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摘要:貴州經濟的跨越式的發展有力促進了房地產業的繁榮,引發了國際投資者和境外置業者的廣泛關注。在新的市場條件下,越來越多的翻譯人才涉足宣傳冊、法律文書等文本類型的翻譯。高質量的住房買賣合同翻譯,可以減少涉外合同糾紛,提高貴州房地產國際化水平,提高合同翻譯的準確性、規范性和精煉性,為國際友人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服務。
關鍵詞:功能目的論;房屋合同;翻譯研究
作為一種實用文體,合同具有很強的法律效力、實踐性、交流性、規定性,同時也具有規范功能。因此法律合同的翻譯對于譯者相關的法律專業知識儲備提出更高的要求,譯者在進行合同文本的翻譯時必須要重視平行文本的研讀,熟悉經濟法律術語,同時要善于利用翻譯軟件和行業翻譯工具書,努力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和專業性,加強翻譯文本對于履約雙方的約束力和法律效果。
從宏觀層面上看,根據目的論的核心指導原則目的原則,譯文達到預期文本功能是最終目的,盡可能地實現源語文本與譯文有相同的法律效力。從微觀層面上看,以文本功能和翻譯目的為核心,結合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實現法律文本在字、詞、句等方面的,規范通順,準確嚴謹。
一、核心指導原則——目的原則(skopos rule)
目的原則強調譯者在契約合同翻譯的實踐中要認識到房屋買賣合同只是翻譯研究與分析的前提,譯者必須在兩種不同文化的對立與統一關系中準確把握翻譯的現實標準。
為了實現該商品房買賣合同譯文的預期文本功能,筆者對該商品房買賣合同的目的進行了分析:(1)原作者的意圖。作者擬定該合同的目的,是為了通過該合同約束商品房出賣人和買受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2)譯文的接受者為此購房項目的國際買家。(3)譯文的預期功能,即準確傳遞該買賣合同文本信息,使譯文達到與源語文本相同的法律效力。
二、規范通順指導原則——連貫原則(coherence rule)
連貫原則即是語內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譯文必須對于具有目的語交際環境和知識背景的目的語讀者是可理解的,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1]。譯者應認真分析和比較不同文本的結構差異,在確保譯文通順連貫的基礎上,充分尊重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的不同,靈活采用各種翻譯技巧,忠實傳遞原文信息。
例1:出賣人和買受人在平等互利、自愿、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就商品房買賣事宜達成如下協議。
譯文:Seller and Purchaser agree as follows on the commercial housing sales.
原文中的“平等互利,協商一致”等詞體現了漢語多用四字格成語的修辭特征,中國人通過使用形式上重疊,音律上對等的四字格短語體現了中文行文上的莊重以及情感上對他人的尊重。但在西方人眼中合同只與法律有關,用詞簡潔客觀,所以遵循目的論連貫原則,選擇減譯的翻譯方法進行翻譯,實現譯文的可讀性。
三、準確嚴謹指導原則——忠實原則(fidelity rule)
功能對等理論中的忠實原則是對譯文語言形式和文體風格的統一要求,它并不主張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追求兩種語言形式上的機械模仿和重復,而是要求譯者在對譯文內容的精確分析后,真實傳遞原文的信息和情感,并努力把握原文和譯文在修辭和語用特征上的內在聯系[2]。
例2:本合同自雙方簽署之日起生效。本合同附件及補充協議與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譯文:This Contract hereby comes into effect from the date of execution by Purchaser and Seller.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看出大量的專有名詞和短語是不可隨意更改的,一般采取直譯的方法。法律文本的句式規范,用詞嚴謹,應盡量套用常見的合同慣用句型,力求做到文風莊嚴正式,表達嚴謹精確,符合契約文體的風格和效果。
功能目的論的三大基本原則對于法律契約類文本的翻譯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三個基本原則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忠實原則從屬于連貫原則,連貫原則與忠實原同時從屬于目的原則[2];功能目的論為譯者指明了法律文本翻譯的理論視角和研究思路,在合同文本的翻譯過程中,并不要求譯者必須同時兼顧三個基本原則,而是要求我們對合同文本從用詞、句型、表達等各方面細致分析基礎上,準確把握各種翻譯策略,全面提高法律英語合同文本的翻譯質量。
參考文獻:
[1]陳艷芳.法律合同的語體特征及翻譯原則[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
[2]杜艷.從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角度看中文商務合同的英譯[J].西南政法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