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邱勝
20 多年來,甕福走出了一條低端調減、高端發展的轉型新路。到2020 年,甕福環保產業、精細磷化工將成為新增長點,形成支撐甕福發展的新動能。
“高新技術企業”“貴州省大國匠心企業”“貴州省省長質量獎”……堅持高質量發展,甕福集團榮譽等身。作為我國三大磷化工企業之一,甕福集團不斷加大技術研發力度,依托技術創新,逐漸實現從磷肥企業向精細磷化工企業轉型。
“傳統化肥從2016 年的61%逐年降至2020 年的25%,精細化工品從2016 年的33%上升至2020 年的72%。”這是甕福化工公司營業收入貢獻占比的目標規劃。
“一升一降”折射出甕福從粗放型向精細化的轉變。甕福的目標,是到2020 年,環保產業、精細磷化工將成為其新增長點,形成支撐甕福發展的新動能。
上世紀90 年代初,甕福依靠從國外引進技術、工藝等,在艱難中建成規模80 萬噸的重鈣生產裝置,成為全國第一家開始改造重鈣裝置的肥料基地。
然而,隨著國內高濃度磷肥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高濃度磷肥開始過剩。
低端產品供大于求、利潤空間小,高端產品缺技術,甕福走到了一個轉型升級的拐點。
2004 年,甕福通過自我創新和引進國外技術,生產工業級和食品級磷酸,向精細化磷化工領域升級轉型,高端產品發展的新思路逐步清晰:做強做優特色高精尖新型工業化道路。
截至目前,甕福磷化工毛利占比達59.59%,而傳統化肥僅為31.13%,精細磷化工成為新增長點。
走進福泉市的甕福化工公司磷酸生產車間,10 多個工作人員正忙著將工業級磷酸裝桶,另一個車間,自動化皮帶在不斷輸送磷肥。
“這瓶是肥料級磷酸,只能用于生產傳統磷肥,附加值較低;這瓶則是工業級磷酸,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較好。”甕福化工公司經理李紅林拿著兩瓶磷酸產品說。
兩瓶不同的磷酸產品,折射出甕福轉型升級的縮影。
從創建初期只能生產普通磷肥,到向精細化磷化工領域延伸,從買技術到賣技術、賣產品到賣標準,從整個磷化工行業的粗放式生產到發展與生態保護兩手抓……20 多年來,甕福走出了一條低端調減、高端發展的轉型新路。
不僅如此,甕福還在這些領域進行自主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
建成投產10 萬噸食品級磷酸裝置,延長產品鏈,成為世界最大的食品級磷酸裝置;
改進提碘洗滌系統填料方法,使“泥巴碘”轉變為質量優質的“顆粒碘”,碘產量迅速提升;
實施5 萬噸黃磷節能環保磷電化一體化項目,實現全國首個黃磷裝置渣熱利用的突破;
…………
多個項目改造有序展開,甕福開始從中低端產品邁向高端。
“十三五”期間,甕福計劃投資近90 億元,實施23 個重大項目改造,其中10 個被納入“千企改造”工程。
“發展生態經濟、發展循環經濟”,在甕福化工公司墻上,寫著這樣一則醒目的標語。
甕福自2001年建成投產以來,生產規模逐步擴大,產生的煤灰渣、硫鐵礦渣、磷石膏渣越來越多,尤其是每年數百萬噸磷石膏渣的堆存給既有渣場帶來巨大挑戰。
同時,磷石膏堆存占用大量土地資源,對周邊土壤、植被、水質造成不同程度污染,直接威脅清水江生態安全。
如何把新產出的磷石膏消滅掉,成為甕福磷化工行業面臨的難題。

甕福化工公司員工在磷酸鐵鋰車間作業。(吳光兵 / 攝)
為破解這一難題,甕福在全國率先實施“以渣定產”,推進磷石膏綜合利用工作,以新型建材為主攻方向,使磷石膏變廢為寶。
“甕福引入多家新型建筑材料企業開展磷石膏綜合利用:將堆放的磷石膏生產成新型建筑材料、磷石膏分解制化肥化工產品,磷石膏堆存得以充分利用。”甕福集團營銷公司總經理蔣華說。
走進坐落在福泉市甕福馬場坪工業園區的貴州正霸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人正忙碌著作投產前準備。
公司2016 年初進駐園區,目前已進入投產階段。“一期項目將消耗磷石膏100 萬噸,二期項目將消耗磷石膏200 萬噸。”公司副總經理張翔告訴記者,甕福不僅免費提供場地,還實施“公司消耗多少磷石膏就補貼多少資金”的政策。
在甕福馬場坪工業園,記者看到污水處理系統正將高濃度含磷水抽出,經過中和、沉降等工序進行處理,處理后的水清澈、透明,與山腰上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字樣相映成景。
“以前排的水渾濁,周邊的草木是灰黃的,空氣中還有股刺鼻味。”馬場坪街道辦事處三堡村村民姜恩元說,他見證了浪壩河從被污染到經治理變干凈的過程。
目前,甕福通過實施“氣相、固相、水相”磷化工環保計劃,解決了堆存、環保、使用難題。
“‘氣相’使得尾氣全部以水蒸氣排放;‘固相’實現‘以渣定產’,切實破解安全、環保隱患;‘水相’實現清污分流,使得沿江河道水質達到III 類。”甕福化工公司黨委書記陳強說。
作為電子級磷酸工業化裝置技術攻關團隊中的主要技術攻關人,甕福研究員劉飛和他的“80 后”技術小組,發誓一定要自己摸索攻關,掌握“電子級磷酸工業化魔術”背后的訣竅。
20 噸/年的電子級磷酸試驗裝置如何放大至1000 噸工業化生產效果,找準關鍵控制參數是核心工作。
連續60 多個日夜、1000 多次實踐性放大性試驗,總結出50 多個精準數據……劉飛和他的團隊不辭辛勞,建立了磷礦資源磷精細產品關鍵技術研發數據庫,使甕福成為國內唯一一家采用濕法磷酸為原料的企業,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在甕福轉型發展中,像劉飛這樣的技術研發工作者不在少數,他們承擔著轉型跨越的創新使命。
人才興則工業強。
在轉型發展中,甕福制定了《管理人員選拔任用管理辦法》《研發人員薪酬考核辦法》等創新激勵機制,為引進各類“高精尖”人才、致力創新發展開辟了“綠色通道”。
栽桐引鳳,人才的成長和聚集,離不開環境的優化。為使“候鳥式”人才迅速轉變為“棲鳥式”人才,甕福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創新平臺,吸納了一批創新型人才;對人才推行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等“保姆式”服務,留住了一批實干技術型人才。
在人才培育上,甕福通過“一帶一、一帶多、多帶一”等模式,全面提升員工隊伍整體素質,努力打造學術技術帶頭人、行業領域領軍人才、高技能型和復合型人才高地。
員工在“提質”,公司轉型在加速。一批掌握行業企業某專業領域頂尖技能的優秀員工在人才培育中脫穎而出,很快成為推動公司技術、效能雙提升的中堅力量,不僅催生著“甕福化工速度”,也加速甕福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