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超 樊銘雙
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我國大力實施的戰略之一,但部分地區由于在制定當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時存在認知誤區,作出了錯誤的政策導向,不利于當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基于此,本文從三個典型的鄉村振興戰略認知誤區入手,闡述了這些誤區不當之處并指出了正確的導向。本文后半部分著重介紹縣域經濟的作用,從而進一步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應著力于發展縣域經濟,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觀點。
一、引言
由于當前國內存在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知誤區,如:認為鄉村振興就是要讓每個村子都振興,認為鄉村振興就是要讓農民固守在農村,認為鄉村振興就是要把農村地區的農民培育成新型農民等等,產生了錯誤的導向,不利于鄉村戰略的具體實施。也有部分地區將鄉村振興戰略的著力點放在村子上,這也是一種認知誤區,鄉村振興戰略應當著力于發展縣域經濟,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本文觀點對指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現實意義。
二、鄉村振興戰略及縣域經濟的內涵
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全國各省市、各鄉鎮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充分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制定一系列發展規劃,通過整合、利用現有的資源來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創造良好的條件。黨之所以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應對當前農村地區發展乏力、后勁不足的困境,振興農村,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鄉村振興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五個大方面,是全面振興鄉村的整體謀劃。2017年12月,中央召開經濟工作會議,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做好的8項重點工作之一[1],目的是為了應對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就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目標的實現將分為三個階段: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全面實現。具體的建設目標和任務集中體現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二十字”方針,也就是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周邊區域,將縣域內的各種資源整合在一起,連接農村與城市,連接農業經濟部門與工業經濟部門的有機集合體。縣域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空間核心,其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升經濟整體發展質量和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2]。中國縣域經濟是以農業產業和廣大農村經濟為根基生發的,新時期縣域經濟發展仍然必須根植于農業和農村經濟主體,兼顧區域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的發展主題和主導方向[3]。
三、當前部分地區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知誤區
(一)誤區一:鄉村振興是讓每個村子都進行“振興”
鄉村振興,應該指的是讓每個“有條件”的鄉村振興,而不是振興每個鄉村。不同地區的鄉村有著不同的歷史條件、地理環境、資源稟賦等等,甚至是同一地區的不同鄉村之間有著極大的差別。因此,各地實施鄉村振興應充分結合本地各個鄉村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搞“一刀切”。有的鄉村地處交通主干道,與外界聯系便捷暢通,產品貨物等可以迅速流出進而轉化為經濟利益,而有的鄉村封閉閉塞,道路等基礎設施條件極其惡劣,不暢的交通嚴重制約了其發展,不利于其與外界進行經濟活動。那么,是不是就放任這些“先天條件”不足的村子不管呢?
當然不是,鄉村振興戰略應讓“有條件”的鄉村來帶動“無條件”的鄉村發展,這與我國改革開放時期東部沿海地區先迅速發展進而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的路徑大體是一致的。基于此,本文提出一個觀點,各地區在制定本地鄉村振興發展規劃時,可實行“幫扶”制度,此“幫扶”并非只是派幫扶小組進駐被幫扶村,而是采取“縱向-橫向結合”模式,縱向來看即派駐幫扶小組,橫向則是前文所提到的,由條件充裕的村子幫扶條件不好的村子,產生聯動效應,進而達到“優勢鄉村自主振興,劣勢鄉村借力振興”的效果。如果純粹搞“一刀切”的話,將會不利于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與獲得感,也不利于引進人才,妨礙可持續發展[1]。
(二)誤區二:鄉村振興是讓農民固守在農村
鄉村振興的著力點不應該是讓農民固守在農村的“一畝三分地”,適當減少農民的數量才是鄉村振興的出路。這里指的“減少”不是盲目減少,而是讓不適合留在農村的勞動力轉移出去,讓真正適合農村、懂農業的人留在農村。“人多力量大”的前提是人的質量要高,才會產生“1+1>2”的效果。假設一個村子里有100個勞動力,而真正懂技術會農活的勞動力只有30個,只需憑借這30個勞動力再加上一些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即可保證整個村子的農田生產,那么在現實生活中,其余70個勞動力在實際勞動中就會存在怠工行為,也許他們自己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怠工,但從整體勞動效率上來看,確實拉低了整個村子的整體生產水平,導致整個村子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勞動力資源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利用。這一部分人應當到城市去,對這部分勞動力來說一方面可以取得比農村地區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他們多余的收入也可以用來反哺農村。
