則;二是學界對漢字筆順的研究深度、廣度不夠,即現行筆順規則缺少歷史傳承和大眾認同,不符合廣大群眾漢字書寫習慣。
由此,為促進漢字筆順規范發展,本文從以下兩個方面提出建議:一是加強對漢字筆順研究。根據大部分中國人的書寫習慣整改漢字筆順規則,中國人漢字書寫的筆順不符合漢字筆順規則易使留學生感到困惑;與此同時,不必過于細化筆順規則,留學生掌握漢字書寫筆順的程度與筆順規則細化呈負相關;二是大力宣傳漢字筆順規則。20世紀60年代,我國開始推進漢字規范化發展,但是普及率較低,導致大部分中國人仍不了解漢字筆順規則,漢字筆順偏誤隨時隨地可見,甚至部分漢語教師的漢字筆順書寫也不符合漢字筆順規則規范,因此,大力宣傳漢字筆順規則是減少漢字筆順偏誤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首先,當今社會科技迅速發展,宣傳漢字筆順規則可充分利用語音、視頻和互聯網等工具;其次,在漢字教學過程中,中小學教師和漢語教師應盡快熟悉漢字筆順規則,并能夠熟練運用。
(二)從教師上課模式角度出發
漢語教師最初在課堂上在進行漢字教學時,應適當講解漢字筆順基本規則,強調漢字筆順的重要性,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印象,使得留學生在進行漢字書寫任務時重視漢字筆順。在課堂教學時,可適當加入漢字筆順練習環節,待學生了解并習慣使用漢字筆順規則時,可減少漢字筆順練習的時間和次數。
在進行漢字書寫練習時,教師可采用漢字筆畫分寫的步驟來觀察留學生的漢字書寫過程。這種方式使留學生的漢字筆順偏誤一目了然,教師通過對留學生漢字筆順偏誤分析,找出漢字筆順偏誤的成因,同時要及時給與學生反饋。
四、結論
在現行的漢字教學過程中,部分學者注重留學生的整字書寫正確,卻忽視漢字書寫過程,導致漢字筆順規則在教學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通過調查發現,學過系統漢字筆順規則的留學生學習漢字的效率往往更高,且在漢字教學初期,漢字筆順規則會提示學習者如何起筆,從而降低漢字書寫難度。由此可知,漢字筆順規則教學在漢字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小覷,尤其是在初期的課堂教學中,加強該規則教學能夠為留學生日后學習漢字提供便利。
參考文獻:
[1]安然,單韻鳴.非漢字圈學生的筆順問題——從書寫漢字的個案分析談起[J].語言文字應用,2007(3):54-61.
[2]高更生.海峽兩岸漢字筆順的規范[J].語文建設,1999(3):2-4.
[3]何繼軍,付潔萍.初級階段來華留學生漢字筆順偏誤分析[J].海外華文教育,2018(3):26-33.
[4]劉仁三.現代漢字筆順規范問題分析與思考[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92-93.
[5]劉瑤瑤.漢字筆順偏誤分析[J].現代交際,2017:144.
[6]劉元白.漢字教學中的筆順規范問題[J].學語文,2015(2):92-93.
[7]陸華,李業才.筆順規范問題與對外漢字教學應對[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105-106.
[8]金枚.筆畫、筆順的對外漢字教學對策略論[J].高等教育,2015(11):199.
[9]盛繼艷.對外漢字教學中筆順規范化的層次化思考[J].語言文字應用,2013(2):125-130.
[10]萬學仁.談談筆畫與筆順的規范[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1992(3):31-36.
[11]王魯振.例談泰國中學生漢字筆順習得偏誤[J].文學教育,2017(10):126-127.
[12]徐滟茹.對外漢字教學中的筆順規范問題——基于漢字構形研究成果的探討[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125.
[13]許鳳奇.關于漢字筆順的思考[J].語文建設,1995 (1):44.
[14]閆冬梅.對外漢語漢字筆順問題類型歸納及產生原因的分析[J].人文高地:290.
[15]易洪川.筆順規范化問題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3):49-56.
[16]易洪川,楊夷平,朱全紅.筆順綜合研究及留學生用筆順原則[A].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J].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600.
[17]張小衡,蘇詠昌.進一步加強漢字規范筆順的規律性[A].全國第八屆計算語言學聯合學術會議(JSCL-2005)論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547-552.
[18]趙妍,丁耀武.現代漢字筆順規范研究述評[J].文化學刊,2016(2):160-162.
[19]周健.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