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邱勝 覃淋

陳利林(中)和隊友們一起對測量數據進行復算。(受訪者供圖)
位于畢節市七星關區和納雍縣交界處的潘家巖腳——夾巖水利樞紐及黔西北供水工程大壩項目施工處,陳利林正忙著開展測量工作。
陳利林是貴州省夾巖水利樞紐及黔西北供水工程北干渠1標項目經理部的一名測量技師,他所在的夾巖水利水打橋隧洞總長20.36公里,施工洞口地段山巒起伏,測量工作復雜。
“工程分別布置有3 條施工支洞,平均長650米,洞口至洞底高差230米,高差越大,其測量難度系數和測量工作量成倍數增長。”在施工現場,陳利林操著一口四川話說。
坡陡、瓦斯、井深……對陳利林來說,每一項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可他臉上并無怯色。
進場之后,他爬高山,涉險灘,根據設計院提供的施工圖紙,逐一對各施工點的進場道路、生活區、加工區及施工洞口周邊規劃進行實地勘測。
他深知,只要測量工作有一點點疏忽或失誤就會釀成大錯,影響施工進度,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為確保測量技術資料的準確性,他養成了復核和校驗的職業習慣。
“下班后,他都要對當天的測量數據進行復算,對每一根樁位坐標進行內業復核計算,并在施工現場進行實地放樣,利用鋼尺校核,無誤后方可施工。”項目總工程師楊漢銘說。
“經驗豐富、技術精湛、勤于學習、善于思考。”這是團隊對他的評價。
在夾巖項目進場之初,通過將設計院交樁表同設計圖紙相對比,他發現現場測量的樁坐標與設計圖紙坐標系不一致,必須利用轉換軟件轉換,待監理復核無誤后方可進行實物施工放樣。
“這種人工轉換坐標的方法既費時費力,也容易出錯。”陳利林利用電子表格,根據工程測量的實際要求,結合各項曲線參數成功編制出一系列計算程序,解決了以往坐標人工轉換容易出現紕漏的問題,確保數據的準確,也簡化了工作量。
有一次,在隧道測量中,陳利林發現隧洞是斜井施工,坡度較大,且支洞與主洞相交處的距離很短,測量工作困難重重。
按照傳統方案,需使用水平儀進行“三角高程測量”。“這種方法要求把導線布置到容易觀測且穩固位置。”楊漢銘說,雖然在精度上有保障,但是由于作業不便、工作量巨大、測量效率低下,嚴重影響工程進度。
陳利林打破常規,提出了使用全站儀進行高程控制測量。他改進三角高程測量的測量流程和數據處理方法,提高了全站儀三角高程測量的精度,在保證成果精度和工程質量的前提下,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超過20公里的特長隧洞,隧洞進口是高瓦斯施工洞段,全地段為煤層,高瓦斯、外壓力大、圍巖變化不穩定,給施工帶來很大影響。
為破解難題,陳利林成立了監控量測組,對發現的幾次圍巖大變形進行加固注漿處理和加立護拱處理,使得項目至今未出現因隧洞變形而導致的安全事故。
陳利林從未放過每一次專業學習的機會,稍有空閑,他就找工人師傅交流,和他們一起探討如何進行放樣、控制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常年扎根工地的陳利林,大部分時間都用于修路筑橋。陳利林說,他一般幾個月才回家一次,有幾年只有春節才回去,回家也最多只待10來天。但他熱愛這份工作,從事這個行業,就需要在工作中勤于鉆研,堅持不懈,弘揚工匠精神。
鄭傳玖最近很忙,他連續幾日在國外出差。
這次出差與過去不同,他帶著自己的吉他品牌,到巴西和阿根廷展示正安吉他的風情魅力。
“雖然現在我們在淘寶、天貓上的銷售與日俱增,但也不能因此滿足,要走出國門不斷向外推介。”今年,全國人大代表鄭傳玖又成為貴州省工人先鋒號推薦對象。
生活中的他,隨和、樸實。
19歲那年,鄭傳玖外出打拼,成為正安勞務大軍中的一員。
干建筑、住工棚、吃大鍋飯……和很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農民工兄弟一樣,鄭傳玖對闖蕩北上廣的經歷仍然記憶猶新。
“在又苦又累的時候,能找到一個輕閑點的工廠上班就是很愜意的事情。”鄭傳玖說。
輾轉數地,鄭傳玖在廣州臺沖扎下了根。2003年,他接觸到吉他制造行業,成為寶嘉樂器制造廠的一名員工。
從原料打磨到成品包裝,鄭傳玖對每道工序都學得十分認真。“當時就想把技術學好,當個車間管理人員或者廠長,回家鄉也覺得倍有面子。”鄭傳玖說。
幾年時間里,鄭傳玖刻苦鉆研,逐漸熟悉吉他制造業務,并成為廠里的技術骨干。
2006年,春節回鄉探親時,一次偶然的聚會成為了鄭傳玖人生中的轉折點。“當時我們幾個坐在一起商量,認為自己有技術、有市場,為什么不自己干?”
