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我國長期以來一直缺乏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使得其在2001年婚姻法中的內容表述過于含糊概括,再加之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使得其在具體實踐中不斷涌現出新的問題。本文將針對日益出現的問題,從立法和司法適用兩方面入手,來客觀地分析其缺陷,旨在為今后研究運用和完善離婚過錯損害制度提供有益的幫助。
關鍵詞: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制度 范圍 主體 時間 數額 缺陷
一.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制度的立法規定
《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以下四種情況可以請求損害賠償: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實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除此之外,司法解釋也對其具體的適用作出了規定,規定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規定必須在離婚訴訟的同時提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不起訴離婚而單獨依據該條規定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二.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制度的范圍過小
關于離婚過錯損害賠償的范圍,王利明先生同意第四十六條的規定,認為范圍需要限制,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其范圍需要擴大。根據婚姻法規定,為四種情形為:第一,重婚是指配偶一方與他人結婚的違法行為。首先,此種違法行為違反了一夫一妻制,不僅是對于另一方配偶的傷害,更是對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應當予以禁止。因此,《婚姻法》將其規定為承擔離婚損害賠償責任的法定事由。第二,同居指的是配偶一方與婚外異性不以夫妻名義、持續穩定地共同生活居住,這種不正常的伴侶關系,不僅不符合社會的公序良俗,更是會給配偶的另一方帶來精神與物質上的損害,所以,將同居視為離婚過錯損害賠償的一種情形是十分有必要的。第三,家庭暴力指的是存在于家庭成員之間的暴力行為。家庭暴力不僅侵犯家庭成員的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等人身權利,更是給家庭成員帶來了難以愈合的創傷。無論是夫妻之間,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暴力行為,都屬于家庭暴力的范疇。而在現實生活中,一般都以身體上的暴力行為作為家庭暴力的范疇,但冷暴力是否可以算作家庭暴力的范疇,還有待商榷。第四,虐待、遺棄。虐待是指通過不作為或者作為的方式,對家庭成員進行折磨,歧視等行為,嚴重侵犯家庭成員的合法權益。而遺棄是通過不作為的形式,由于不盡一定的義務而致使被遺棄一方的合法權益造到損害,從而導致夫妻感情破裂。在以上兩種情況下,被侵害一方有權提出有過錯一方賠償的訴訟請求。
以上為婚姻法所規定的離婚過錯算還賠償的四種情形,屬于法定事由,但實際上,過錯行為導致的婚姻關系破裂的情形遠不止這四種,所以筆者認為我國婚姻法所規定的四種不足以涵蓋所有情形,應當允許作出適當的擴充。
三.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主體過于狹隘
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主體可分為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關于離婚過錯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一般為無過錯或是過錯較輕的配偶一方,而其他受到侵害的家庭成員,不能作為權利主體的,不得通過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獲得救濟,而是可以損害健康權和人身權等為理由請求侵權損害賠償。而對于義務主體,法律上規定為配偶有過錯一方,但是對于第三者是否可以成為離婚損害賠償的義務主體,在理論界是有爭議的。有的學者從侵權的角度來看,認為其作為做出侵權行為的主體,應當構成共同侵權行為,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雖然此舉有利于起到教育,警示第三者,從而利于婚姻的穩定。但筆者認為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應為配偶之間的訴訟糾紛,不應將第三者加入到義務主體之中,若要對第三者請求損害賠償,可以適用侵權法的相關規定,對第三者提出侵權損害賠償。
四.提起離婚過錯損害賠償的時間過于嚴格
在司法實踐中,關于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時間要求較為嚴格,法律中規定必須在離婚訴訟的同時提出損害賠償請求,不得在離婚和婚姻存續期間提起損害賠償請求。這也就意味著婚姻存續期間,即使配偶一方有過錯行為,無過錯方也不能主張損害賠償。筆者認為,此規定可以適用共同財產制的夫妻關系,而對于約定財產歸個人所有的夫妻,顯然是有欠妥當的。因為對于共同財產制的夫妻來說,即使一方有過錯需要進行賠償,不僅難以操作,更是缺乏實際意義。但若是夫妻約定財產歸個人所有,此種情況下方便操作,就應當通過過錯損害賠償制度對無過錯一方進行賠償。此舉不僅可以保障配偶無過錯一方的合法權益,更是有利于對有過錯的一方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從而更好地維系婚姻。如果不能再婚內提出過錯損害賠償,那么受侵害一方的配偶的合法權益就難以得到有效的救濟。我們不能因為婚姻的一紙契約,就限制了受害方的獨立人格,禁止受害一方配對另一方給自己造成的損害提出損害賠償的請求。
五.離婚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不明確
無論是立法中,還是司法解釋中,都未明確對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制度作出一個具體的規定,一般都是由雙方當事人進行協商,然后再由法官進行定奪。一般來說,在司法實踐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在離婚損害賠償的訴訟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考慮離婚的雙方當事人的情況,比如過錯方的過錯程度,無過錯方所遭受的實際損失,夫妻雙方的經濟狀況和,一般從物質與精神兩方面來看,在實踐中,對于過錯方的過錯程度,一般有過錯方承擔舉證責任,如此一來,便不利于獲得證據,更是不利于對無過錯方合法權益的保護,所以,筆者認為,無過錯方需負舉證責任,來證明自己所造的實際損失。而關于夫妻雙方的經濟能力,需要法院進行調查,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難以調查清楚,無法確定過錯方的真實財產狀況。其次需要考慮家庭的情況,比如子女和老人的生活費用,受教育程度等等。但是由于法律對于離婚損害賠償的數額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致使法官對于數額確定的主觀性較大,如何能運用此制度切實保護婚姻中受到侵害一方的合法權益,丞待進一步的解決。
參考文獻:
[1] 夏吟蘭,離婚救濟制度之實證研究[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3(06):150.
[2] 范旭東,鄒松文.離婚損害賠償的司法適用[J].人民司法,2002(04):37-43.
[3] 武俐.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制度中的若干問題[J].山東審判,2010(26)
作者簡介:單江沛,女,漢,河北衡水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