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
【摘要】眾所周知,高考中作文的發展等級包括深刻、豐富、有文采,而讓文章觀點具有啟發性正是讓文章深刻的必備要素。那么,文章如何提出具有啟發性的觀點呢?筆者認為,考生可以通過追問實質、普遍聯系、辯證思考、反彈琵琶這四種思維方式,力避思維的平面化、庸常化,讓自己的文章能夠真正做到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關鍵詞】高中作文;深刻;啟發性;思維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所謂“觀點”,即對人和事物的看法,而“有啟發性”,則意味著你在作文中的觀點應該是富有思想和哲理的,能夠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具體而言,一定要避免觀點平面化、單一化、庸常化,多一點“我”的真知灼見,真正展示出一個高中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那么,文章如何提出具有啟發性的觀點呢?問題的關鍵在于你對于人和事物是如何分析處理的。筆者推薦幾種思維方式。
一、抽絲剝繭,追問實質
通過追問,可以發掘人、事的本質或事件的深層原因,展示社會生活的深層底蘊。例如賈誼的《過秦論》,文章極寫秦 之強,強調“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而如此不可一世之強秦最后卻因“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何也?”賈誼追問,一番“比權量力”“度長絜大”的抽絲剝繭之后,賈誼再度追問,“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據歷史記載,漢武帝文讀至此,“悚然一驚”,這便是賈誼在文中的觀點給了他這頭號讀者一記當頭棒喝,不可謂不精彩,不可謂不震撼。另一名篇《伶官傳序》(歐陽修),亦是通過對莊宗由盛而衰的追問,迸發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我們同學們在作文時,面對具體的人、事物、事件,要有層層追問的意識。一般來說,我建議可以從思想、人性、體制、文化這幾個層面進行追問和分析,這樣往往能觸到問題的實質,將一般的認識提升到新的層次。
二、普遍聯系,升華觀點
哲學上講,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所以,一件具體事件,如果要得到具有啟發性的觀點,以小見大,善于聯想就是重要的。如何聯系?(1)聯系歷史,將人、事放到歷史的洪流中去分析、考查,在歷史中尋找規律,使自己的觀點有縱深感。例如杜牧的《阿房宮賦》,文章結尾將秦滅的教訓放到廣闊的歷史時空中,就讓文章“奢靡亡國”的觀點不拘于一時一地,有了發人深省的力量。同學們在寫文章時,也可以如此思考,此事在歷史的背景中處于一個什么位置,有何價值,是歷史的重現,是全新的事物,是時代的大勢所趨,還是僅僅浪花一朵。(2)聯系社會背景尤其是社會焦點,將人、事放到現實社會的環境下觀照,使自己的觀點貼近時代,充滿現實的針對性。例如2015年新課標作文,對于小陳舉報老陳高速路上開車事件,若能聯系當今社會焦點——“法治建設”,從“情與法”的博弈處著手分析此事,眼界始大。(3)結合共性事件,聯系“永恒的主題”,寫出具有普適性的觀點,從而給人以啟迪。如龍應臺的《目送》,將目送兒子華安和目送老父的事情綰結在一起,聯系人生、親情,道出親人關系的實質,這樣的觀點確系“人人心中有而人人筆下無”,不禁讓人掩卷沉思。
三、辯證思考,理性分析
有時候同學們的作文邏輯顯得簡單粗暴,對人對事的觀點不是一棍子打死就是大唱贊歌,但實際上事物往往是復雜的,要想讓文章的觀點深刻而具有啟發性,有時候需要分情況討論。例如《拿來主義》中魯迅對文化遺產的態度,并非全盤肯定也非全盤接受,而是批判性繼承。這便是辯證分析中的一分為二。再比如,事物往往是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的,據此,我們可將事物放到未來中去預測,預測他的價值、生命力、影響力,讓自己的觀點比別人多走一步,具有前瞻性,一葉知秋,見微知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為此例。辯證思考內涵豐富,還應包括內外因、主次矛盾等思考問題的方式,大家要靈活運用在分析之中。
