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雯
高校“雙創”人才的質量,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能否從數量發展轉變為質量發展,也就是如何把“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的問題,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下,許多高校對于“雙創”人才的培養都給予了很高程度的重視,各大高校內都建立了相應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在一些辦學質量優秀的頂尖高校還相應的創建了創新創業產業園,為高校運用拓展體驗教育的方式培養高質量的“雙創”人才提供了所需要的條件。
一、拓展體驗教育與“雙創”的內涵
(一)拓展體驗教育的內涵
拓展起源于商業培訓,指教師根據不同學員的不同條件,建立或引用有針對性情境,把教學中需要授予學員的知識融入情境之中,讓學員在這種人為營造出來或借用而來的情境中思考探索,從而以自己的思維重新架構出來的教學方法,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其內涵:
首先,拓展體驗教育的基礎是親身經歷。因外界控制和干涉產生相應的心理轉變過程,重新架構出來的知識體系。通過拓展體驗,把外來的思想、觀念、經驗同化吸收,經過分析篩選轉變為自己知識庫的東西,達成對外界的認識。
其次,拓展體驗教育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注重因材施教,要求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遵循學習的基本規律的前提下,以設置體驗環境為手段,是學生在實際的經歷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質。
最后,拓展體驗教育強調學員在環境中與所要授予的知識之間的碰撞。其突出表現就是教師與學員、知識與學員之間的雙向流動。傳統意義上的學習,就是通過在課堂上聽、說、讀、寫等基本方式來獲取知識和技能,拓展體驗教育是在傳統學習的基礎上,以親身體驗的方式完成對知識的積累,它與傳統的學習相比,不同之處在于,讓學生的主觀意志“離開”教室,在實踐中錘煉,以切身感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脫離單純的轉移知識存儲人的教與學,從內在上對知識和技能產生共鳴,化書本為實踐,使人的自然性、社會性和自主性和諧發展。
拓展體驗教育就是以切身體驗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實踐檢驗知識的實踐式教育,學員的知識成果和技能能力主要是從自身的親身經歷和對事物的處理應對中得到和提升的,有助于學員各種素質的培養,增進其對自身的了解,提高責任心和榮譽感,也是對其各種實踐能力的錘煉。
(二)“雙創”與“雙創”人才的內涵
所謂“雙創”,也就是創新創業,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之一,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我國對于“雙創”人才的內涵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在基礎上,學生應當對自己的專業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時有相對較廣的知識面和嚴格的執行能力。其次是具備自己所要從事的職業的專業能力,還要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確保無論不在什么環境下都能把自己調整到最佳狀態,迅速適應自己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出色的完成本職工作。
創新創業人才是指具有高度創新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并且在實踐中運用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獲得相應創新創業成果的人才,創新創業人才既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也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及時發現和抓住創新創業的機會,實施創新創業的計劃,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獲取相應的利益。根據前人總結,創新創業人才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出色的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人才與普通人才相比,在思想上的一大區別就是他們比常人更加善于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多同一事物做出不同的理解。第二,創新創業能力強,創新創業人才普遍具有出色的執行力,眼光獨到,具有領導能力和管理、團結協作的能力。第三,知識面廣,對專業理解深刻,在對多數學科都有所涉獵的基礎上,有突出的專業能力。第四,眼界開闊,思考問題透徹,能夠站在相對更高的平臺上看待問題,從而產生更為深入的理解。
二、“雙創”人才的基本能力構成
(一)創新能力
“雙創”人才應當具備的創新能力主要包括閱讀能力、決策能力、創新的經驗積累、團隊管理與團隊協作的能力、風險評估和資產管理能力、非常規思維。這些都屬于知識創新所需要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非常規思維與風險權衡與資產管理能力。
這里所說的非常規思維是指逆向思維、發散思維和辯證思維等不同于演繹思維和定向思維的思維方式,常規思維是多數人都在運用的思維方式,具有實用性強的特點,但是對于一些復雜難題,運用常規思維不一定能夠解決,所以需要借助逆向思維從其他角度別出心裁地思考和判斷,或者干脆從難題本身跳出來,運用發散站在整體的角度上聯系其他事物去思考和解決問題。辯證思維主要用于權衡不同的選擇之間的優劣得失。
(二)創業能力
創業能力是對知識的遷移和創造的能力,包括分析決策能力、把握機遇的能力、運營與管理能力、交際談判能力、構想與發散能力。分析決策與把握機遇是對事物分析和權衡之后所做的判斷,機遇是創新創業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沒有相應的分析判斷能力很難抓住機遇,交際談判與運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是創業后企業能否長久存續的重要影響因素。
對學生進行這些能力的有效培養,是使學生產生創新創業主觀意愿的重要手段,并且能夠讓學生有足夠的行動力對自己的決斷進行實踐,使他們有能力通過一定的市場手段,迅速整合相應的社會資源,形成和實施完備的創業計劃,把握機遇的能力會為他們敏銳的察覺和抓住最佳時機,分析決策能力則能讓他們對創業中暫時的成敗和挫折有足夠的抵抗力。