(三)誤區三:鄉村振興是要把農村現有農民培育成新型農民
鄉村振興,關鍵靠人,但鄉村振興所需求的人才應當主要來源于鄉村之外,而不是農村現有的農民。農民長期生活在農村,其思維方式、認知水平、創新能力受農村環境的限制,頂多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參與者,而不能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領頭人。鄉村振興戰略所需要的新型農民,培養對象應當是農村之外的高素質的勞動力,比如大學生、研究生等,他們的眼界寬闊,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強,適應能力強,可以很好地去學習鄉村振興所需要的大部分技能和本領。我們應當讓有志于投身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志青年奔赴鄉村,成為各地區鄉村振興的主要帶頭人。近幾年國家舉辦的一些創新創業類比賽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創業項目,其中不乏已經在某地區帶領農民致富、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者,對于這些落地效果顯著、社會效益巨大的項目成員,國家應對其中有志于投身鄉村振興戰略的學生予以扶持。同時,各地區也應當積極制定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為鄉村振興的實施做好人才方面的保障。
以上三個誤區是典型的鄉村振興認知誤區,發展縣域經濟,可以有效地避免進入以上誤區。
四、正確認識縣域經濟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所起的作用
(一)縣域經濟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節點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周邊區域,將縣域內的各種資源整合在一起,連接農村與城市,連接農業經濟部門與工業經濟部門的有機集合體。近幾年來,縣域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自身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很多村里的年輕人雖然會去大城市打工,但由于大城市的房價高昂,加上縣城相對較好的教育、醫療、交通等條件,都選擇了在縣城買房,這樣即使未來他們返鄉,也不會是返回村子,而是返回縣城。基于此,發展縣域經濟,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從而可以讓在縣城買房的這一部分人反哺村子,進而帶動村子的發展。這樣一來,前文提到的“先天條件”不足的村子也會隨之受益,同時,農村也會有一部分人口轉移到縣城。縣域經濟是富民強縣的基石,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增強縣域經濟實力,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障,必須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4]。特別是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講,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稟賦條件,發展縣域經濟,促進產業經濟轉型,更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中之重,從而進一步推動當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二)縣域經濟具有規模化效應,帶動鄉村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是鄉村產業振興,而產業集聚又是縣域經濟的一大新特色。縣域經濟整合區域內的各類資源,促使產業集聚,節約了生產成本,增加了消費需求。比如,工業所需道路如果鋪到村子里,而村子里平時是很少有車子跑的,就產生了極大的浪費,再比如通信所需光纜,鋪到村子里也是很不方便的,成本極高。但這些鋪在縣城就可得到很大程度的利用,平均成本是下降的。縣域的規模化效應不只體現在工業、通信等方面,教育方面也是有所體現的,在縣城,人口居住相對集中,加上有便捷的交通,學生上學就有了規模效應。縣域經濟可以通過規模效應提高與農村之間的生產率差距,促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縣城轉移,圍繞特色產業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構建龍頭企業加基地,實現產供銷與農工商、科工貿一體化,逐步形成市場化、工業化基礎上的專業規模化、特色城鎮化核心優勢[3],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三)縣域經濟可以促進城鎮化,促使城鄉融合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人、地、錢”是主線,體制機制是保障,要素流動和產業融合是路徑,城鄉分工體系和新型農業體系是核心,協調平衡發展是目標[5]。要想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就必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從全世界來看,很多國家的發展都經歷了“工業優先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工農融合發展”的路徑,我國也不是例外,當前,我國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勢必要推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只有一、二、三產業的高度融合,才能盡可能地改善農業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方面的弱質性,提高土地利用率,培育深度融合的新產業,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綜上,只用充分認識到縣域經濟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與作用,才能對戰略規劃的制定提供便利,同時才能助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實施。( 作者單位:山東農業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