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
【摘要】詩歌考查要得高分,關鍵是要讀得懂詩歌的內容。高三詩歌專題復習里有許多答題模板,學生掌握了但實際考查時用不上,因為學生最基本的詩歌內容都不理解。如何快速準確地解讀詩歌意思?這要根據詩歌的特點找準切入角度,多角度地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了,答題才準確完整。
【關鍵詞】詩歌閱讀;快速解讀;方法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高考中詩歌作為一個常考點,往往是拉開考生分數距離的一個重要考點。學生答題失分原因往往是學生不理解詩歌內容。作為一個有著多年高三畢業班備考經驗的教師,我覺得找好切入點,還是比較容易解讀詩歌內容的。
要快速理解詩歌,我們要有一定的詩歌鑒賞常識。詩歌主要考查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等。詩歌形象的理解是解讀詩歌最關鍵的一步。它基本可以分為寫景的景象,寫人的人象,寫物的物象,每一種“象”都有常規的寫法。詩歌的語言常常考查的是字詞的妙處或語言風格 ,而字詞的考查以動詞、形容詞為重點。詩歌的技巧,重點掌握表達技巧,如“描寫”“抒情”和修辭。而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常考的就是“建功立業”“惜別懷遠”“壯志難酬”“羈旅愁思”“隱逸的閑適”等。 除此以外,我們還要把握常見的七種詩歌題材,那就是邊塞詩、山水田園詩、詠物詩、懷古詩、送別詩、羈旅詩、抒懷詩。每種題材都有常用的意象和寫法。
以上的詩歌鑒賞知識可以從課文教學中儲備。那么要怎樣快速地理解一首詩歌呢?
一、讀題目,明題材,知寫法
詩歌往往有題目,題目常常交代寫作對象、緣由,從中我們可以快速地歸類詩歌所屬題材,為解讀正文做好準備工作。不少詩歌的題目對詩歌的類型和內容起著重要的提示作用。如《別董大》中的“別”字,表明該詩屬于“送別”詩;《從軍行》則顯示此類詩歌應是“邊塞”詩;《山居秋暝》的“山居”表明它是山水田園詩。明確了這一點,我們的答題就有了針對性。
如陸游的《哀郢(其二)》:“荊州十月早梅春,徂歲真同下阪輪。天地何心窮壯士,江湖從古著羈臣。淋漓痛飲長亭暮,慷慨悲歌白發新。欲吊章華無處問,廢城霜露濕荊榛。”從題目看,“郢”是戰國時楚國的都城,所以該詩是懷古詩,“哀”是情感基調。寫法上應該是描摹“郢”的過去與現在的情景,通過今古對比來抒昔盛今衰的感嘆。
二、解讀作者及所處時代,知人論世
作者的個性往往影響他對事、對人的看法,作者的創作風格比較固定,鑒賞時要了解作者詩人的生平遭遇、思想主張、所處的時代等。如李白是飄逸灑脫的,杜甫是憂國憂民的。大家的名作,往往反映那個特定時代的社會風氣和時代精神。如上文的《哀郢(其二)》作者是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一直夢想王師收復中原,是愛國詩人。本詩應該是他借詠楚國國都來表達其愛國情思的。
三、析小注,助理解,挖背景