說干就干,鄭傳玖通過一年多的學習、考察和精心準備,第一間吉他加工廠在廣州建起來。
“最開始規模小,廠房面積才3000平方米,只有30余名工人。”鄭傳玖說,當時,工廠只招正安人,就是想有朝一日能回鄉發展。

鄭傳玖和他的“正安吉他”。(受訪者供圖)
5 年后,鄭傳玖的吉他制造廠房擴展到1 萬多平方米,2 0 0 余名工人,鄭傳玖認為把工廠搬到正安的時機成熟了。2 0 1 3 年,在當地政府的全力支持服務下,鄭傳玖把吉他制造廠從廣州遷回正安經濟開發區,順利成立遵義神曲樂器制造有限公司。
落戶正安經開區后,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直接帶動就業700人。
“年產吉他達到600萬把。”
“正安吉他出口量占中國外銷吉他近一半。”
“全世界每購買十把吉他,就有一把產自正安。”
…………
一個個數字見證了正安吉他產業一路走來獲得的成績,但在鄭傳玖看來,還遠遠不夠。
作為正安縣吉他產業的領軍人物,鄭傳玖從2018年全國兩會回來后,就一直在思考正安吉他的轉型升級問題。
鄭傳玖走訪了上海、廣州、正安等地大大小小幾十家吉他制作公司,和100多位吉他產業從業者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吉他產業最大的問題所在。
“國內缺少專業的吉他制作人才。”鄭傳玖說,全國基本沒有一家專業院校開展吉他制作培訓,對吉他深層的認識還不夠,無法進行自主研發。
在意識到這個問題后,鄭傳玖組建了自己公司的研發團隊,開始嘗試自主研發。
“力量還是不夠,單獨一家公司培養的人才十分局限。必須要發動全社會的力量,去挖掘人才、培育人才,并形成一個吉他產業人才培養的產業鏈。”鄭傳玖建議在全國的基礎教育中添加吉他制作專業課程。
在鄭傳玖的計劃中,不僅要創建自己的團隊,還要將“正安吉他”打造成為地理標志產品,成為一個公共品牌。他說,要做到這些,需要自身不斷學習,提升能力、做好表率,進一步凝聚產業發展共識,匯聚產業發展合力,走好正安吉他的“新長征路”。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面對記者,鄭傳玖撥弄著手中的吉他,盡情彈奏,他對正安吉他的未來充滿希望。
走進興義市布谷鳥民族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各種民族服飾成品琳瑯滿目,色彩鮮艷,工人們正忙著整理、打包、裝車。
“我們公司主要制作布依族服飾商品,一方面是想讓大家認識和了解民族服飾,另一方面是想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興義市布谷鳥民族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菁說。
王菁,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 0 1 9 年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1971年3月,王菁出生在貴州省興義市萬屯鎮新橋村坡落組一個布依族家庭。布依族深情悅耳的山歌、絢麗多姿的服飾、濃郁純樸的文化熏陶著她幼小的心靈,讓她對民族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王菁(右一)在黔西南州新市民繡娘培訓班上教授刺繡技藝。(受訪者供圖)
