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瑤瑤
摘要:湯若望,字道未,德國耶穌會士,學者。他是繼利瑪竇來華之后最杰出的耶穌會士之一。他以利瑪竇科學傳教策略為基礎,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編撰出一些有關天文歷法、數學、宗教等方面的著作,又為西學東漸作出了一系列實際工作等。這些成就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極其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西學東漸;湯若望;影響
明末至晚清民初時期西方學術思想傳入中國的歷史過程我們通常稱為西學東漸。在西學東漸中,傳教士們秉著傳播天主教的初衷來到中國,卻因具備天文歷法等方面的知識而受到賞識和重用,逐漸偏離了他們來華的初衷,而在天文歷法等方面造詣匪淺。湯若望作為傳教士之一,憑借著自己的努力,為西學東漸做出了一番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湯若望傳播的西洋天文歷法知識
(一)《崇禎歷書》與《西洋新法歷書》
1623年湯若望到達了北京。在北京時,他“將由歐洲所帶來數理天算之書籍列為目錄,呈遞朝中,并且還將所帶來的科學儀器一一陳列”[1],還準確預報了發生在1623年10月和1624年9月的兩次月蝕,因此得到了崇禎帝和一些士大夫的賞識。
1629年徐光啟奉詔修治歷法,之后他向朝廷建議“由陜西詔湯若望,回京供職于欽天監”[2],得到皇帝準許后,湯若望回京參與修訂有較大謬誤的《大統歷》。正是在徐光啟的大力支持下,湯若望才最終在1634年編成了《崇禎歷書》。
《崇禎歷書》共137卷,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書卷是湯若望親自編譯或由他指導學員編譯而成的。它的編譯花費了四年的時間,但此書在崇禎年間卻沒有頒行。等到清朝建立之初,湯若望不顧生命危險向清廷呈遞了奏本,《崇禎歷書》和相關的天文儀器才得以保全。
1644年明清易代,湯若望繼續受到重用。1645年,他將《崇禎歷書》壓縮修改為《西洋新法歷書》,并進呈給了清廷,順治帝把他進呈的《西洋新法歷書》欽定名為《時憲歷》,然后刊印發行,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陰歷,也成為以后每年編制歷書和各種天文推步的依據。
(二)《遠鏡說》
1626年湯若望完成了《遠鏡說》一書的編撰工作,闡釋了一些有關望遠鏡的天文發現及它的制作原理、用法和保養。但是湯若望不是制造望遠鏡的專家,加上當時望遠鏡的制造還達不到量化水平,所以他在書中只是給出了一些定性解說而未提及望遠鏡的具體結構參數。
中國歷史上最早由官方制出的望遠鏡就是在湯若望等傳教士指導下完成的,但李迪先生認為這架主要用于天文觀測望遠鏡是“半修半造”[3]的,也就是說它的主要部件很有可能是從西方帶來的。
二、湯若望傳播的其他科技知識
(一)《火攻挈要》
崇禎末年,朝政日益腐敗,國家接近崩潰,加上北方滿族勢力不斷南下挑釁,各地起義不斷,明朝搖搖欲墜。為應對明朝面臨的內憂外患的窘境,維持統治殘局,崇禎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制造火器,湯若望在此期間被啟用開始造炮。他在了解火炮的前提下,刻苦鉆研,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最終成功制出了20尊堅利的大炮,崇禎帝稱贊了他并下令讓他再制造500尊,又命他將造銃法傳授給兵仗局。[4]通過這次造炮,湯若望寫成《火攻挈要》一書。
《火攻挈要》又名《則克錄》,1643年刊行于世,是由湯若望口述,他的中國學生焦勖筆錄整理而成的。這是一部約4萬字并附有40幅插圖的關于歐洲火炮的制造方法和火攻策略的匯編。
(二)《坤輿格致》
《坤輿格致》大約是在1638年以后,湯若望和李天經在以德國礦冶學專家阿格里科拉(G.Agricola)編撰的《礦冶全書》(關于16世紀歐洲開采與冶金技術)為范本的前提下,與楊之華和胡宏憲等對此進行編譯,修訂而成。
《坤輿格致》有兩部分共12卷,第一部分(1—8卷)主要介紹了是采礦方面的知識,第二部分(9—12卷)屬于冶金部分。這部書編成后,湯若望將其進呈給了朝廷,崇禎皇帝下令印發此書,并讓各地官員根據各地方具體情況采取相應對措。但由于明朝在1644年接近滅亡,采礦冶金就被耽擱了,《坤輿格致》一書也沒能公開刊行,之后便遺失在戰火中了。[5]許多學者為其遺失而感到遺憾不已,直到后來有學者在南京圖書館里偶然發現了一冊署名為湯若望的《坤輿格致》的抄本,這才彌補了學界的遺珠之憾。[6]