四、逆向思考,反彈琵琶
如若要文章觀點具有啟發性,逆向思考不得不提。寫文章時通過逆向思考,提出獨特的觀點,能讓讀者有別有洞天之感。例如,自古以來,文人筆下的秋都是蕭瑟凄涼的,而劉禹錫卻反彈琵琶,一句“我言秋日勝春朝”讓人耳目一新。再如,對于項羽烏江自刎一事,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真正的英雄應包羞忍恥,卷土重來。這些都是在思考事理的時候動用了逆向思維,反其道而言之。所以,有些時候,我們思考問題需要挑戰常規,不走尋常路。
【題目設計】
前不久,某大學出版社的“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刷屏朋友圈,那些被稱為“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的許多經典名著躋身榜單,包括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以及《百年孤獨》《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瓦爾登湖》等外國名著。而現今社會,通俗文學、網絡文學卻大行其道。對于這件事,你有怎樣的看法?請寫一篇議論文,表現你的態度和思考。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襲、套作。
【范例展示】
時代與經典
近日,某出版社發布的“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令人瞠目結舌,眾多經典文學躋身榜單。對此,有人高呼“文學已死”,而我以為不必驚慌,也無須疑慮,這實在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首先,經典文學本身就是嚴肅的,無法真正流行的,這一點在以往的時代也是一樣的。我們慕古道,讀古書,殊不知古時文言并不為普羅大眾使用,流行的也僅是半白話性質的市井小說,而非清雅的圣賢經典。經典之為經典,就在于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深刻的思想內容,這恰恰決定了它不可能被大多數人理解,即便流行也多是附庸風雅之舉。其實與古時平民白丁與上層文化嚴重割裂的情形相較,我們今天的文化市場中那個經典已經夠“流行”了,人民文學社的《紅樓夢》再版再印多少遍,眾多聽書的音頻興起等等,說明著越來越多的人正渴望親近經典,又何憂之有呢?
其次,新的時代,經典也需要新的定義。誰說只有大頭部、艱澀難懂的作品才有資格成為經典。去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鮑勃迪倫便是有力的反駁。數十行的、鮮有僻冷生詞的歌詞里躍動著奇崛美妙的比喻、充沛鮮活的情感力量,誰敢說這不是偉大,這不是經典?他的歌謠在廣大的美國土地上傳唱,這份通俗和流行絲毫不與其文學性想抵牾。隨著時代的發展,經典也需多元化,需要多種不同的體裁、類型為其注入新鮮血液,唯其如此,經典才不會成為凋敝的、在歷史的博物館中供人觀瞻的陳物,而是更多人可以參與享受的日需品。
當然,現實并不全然令人樂觀。科技日新月異地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也趨于碎片化,他們不再愿意或能夠付出時間、精力等認知成本獲取信息,遑論從書中得到完整的浸入體驗。紙媒的衰落只是表象,更深層的是人心的日益浮躁和認知方式的改變。而娛樂化、碎片化的閱讀雖然給閱讀帶來了一時的歡愉,但卻從未帶來閱讀真正意義上的作用。正因如此,我們才要呼喚經典,呼吁深層的閱讀,挽救當今眾多陷在信息泥潭中的靈魂。
經典使人思考,給予人之為人的靈性與尊嚴。發展中千變萬化的時代需要經典,而經典也總會以朝暾夕月,落崖驚風般的姿態,等待每一位遠行者的回歸。
【點評】
本文最大的亮點在于思維的含金量高,觀點獨特具有啟發性。此題一出,多數同學或對經典的尷尬境遇痛心疾首,或對通俗文學的上位嗤之以鼻,而本文作者卻獨辟蹊徑,在歷史的規律中,看到了經典在時代中的動態發展,從而顯得更加的淡定和寬容。當然,作者也并未全然樂觀,依然在現狀中看到了現代社會浮躁功利的痛點,深情呼喚經典的回歸,體現出較好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