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積環
【摘要】小學生的寫作教學歷來被高度重視。目前,大部分教學模式把以最基本的寫作規律作為基點,然后制訂不同的計劃和安排,按照一定的序列進行訓練,在普遍意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關鍵詞】六字作文;寫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國外,美國、英國等國外教育家提出的工程化教學,即確定一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然后制訂詳細的寫作計劃,為達到目的而分層訓練,其特點是符合要求、整體規范、效果達標。
國內,西南大學許艷紅教授提出了小學作文生活化,主要強調解除學生的畏作心理,讓學生養成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善于思考、大膽創新的良好習慣。作文教學是育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學作文就是學做人,學生能寫出真、善、美的習作使學生敢于、勤于、善于、樂于說真言、寫實話、吐真情。培養學生自主作文的意識、興趣、能力、習慣以及對生活和習作負責任的態度,逐步提高學生生命質量,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教學實踐能力及教學科研能力。河北師范大學董旭靜教授提出的小學作文序列化教學等,堪稱小學作文教學的范例。強調小學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生掌握知識的標志。每一位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都把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序列作文從“練說—寫話—寫段—仿寫,寫物—寫事—寫人—抒情”,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先說后寫,連句成段;由段到篇,先仿后寫;由易到難,由篇到面;循序漸進,先敘事后抒情”的作文教學方法。這套設計構成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層次清楚、 螺旋上升、系統完整,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訓練框架,使學生作文有“序”可循,使學到的知識技能不斷地對新的知識技能起到促進作用。在小學作文目標全程序列訓練整體設計時,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對作文教學全面地、系統地設計,按照寫人、寫事、寫景、狀物、寫活動、寫游記、看圖作文、應用文、擴寫、改寫、縮寫等系列,進行作文方法的訓練,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式作文訓練體系。
這些成功范例不僅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而且給小學作文教學領域提供了具有一定意義參考價值的資料。本文提出“引—習—導—修—評—鑒”六字作文,經過多次實驗,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期待借鑒。
一、“引”即“引導”
老師根據寫作材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予以適當的提示和引導。讓孩子知道寫什么、怎么寫,讓孩子簡單列出提綱,然后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親身經歷,寫出自己的所見所想所思。當然,老師除了引導寫什么、如何寫之外,還可以就作文素材,作文的語言、書寫、格式提出要求。如老師對作文體裁的引導。
對小學生而言,一般是以練習寫記敘文為主。主要從“寫人、寫景、記事、狀物”幾個方面考慮,另外還有“日記、書信”類的應用文體裁。如《我的爸爸》就是寫人的;《看夕陽》是寫景的;《最難忘的一件事》是記事的;《桃花》是狀物的。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自然恍然大悟,寫起來就得心應手。
二、“習”即“習作”
學生根據老師的引導開始寫作。學生先開始構思,簡單列出提綱,小學作文一般是記敘文,從結構上來說,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比較適宜。開頭部分寫對人、事、景的整體印象,突出文章主題;主體分為4—5段,通過人、事、物的交叉寫作來進一步突出主題;結尾再次強調主題,升華主題,主要寫從前文的事和人中所得到的啟發,受到的教益等。形成寫作框架,然后羅列出作文需要的素材,主要是自己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人和事。諸如案例、名人名言名句等。接下來就開始現場寫作。
三、“導”即“二次導引”
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老師予以現場指導,對學生逐一進行指導,從題目的擬定,第一段的開頭,后面段落的過渡,最后一段的總結以及文字書寫、標點符號的規范等均予以細心指導,讓學生現場解決常規出現的問題,盡量一次成功,形成習慣。如老師在學生寫作過程中對時間、地點、數量、對象的引導。如對《春節前后》,選材的范圍就是春節前后所發生的趣事和進行的活動;《校園的早晨》時間范圍指定得很具體,是“早晨”;《兒童節見聞》時間就是兒童節。《校園一角》的地點就是“校園”,而且是校里的一部分“一角”。《小區新風》所寫的人和事應該是校園內發生的而不是校園外發生的。如《元旦二三事》,寫的事情可以是兩件,也可以是三件;《難忘的張老師》記敘的主要人物就是張老師,不是其他老師。
四、“修”即“修改”
包括老師修改和學生自我修改。首先是老師修改。老師將學生的作文現場收起來,抽時間進行修改,修改時按照課堂上的引導和要求,對學生作文的立意、整體結構、語句銜接、詞語選用、標點符號的規范等方面予以修改,寫出旁批、眉批、最后的批語等。接下來就是學生之間的修改,老師將作文發下來后讓學生相互修改,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修改意見,可以相互借鑒,相互學習,提高寫作能力。俗語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己寫的作文自己輕易發現不了問題,因為是自己想說的話,與別人沒關系,當別人閱讀只是通過你的作文了解你要表達什么,或者如何表達。當你認為自己的意思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可是別人不一定能看懂,這時就需要同伴來閱讀,在閱讀時就會問你,或在旁邊提出疑問,而這些往往就是需要你更正、修改和提高的地方,因此,不容忽視。正因如此,同學互評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彼此“橫挑鼻子豎挑眼”一番,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就難逃“法眼”了。而且,這也是學生非常高興干的一件事,因為自己是“老師” 。
五、“評”即“講評”
老師將修改后的作文在全體學生面前進行講評,總結出寫作成功的方面,同時指出不足和需要改進的意見,以及下次作文需要注意的地方。這樣,學生掌握了自己需要改進的方法,下次作文自然有了提高。老師講評完之后,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修改作文的想法,可以是自評,也可以是互評,盡可能將效果最大化。尤其說互評,更值得提倡,學生之間沒有惡意,而是帶有娛樂性質的批判,通過他人的批判,而你呢?又是不可認可,這樣,二人就會相互爭吵,相互爭論,在互相辯論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問題,很多值得提高借鑒的地方,就會增長很多寫作知識,提高寫作表達能力。
六、“鑒”即“借鑒、鑒賞”
老師認真篩選優秀習作在全班學習,學生相互予以借鑒。老師點評完之后,選出本次最佳作文、最有創意作文、最美文字作文、最有思想作文、結構最佳等作文,盡量擴大范圍,并予以不同的小獎勵,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到成功感、收獲感。借鑒的方式可以是相互借鑒,可以是全班借鑒,也可以是小組內借鑒,還可以是好友借鑒,對對方做我的題目、句子語法、結構安排、詩詞巧用等均可借鑒,甚至可以摘錄,相互交流,也可大聲朗誦,這樣學生之間可以得到較快的提高。對于特別優秀的作文,老師可以收集起來,辦成班刊,讓學生感受到成就感。老師可以為班刊題名、題詞,甚至寫序言、寫后記,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時刻就在他們身邊,時刻和他們一起寫作,從而找到寫作的樂趣。
總之,此作文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語言的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拓展學生的寫作視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善于觀察、樂于動筆、易于表達的習慣和興趣,提高學生初步的語文綜合素養和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