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輝
【摘要】本文以“發展學生思維”為話題,從“由表及里、由粗到細、由新變舊”三個方面探討如何適時進行比較閱讀,從而引導學生展開言語實踐,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廣闊性和敏感性,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語文素養的真正提升。
【關鍵詞】比較;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由此,語文課堂教學理應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聚焦言語思維能力的提升。而比較就是重要的思維方式,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如果我們在課堂中善于運用比較閱讀,必能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廣闊性和敏感性,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發展語文思維。為此,筆者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教學為例,談談在教學中如何通過比較閱讀發展學生的思維。
一、由表及里比較,提高思維的深刻性
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引領學生敏銳地發現并挖掘隱藏在文本中的語言現象,因為在諸多的語言現象中,有的比較外顯,一讀就明;而有的比較隱蔽,易被忽視。筆者在執教《海濱小城》一課時,嘗試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進行比較閱讀,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發現隱藏的語言現象,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師: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寫小城的三個自然段分別圍繞一個句子來寫。請默讀課文,用波浪線畫出。(生畫句子,后交流匯報)
師:(刪掉第一句)請大家比較三段話的總起句,順著第五、第六自然段的思路往上看,第四自然段其實作者心里想說什么?
生:作者想說小城的庭院很美。
師:有道理。那圍繞“庭院很美”,寫了哪幾方面呢?生交流匯報。(寫了三個方面:種類多;香味濃;花開得熱鬧)
師:現在我把“花開得熱鬧”這句挪到“種類多”和“香味濃”前面(出示調換后句子),比較一下這樣調換行不行?生:(有點著急,連連擺手)不行不行,太別扭了。師:為什么呢?
生:第二句“種類多”就是先寫桉樹再寫鳳凰樹的,那下面兩句也應該按這個順序寫。生:暑假,爸爸媽媽帶我去廈門鼓浪嶼,我看到鳳凰樹的花開得像片片紅云一樣,說明鳳凰花是盛夏開的。文中說桉樹是初夏散發香味,那先寫初夏再寫盛夏是對的。生:我們一般先寫有點美的,再寫很美的,最美的放到最后寫。
師:(蹺起大拇指)對,這就是“有序列舉”的原因:一是按前句的排列來寫;二是按時間順序來寫;三是從人文角度來看,一般先寫稍美的,再寫很美的,最后寫最美的。那再看看“公園”和“街道”這兩個自然段圍繞重點句又是如何有序列舉的呢?
從以上教學片斷可看出,筆者安排了兩次比較閱讀。第一次是語表層的比較,比較三個總起句,發現第四自然段其實是圍繞“小城的庭院很美”來寫的,因為此段的重點句是隱性的,不是“小城的每一個庭院都栽了很多樹”;第二次是內蘊層的比較,調換分述句比較,發現作者是“有序列舉”的。就這樣,筆者引領學生循著“由表及里”的路徑,層層推進。學生思維的觸角不斷試探、展開,逐漸深入,從而發現段落“圍繞一個意思寫”和“分述部分有序列舉”的表達智慧,也為所在單元的習作“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由粗到細比較,提高思維的廣闊性
思維的廣闊性,即指在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善于抓住問題的廣泛的范圍,從各個方面考察問題,同時又不忽略與問題有關的重要細節。面對統編教材非常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古詩文大幅度增加的新局面,筆者嘗試運用比較策略進行古詩組讀教學(《望天門山》和《望洞庭》),異中求同,同中探異,提高思維的廣闊性,提高課堂效率。
揭示詩題,初讀古詩后,王老師引導學生進行粗線條的比較:先是異中求同,《望天門山》和《望洞庭》有何相同之處?學生發現都是七言絕句,都是唐朝詩人寫的,都是寫景詩,題目中都有“望”字,詩中都有山有水。接著同中求異,發現《望天門山》側重寫“山”,《望洞庭》側重寫“水”;天門山給人壯觀的感覺,洞庭湖給人秀美的感覺。然后品讀賞析,感受山水特點,感悟修辭手法。在品讀洞庭湖之秀美環節,學生的思維在語言文字表面徘徊時,王老師又引導學生進行細線條的比較:
師:對,“潭面無風鏡未磨”,就是這樣貼切的比喻讓我們感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詩中還有這樣的比喻嗎?
生:“白銀盤里一青螺”,詩人還把洞庭湖比作白玉盤,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一個青螺。
師:這個比喻給你什么感受?(課堂陷入沉默)
師出示資料:洞庭湖面積為2579.2平方公里,相當于130個西湖那么大。君山面積為0.96平方公里,相當于24個教室這么大。
生:(一臉驚訝)哇,這么大的湖,這么大的山,卻比喻 ? 成“白銀盤里一青螺”。
生:這樣一比較,我就知道這是夸大的比喻,在詩人劉禹錫眼中洞庭湖是很秀美的。
師:對,“化大為小”的神奇讓我們感受到洞庭的秀美。
就這樣,筆者帶領學生循著“由粗到細”的路徑,異中求同,同中探異,發現煉字、意象與情感之間的邏輯關系,幫助學生把比較過程中零散的知識有序地組織起來。在對古詩優化組合的基礎上,在不斷比較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掌握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古詩詞比較學習基本策略。同時我們看到學生的思維從粗糙到細膩的行走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既明白了比較的多維度,又縝密了思維,有效提升思維的廣闊性。
三、由新變舊比較,提高思維的敏感性
思維的敏感性,表現為能敏于覺察事物特征,對事物有較高的敏感度。如何利用好教材為學生學習提供的例子,提升思維的敏感性呢?筆者執教《大青樹下的小學》一文時,為了提升學生對有新鮮感的詞句的敏感性,將新知識和以前學過的舊知識進行勾連比較。
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這是對第二學段習作目標“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的分解,目的是在閱讀時給學生以提示,從閱讀中學習方法,然后遷移運用于習作。《大青樹下的小學》課文表達豐富,有許多有新鮮感的詞句,是典型的語言表達形式,但學生卻不易發現。怎么辦?教師講給學生聽,容易導致“授受模式”,不利于學生思維發展。如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運用了“從……從……從……”的反復句式來寫學生上學的情景,學生不易察覺這有新鮮感的句子,倘若出示孩子們平時慣用的寫法“同學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作比較,學生很快就發現文本中的句式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又如第三自然段以樹枝、鳥兒、蝴蝶、猴子的狀態來表現窗外的安靜,當學生思維卡殼時,可問“平時你怎么寫窗外安靜的”,學生可能會說“沒有一點兒聲音”“鴉雀無聲”。跟文本一比較,孩子們的思維很快聚焦,悟到文本中的表達既襯托出學生上課時的專心,又與課文的情境相吻合,很有新鮮感。將新知識和舊知識進行比較閱讀,能促進知識的前后勾連,有助于發現語言規律,提升學生對有新鮮感詞句的敏感性,促進讀寫能力的提升。敏感思維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經過長期累月式訓練才能形成的。
就這樣,適時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展開言語實踐,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廣闊性、創造性、敏感性。在比較閱讀中,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促進語文素養的真正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要訣[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
[2]呂映.比較閱讀的實踐智慧[J].小學語文教師,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