出現在高考古詩詞鑒賞題中的所有信息都應看作是有效信息。詩歌注釋蘊含的信息往往有以下幾方面的:(1)介紹寫作背景(暗示本詩的思想主旨);(2)介紹作者經歷(暗示本詩的思想情感或寫作風格);(3)介紹疑難詞語、地名(幫助讀懂詩句);(4)提供“此詩作于作者貶官(或流放)之際”類似的注解。如上文的《哀郢》所給的小注:“[注]①1170年陸游在家鄉窮居四年后出任夔州通判。初夏,他從家鄉出發,沿長江西上入蜀,九月過荊州。此地為戰國時楚故都郢,他觸景生情,懷古傷今,遂借屈原《九章》中的篇名‘哀郢為題寫下此詩。②徂歲:過去的歲月。③廢城:指郢城。④荊榛:荊樹叢。”注解①就介紹了陸游當時的經歷和本詩的寫作手法 “觸景生情,懷古傷今”;注解②③④是對難詞“徂歲”“廢城”“荊榛”的解說。通過注解,我們基本可以確定這首詩是陸游赴任途經楚故都郢時有感而發,借古諷今,以屈原《哀郢》為題,以抒發自己熾烈的愛國情懷,至于具體借古代何事諷今天的何事就要看正文了。
四、讀正文,抓意象,品字詞,明內容
詩歌正文是閱讀鑒賞的核心,讀懂正文也是讀懂詩歌的關鍵所在。先大致了解詩歌是寫景,還是寫人,還是詠物,注意詩歌中出現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往往有固定的意思,要通過對景、事、物的理解,推導出詩詞的內容。如《哀郢》的正文: ? ? ? “荊州十月早梅春,徂歲真同下阪輪。天地何心窮壯士,江湖從古著羈臣。淋漓痛飲長亭暮,慷慨悲歌白發新。欲吊章華無處問,廢城霜露濕荊榛。”首聯寫景抒情,荊州十月便是早梅初開的小陽春氣候,感慨時光的流逝。第二聯寫感嘆屈原的遭遇,是寫人象。由對屈原的懷想而抒發對古往今來仁人志士壯志難酬的憤慨。第三聯“淋漓痛飲”“慷慨悲歌”“白發新”,寫詩人自己,是人象。以動作和肖像描寫抒詩人心中那報國無門的怨憤和苦悶。末聯“廢城霜露濕荊榛”是寫景,勾畫出的這種荊榛滿地、霜露侵入的慘淡景象。結合文意,“慷慨悲歌”中的“悲”應該是關鍵詞,它是全詩的情感基調。
五、分析設題選項,幫助解讀詩歌
現在的詩歌考查是一道四選一的選擇題,一道簡答題。選擇題的四個選項常設為一錯三對,我們可以借助選項對詩歌進一步解讀。如《哀郢》的第一題:
下列對這首宋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首句寫景,意思是說荊州十月已是早梅初開的小陽春氣候,為下句的感嘆作鋪墊。
B.次句將過去的歲月比作下坡的車輪,運用比喻手法生動表達了對時光飛逝的感慨。
C.頷聯由對屈原的懷想而抒發對古往今來仁人志士壯志難酬的憤慨,既傷古,又悼今。
D.頸聯“淋漓痛飲”是因為詩人被任用后的喜悅,“慷慨悲歌”是因為白發新添事業未竟。
D項的 “被任用后的喜悅”錯誤。詩人之所以“淋漓痛飲”,是因為心中報國無門的怨憤和苦悶無法解脫,所以于長亭薄暮之中,更顯孤獨,故借酒澆愁,而不是因為任用后的喜悅。這個選項從標題“哀郢”的“哀”和本句中的“悲”很易作出判斷。而剩下的三個選項為正確的,就可以借助它們進一步解讀詩歌了。綜合各選項和其他切入點,《郢哀》這首詩歌的內容是:
荊州十月已是早梅初開的小陽春氣候,過去的歲月如下坡的車輪。天地何曾有導致壯士途窮困厄之心;卻有多少像屈原這樣的貞臣節士被放逐江湖。這一切怎不令人頓生怨憤,非淋漓痛飲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發泄。這種心情只有澤畔行吟的屈原可以與之相通,但眼前卻是荒蕪蕭條,無處吊慰屈原。
學習詩歌是講究積累的,每做一道詩歌練習,都要識記作者的經歷、各種題材的詩歌寫法特點、常見意象的象征義、各種手法技巧的特點等。有了基本知識,再迅速找到理解詩歌的切入點,只有了解詩歌寫了什么,答題才有話可寫。
參考文獻
[1]莫莉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創新策略研究[J].課外語文,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