高校對“雙創”型人才的培養,必須著重這些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開闊的知識面和眼界,培養成相應的領導力、執行力和相應的管理和投資能力。
三、拓展體驗教育在培養高校“雙創”人才培養中的應用策略
(一)打造有經驗、擅長拓展體驗教育的教師隊伍
目前高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已有高度重視,但除了少數學校開設了創新創業的必修課,其它多數高校仍然以選修課和講座的形式出現。培養“雙創”能力的師資隊伍的建設,可以通過內外結合的方式選拔,在高校內部篩選出有經濟背景、創業經驗、專業能力突出的教師組成創新創業的專業師資隊伍,成立創新創業教學研究室,對于這些選拔出來的教師,還應當深入到企業中,學習企業的創業經驗,體驗其實際的創業實踐。高校也應當對這些教師作進一步的培養,為其提供創新創業的教學科研經費和條件,提升他們的知識水平和創新創業能力。此外,也可以向外招收創新創業的成功人才,向企業或者其它創業人發出邀請擔任創新創業教學研究室的教研員,由他們結合自己的經歷對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培訓,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實踐。
不管是從內部選拔出的教師還是從外部聘任和邀請來的創新創業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有一種適應于其自身的創業經驗。這種經驗可以讓他們更好的設置拓展體驗教育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在相對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創新創業,培養個人的“雙創”能力。
(二)將拓展體驗教育的內涵與“雙創”人才的培養結合
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使用的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的缺陷主要在于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被動地接受知識,同時,其理論性和抽象性太強,不能很好地實現對創新創業人才能力的培養。在創新創業的人才培養中,要更加注重實踐,以拓展體驗教育的內涵和理念為載體,使二者密切結合,以實踐進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把學生需要接觸的知識融合在實踐中,改變原本教師的“說教”式教學模式,轉而形成以學生親身體驗、教師以身作則為主要內容的“行教”教學模式。
目前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還比較薄弱,拓展體驗教育要求改變這種純理論性、沒有明顯成效的“雙創”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制定有針對性地教學方案,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不同的培養目標,放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的長處,減少或者避免其缺點對創新創業能力的影響。教學內容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突出創新創業的特點和理念。
(三)在企業中進行“雙創”人才培養
拓展體驗教育強調實踐,強調通過具體的情境來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所以讓“雙創”人才的培養脫離課堂的局限,走入實際的企業中進行學習。
現代企業多數都設置有各式各樣的部門,有的負責研發,有的負責營銷,有的負責售后服務等等,高校可以在專業見習和專業實習之外,再加一種創新創業實習,由導師帶領學生小組進入企業的各個組織部門,在企業實際的創新創業工作中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將學生的創新創業課程放在企業中進行需要高校與企業之間形成良好的對接,簽訂學生實習協議,實現學生在企業中受教育,在實踐中體驗創新創業。這也是將拓展體驗教育應用于高校“雙創”人才培養的有效方案之一,在具體的實踐上,需要注意一些細節上的問題,實現在不擾亂企業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完成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四)設計拓展體驗教育的“雙創”課程體系
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質在于對學生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有很強的實踐性,在“雙創”人才培養中,應當基于拓展體驗教育理論進行課程設計。“雙創”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要以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目的,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所以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既要重視課堂內的課程實踐,也要關注課堂外的社會實踐,并且要把這些實踐都落到實處,避免出現學生為了混學分而學習的情況。同時要充分利用高校內設置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創新創業產業園等資源。
在實際的拓展體驗教育課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非常規思維、團隊協作能力和領導力、執行力等重要的創新創業能力,鍛煉學生對挫折失敗的耐受力,以及對于暫時的成功的平常心,培養他們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氣質,實現他們的思維方式的轉變和創新創業技能和思維能力的提高,彌補其它理論教育所能達到的效果。根據“雙創”的人才培養目標,對拓展體驗教育課程體系進行設計與整合,能增強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四、結語
拓展體驗教育與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存在很多相似之處,可以實現多點結合,將二者融為一體。這種教育理論立足于現實情境通過學生切身感受和彼此之間在現實場景中的交流,實現對所需要學習的知識的深化理解,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將拓展體驗教育理論應用于高校“雙創”人才的培養,是一種實用性強,效果顯著的教學方式,對于“雙創”人才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作者單位:鄭州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