上世紀9 0 年代,王菁在貴州安順蠟染廠擔任設計師時,發現國際友人對安順蠟染以及民族服飾很感興趣,正是這一幕開啟了她對布依族民族服飾發展的探求之路。隨后她跑遍了興義的山山水水,發現很多偏遠地區的布依族婦女依然保持著自己織布、蠟染的傳統手工藝。
“在一次次調研采風中,我發現古老的財富正在慢慢消失。一些百年以上的純手工刺繡技藝已近失傳,我覺得我有責任和義務將這些民族文化瑰寶保護起來、傳承下去。”王菁說。
說干就干。為了弘揚和傳承布依族文化,2 0 年來,王菁走遍了省內外的布依村寨,輾轉數千公里,對傳統的布依族服飾、技藝等古老物件進行搜集,先后收藏了上百年的布依族古服飾、刺繡、老家具等20多項400余件非物質文化遺產。2 0 1 1 年,她在興義市民族風情街,投資3 0 0 0 余萬元建設了“布谷鳥民族文化風情園”。2 0 1 6 年,風情園內布依族傳統文化的“布谷鳥布依族服飾博物館”建成開館,集非遺手工生產及民俗展廳、國家級王菁技能大師工作室、培訓教室、民族服飾加工車間、民族旅游紀念品展廳、民族風情展演等為一體。先后接待了北大、清華、香港大學、中央民大等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非遺文化”體驗;接待了尼泊爾、南非等地參訪和旅游團隊1 萬多人次。除免費參觀和提供大中專學生實習外,王菁充分發揮大師工作室優勢,開發文創產品,設計制作了民族服飾、家紡用品、民族旅游商品1 2 0 0多項,作品多次獲獎。
除了傳承好布依族古老的服飾制作技藝,王菁還一直琢磨如何將文化藝術轉化成生產力,幫助少數民族婦女脫貧致富。2002年,王菁大膽創建了布谷鳥服裝制作中心,2 0 0 5 年組建興義市布谷鳥民族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國家級技能大師的王菁,把培訓少數民族婦女技能就業帶動創業作為公司參與脫貧攻堅的努力方向,開展實施培訓“幫助一個婦女就業,解決一個家庭貧困”扶貧工程模式,帶領布依族繡娘們用一針一線織出了少數民族婦女靈活就業、實現增收致富的錦繡之路。
“我們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面向新市民居住區、易地扶貧搬遷點、極貧鄉鎮和民族村寨開展布依族服飾、刺繡、蠟染、織布等技能培訓,2014年至2018年累計培訓繡娘8 0 0 0 余人,形成了帶動就業和居家靈活就業的培訓就業模式,起到了助推脫貧攻堅、助力全面同步小康的效果。”王菁說。
與此同時,王菁還不斷嘗試創新。帶領學生、員工堅持以挖掘整理、傳承保護、研究開發布依族服飾、民族床上用品、民族傳統工藝品為己任,培育出了百余名少數民族技術骨干。通過舉辦各種培訓班,培訓了全州1000多名布依族婦女,教她們學習掌握土布編織、手工刺繡,以及民族服飾加工、蠟染、民族工藝品制作等技術。
20多年的勤奮與堅持,布依山鄉的這只“布谷鳥”越飛越高,先后獲得3 0 余項各類獎項,公司實現社會、經濟效益雙豐收。“下一步,我要將布依族的傳統元素與時尚結合,開發出更多的新產品,推向全國,推向全世界,帶動更多的繡娘脫貧致富奔小康。”王菁說。
“楊總,請幫忙看看我們鋁廠的設備有沒有什么問題?”