三、湯若望對西學東漸的影響
(一)湯若望在西學東漸中的積極影響
湯若望的著作涉及歷法修撰、天文儀器、鑄炮、礦冶等多方面,這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還給當時的中國發展帶來了積極影響。
在天文歷法方面,湯若望的成績最顯著,并對后世深遠影響。清朝初建時,多爾袞以湯若望的天算是否精準為依據來評判是否重用他。對此還專門進行了測試,“令大學士馮銓與湯若望率欽天監官赴觀象臺測驗,惟新法吻合,大統、回回二法時刻俱不協。”[7]他編撰的《崇禎歷書》在改進中國舊歷法時結合了西方歷法,內容精準豐富。雖然書中還存在多處不足,但它的完成是中國歷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進步,還使中國天文學由此進入世界天文學共同發展軌道。《遠鏡說》一文為望遠鏡制造技術的傳播奠基,中國古老的天文學汲取了西學的成分,也開始由封建迷信向科學轉變。
在科技知識方面,湯若望憑借自己對火炮的了解撰寫成的《火攻挈要》介紹了火炮的圖樣、制造過程和應用,促進了明末清初中國火器和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坤輿格致》對礦業方面的介紹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采礦冶金等業的發展。
總之,湯若望在西學東漸中把西學引入到中國,從而使中國學者接觸到近代西方的科學和思想觀念,豐富了學識,并逐漸開始放眼全球和萌生經世致用等思想,促進了我國的近代化進程。
(二)湯若望在西學東漸中的負面影響
湯若望來華后,固然帶來一些新奇的西方科技,為西學東漸做出了貢獻,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他在西學東漸中的負面影響。首先,他不可能把當時西方最先進的科技完全帶到中國,他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傳播天主教,為當時朝廷服務所用到的西學也只是傳教的一種手段,在西學的東漸過程中他始終堅持科學為神學服務的原則。其次,他想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來達到傳教的目的,用這些新奇的技術并不是考慮如何促使中國社會進步,而是想獲得朝廷對他傳教事業的支持。因此他帶來的西學只是一定程度上開拓了中國學者的眼界,也不能從根本上促使中國進入近代化。
四、結束語
傳教士在西學東漸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隨著西學東漸帷幕的拉開,傳教士們用自己熟知的西學使中國學者的眼界得到了開闊,更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國文化的缺失,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但傳教士來華的真正目并不是讓中國繁榮富強,而是想傳播西方的天主教,一定程度上這算是西方宗教文化的滲透。通過對湯若望及其突出事跡的介紹,有利于提升我們對傳教士的認識,并且從中總結出中外文化交流的有效經驗,給當代中外文化交流提供重要借鑒: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我們既要取西學之精華,還要防止文化滲透。
參考文獻:
[1][德]魏特.湯若望傳[M].楊丙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49.
[2][德]魏特.湯若望傳[M].楊丙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49.
[3]湯若望.遠鏡說[A].王云五.叢書集成初編[C].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4]李蘭琴.湯若望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
[5]潘吉星.阿格里科拉的《礦冶全書》及其在明代中國的流傳[J].自然科學史研究,1983(1).
[6]韓鳳冉.南圖藏嚴杰校本——湯若望《坤輿格致》初考[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5(4).
[7]趙爾巽.清史稿·列傳五十九(卷272)[M].北京:中華書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