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葉琳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閔捷
貴州從頂層設計入手,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高速公路建設與農村公路建設相結合,將交通建設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將交通發展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助力鄉村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
近年來,貴州大力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成為西部第一個實現“縣縣通高速”“村村通瀝青(水泥)路”的省份,2017 年起更是大力推進“組組通硬化路”建設。
在這一過程中,貴州一張藍圖繪到底,走出了一條和諧、綠色的交通建設新路。
廈蓉高速起于廈門,止于成都,是國家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 年12 月,廈蓉高速水口至都勻段正式開工,拉開了這條國家高速大動脈貴州段的建設序幕。
在項目論證階段,貴州省委、省政府便提出了“施工便道可作為規劃的農村道路”的思路。“這段高速公路規劃主線僅208 公里,但我們建設了近1000 公里的施工便道,最后大多留給地方作為農村公路使用。”該項目的參與者,現貴州高速集團工程部副主任舒林回憶起當時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仍是感慨不已。
“項目穿越崇山峻嶺,根本沒有施工車輛能通行的道路。”舒林說,當時的黔東南、黔南地區發展落后,交通十分不便,項目沿線很多村寨甚至不具備車輛通行的基本條件,為保障建設材料運輸和大型機械設備進退場,新建施工便道成為唯一的選擇。
作為項目業主單位,貴州高速集團(時為貴州高速公路開發總公司)主動與地方政府對接,將高速公路施工便道建設與當地農村公路建設有機結合,累計投入1 個多億資金修建了800 多公里主便道,同時新建近200 公里的連接線,將主便道周邊2 公里范圍內的村寨全部納入施工便道建設規劃,在方便施工的同時,讓項目沿線不少村寨第一次通了公路。
施工便道華麗轉身,成為造福一方百姓的主干道,這樣的情況在貴州并不少見。
銅仁市壩黃鎮木弄村有村民1000 多人,村頭的木弄河是全村人出行的巨大阻礙,無論是日常耕作、出門趕集還是孩童上學,擺渡是唯一的途徑,每年漲水更讓村民叫苦不迭。沒有經費,無法建橋,村民們只能年復一年地盼望著。
2009 年12 月,杭瑞高速銅仁境內大興至思南段開工建設,村民們終于盼來了改變。根據項目建設需要,同時考慮到當地群眾對改善出行條件的迫切需求,項目業主單位貴州省公路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公路開發公司)在木弄河上架起了一座便橋,從此村民出行再也不用“看天吃飯”。
“這座橋打通了這個封閉山村的出行通道。”當時負責項目管理,現任公路開發公司工程部部長的劉興茂仍記得便橋建好時村民們的喜悅,“村里還專門給施工單位送來了錦旗”。
在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借用既有的國省干道和農村公路作為施工便道的情況十分常見,重型車輛對路面的損壞不可避免。
為保證高速公路建設期間沿線既有公路的保暢和養護工作,貴州省交通運輸廳早在2010 年就下發了《關于在建高速公路項目沿線既有公路保暢及養護管理等事宜的通知》,對既有公路養護維修、責任單位、執行標準等均作出了明確規定。“損壞的道路可以由施工單位自行建設修復,也可以由施工單位按照協議標準支付現金,由地方政府進行修復。”貴州省公路局農村處處長張杰介紹。按照文件要求,2011 年廈蓉高速水口至都勻段通車后,高速集團又拿出2.5 億元作為沿線國省干道和農村公路的修復補償。
2012 年,省委、省政府下發《貴州省高速公路三年建設會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決定從2013 年1 月1 日起,在全省范圍內開展高速公路三年建設會戰,向“縣縣通高速”發起總攻。《方案》要求“進一步優化路線方案,采取將高速公路施工便道作為農村公路建設等方式,最大限度節約土地資源”,從政策上明確將高速公路建設與農村公路建設緊密結合,有效整合資源,走可持續發展的交通建設道路。“雖然這是第一次在省級層面明確這項要求,但我們是一直堅持這樣去做的。”省交通運輸廳總規劃師董亮說。
公路開發公司承建的大興至思南、思南至遵義、仁懷至赤水等三條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借用了沿線既有的國省干線公路和農村公路作為施工便道,在2013 年項目通車后,公路開發公司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6 億元,恢復建設道路657.6 公里,既保障了群眾出行,也為地方公路建設節省了大量資金。
貴州高速集團建設的都勻至安順高速公路是目前省內規模最大的高速公路在建項目,在都勻、麻江,施工便道規劃與當地“組組通”建設緊密結合,施工方改造、新建道路達124公里,為地方政府減少投資超過6000萬元,惠及數千百姓。
從頂層規劃到圖紙設計再到具體實施,貴州層層落實,層層推進。在貴州公路開發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袁泉看來,將高速公路建設與農村公路建設統籌起來,實際上把一部分農村公路的建設計劃大大提前,對農村出行保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們新建的施工便道基本沒有浪費的,大都轉為農村公路使用。借用既有道路改造的,短期看對路面質量有一定影響,但在修復過程中我們的建設標準比原有標準更高,最終的結果是實現了既有道路提質升級。”
如今貴州高速公路建設仍在攻堅階段,為適應新形勢、新變化,2019 年2月,貴州省交通運輸廳下發《關于在建高速公路施工影響既有公路路段改線及養護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將進一步推動貴州公路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保證人民群眾出行便捷。
“路寬了,我們運東西出去更方便了,產業發展更好了!”綏陽縣蒲場鎮七九村村民們說。

廈蓉高速公路沿線可看到不少以施工便道為基礎修建的農村公路。圖為廈蓉高速從江境內擺牛大橋。(貴州省交通運輸廳供圖)
“村里的路從前才3 米多寬,會車都困難,我們改造后達到6.5 米寬,使用的混凝土標號和鋪設厚度都比原來強得多,當地群眾沒有不歡迎的。”貴州路橋集團承建的重慶至遵義高速公路擴容項目第15 合同段黨支部書記、常務副經理徐志學介紹,在規劃施工便道時就充分考慮到當地發展需要,自然得到群眾支持。
不僅是路變了,沿線貧困鄉村的住房、用電、水利等基礎設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改善。
威寧自治縣中水鎮一個鄉村處于六盤水至威寧高速公路一處隧道工地附近,村子一直沒有蓄水池,只靠山坡上的洼地蓄水。為了建設方便,兼顧群眾需要,施工方花費近百萬元修建了兩個大型蓄水設施,最后無償留給村民使用,一下就解決了當地長期無法解決的用水問題。
類似案例在建設過程中數不勝數。“一些項目附近只有農用電,施工單位出資引入工業用電用于建設,部分地方還修建了變電站,包括很多新建的辦公用房、場站等,最終都是整體移交給地方使用。”舒林說,修路本就是造福一方,配套設施建設也是為脫貧攻堅做貢獻。
“高速公路與農村公路統籌建設,既密切了建設方與地方群眾的關系,有助于改變群眾觀念,同時大量節省了投資,避免土地、資金等資源浪費,最終充分發揮項目建設的最大效益。”董亮介紹,如今貴州已經實現了“村村通”,即將完成“組組通”,解決群眾出行問題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未來,交通建設規劃部門和施工單位還將更多地結合當地產業發展需要,將施工便道建成“產業路”“致富路”,繼續發揮高速公路項目建設對脫貧攻堅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