“這批設備沒問題,你放心,有問題我們肯定會提供技術保障。”
清晨陽光和煦,楊朝紅和同事一大早就來到清鎮華仁鋁廠了解電解鋁設備的相關情況。
“我們都知道,鋁廠是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其中最明顯的是對空氣的影響。而我們目前研究的‘鋁電解槽鋁液流態優化節能技術’和‘導流型的新型結構槽’可以使鋁廠的氣體排放達到國家要求的排放標準,減少對空氣的污染,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楊朝紅說。
楊朝紅是貴陽鋁鎂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電解事業部副總工程師,長期堅守在項目設計一線。作為專業設計負責人和業務骨干,承擔了1 0 多個重點設計項目和多項行業及國家級科研工作。她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廣泛應用于全國各鋁廠,成效顯著,對電解產業的節能減排作出了重大貢獻。

楊朝紅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廣泛應用于全國各鋁廠,成效顯著,對電解產業的節能減排作出了重大貢獻。圖為楊朝紅在辦公室工作。(受訪者供圖)
2 0 1 3 年,在降耗減排的政策下,國家要求改造或關停高污染的自焙電解槽,寧夏青銅峽鋁廠的電解方案是將1 6 萬噸年產能的高污染自焙槽改造成新型預焙槽。受場地限制,電解槽之間距離很近,各槽之間的磁場影響很大,母線系統如何設計以抵消強磁影響,這在行業中是極大的難題。而鋁廠由于停產等待改造,大量人員處于待崗狀態,這對一個大型企業而言壓力巨大,因此,改造進度萬分緊迫。楊朝紅承擔這項任務后,放棄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在最短的時間里拿出了最優方案。該設計創造國內唯一大型電解系列相距僅有1 0米的電解系列(常規為3 0 米)的技術,其中開發兩項發明專利,并獲行業優秀專利。不僅有效解決了磁場難題,并且降低了單槽能耗,整個系列年節省電耗5 1 0 0多萬度電,為行業節能減排開辟新領域,探索了新技術。
在四川啟明星鋁業電解鋁母線系統改造項目中,楊朝紅作為項目負責人,接到設計任務的當天就趕到現場,組織人員采集現有數據。通過對現場實際測量的結果分析,她判斷出造成電解槽效益不佳的原因是匯流至5個立柱母線系統的電阻值不等,根據這一判斷,她設計出3個優化方案進行討論。根據現場情況,方案2是最簡單、成熟的實施方案。但是該方案提高了槽電壓導致經濟指標降低。雖然業主單位對改造成本沒有具體要求,但是楊朝紅最終還是采用了設計難度最大、經濟指標最優的方案3。經過近一個月刻苦攻關,完成了施工圖設計,并到現場指導施工人員進行帶電改造,前后歷時半年時間,終于圓滿完成了任務。該改造方案運用自行開發的專利技術,節省投資,且創造電解全系列在生產運行狀態下(300ka的大電流)不停電施工,改造效果十分理想;該廠改造后系列電壓降低13.608V,全年可節電3 5 7 6 多萬度,經濟效益十分明顯,為電解系列不停電改造開創先例。
楊朝紅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國外企業的認可。在印度的i n d a r k電解鋁廠改造項目中,法國一家知名設計公司同時競爭該項目,該公司出的方案是全部更換母線系統(常規做法)。楊朝紅拿到資料后,反復研究、大量模擬計算,憑著從業多年的經驗和大膽創新,提出不動原有母線及地溝,將新增母線穿插到原有系統中,將母線巧妙放置在原有等級的系統中的設計方案,僅此方案就為印度i n d a r k 電解鋁廠節省直接投資2 0 0 0 多萬美元(約1.2億元)。
…………
由于工作出色,楊朝紅先后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獎一項,部級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三項,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設計二等獎一項;擁有1 4 項授權專利,其中包含4項發明專利;主持參與國家科技部“863”計劃項目兩項;參與編寫了國標《五點進電大型預焙電解槽能量平衡測試》;任1 2個國家重點工程專業負責人,負責完成了“鋁電解槽鋁液流態優化節能技術”和“導流型的新型結構槽”等多項行業和國家級科研開發工作;參與1 8 個國家重點工程的設計;2 0 1 2 年獲得省“科技帶頭人”榮譽稱號;2 0 1 9 年又榮獲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
“我非常喜愛這份工作,能體現我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未來我會加倍努力,研發更多創新技術,為提升貴州的電解鋁科研實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楊朝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