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明珠 蘇沛柔 徐歡
三都自治縣用好用足廣州對口幫扶資源,聚力建設周覃鎮農業產業示范園區,為貧困群眾打造脫貧致富“聚寶盆”,讓幫扶從“輸血”變為“造血”,確保實現同步全面小康。
“夾道十里桃花香,群眾提鋤栽種忙。大棚香菇盡綻放,清水養得蝦滿塘……”春天里,走進三都自治縣周覃鎮農業產業示范園區,一大片競相開放的桃花林躍然眼前,美如詩畫。田間地頭,三五成群的群眾或彎腰施肥、或提鋤耕種,有說有笑,一派春耕農作的繁忙景象。
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也是全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近年來,三都自治縣縣委、縣政府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借助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東風,用好用足廣州對口幫扶資源,聚力建設三都自治縣周覃鎮農業產業示范園區,為貧困群眾打造脫貧致富“聚寶盆”,讓幫扶從“輸血”變為“造血”,確保實現同步全面小康。
周覃鎮農業產業示范園區位于三都自治縣周覃鎮威農大壩核心區,屬于芒勇湖水庫灌溉區域下游,由于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一直被譽為當地的“魚米糧倉”。
依托地理位置優勢和環境優勢,三都整合各方資源,積極將周覃鎮威農大壩打造成為全縣最大的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園區總面積2700畝,總投資4000多萬元,其中廣州幫扶資金和財政扶貧資金投入1600余萬元。
圍繞打造“三都特色農業產業示范展示基地、三都農業觀光體驗及鄉村旅游示范基地、廣州幫扶三都農業產業成果展示基地”的定位,園區目前正在實施食用菌、精品水果(黃桃、提子、百香果、櫻桃、蜂糖李、草莓)、桑蠶種植以及魚蝦養殖等農業產業項目。同時,整合區內自然景觀、特色產業、民族文化等資源,對山、水、林、田、路、村和產業發展進行整體科學規劃,建設集綠色生態、產業融合、獨特民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園區作為三都脫貧攻堅產業的集中展示區和示范基地落戶周覃鎮,為脫貧攻堅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周覃鎮黨委書記張立介紹,通過項目實施,威農大壩已經實現農旅觀光一體化,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周邊的群眾可以通過到園區務工、開辦農家樂等增加收入,加快全鎮的脫貧攻堅步伐。
兩個孩子,一個讀大學、一個讀高中,家庭開支大、生活貧困,居住在威農大壩附近的岑都勻一家在2014年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耕田種糧解決不了一家人的生活開支,迫于生計,夫妻倆一直在外務工,背井離鄉。
隨著周覃鎮農業產業示范園區的規劃建設,岑都勻將家中的幾畝田流轉出去,還獲得了優先在園區務工的機會。現在,返鄉的岑都勻與丈夫在離家不足千米的地方務工,一個月有幾千元的收入,加上土地流轉費,一家人的生活不用再發愁。
“桃苗已經栽下去了,現在我們來補加底肥,加底肥距離桃根底部必須20公分左右……”園區里時常有農技人員“到訪”,教大家如何栽種、剪枝、施肥等。
學到技術后,岑都勻對未來有著更加美好的規劃:“我們一年四季在這里上班,知道種植黃桃的收入很高,一畝至少也有近萬元,我準備將家里剩下的田地都拿來栽種黃桃,肯定能實現脫貧致富。”

盛開的桃花為貧困群眾帶來脫貧希望。(陳明珠 / 攝)

正在采摘香菇的務工群眾,臉上笑容如春日里的暖陽。(陳明珠 / 攝)
農業產業示范園區的建設改變了岑都勻一家的生活,貧困群眾覃小翠一家,也搭乘園區建設的“順風車”,正加緊甩開“貧困的帽子”。
走進園區的香菇種植項目基地,幾個婦女人手一個籮筐,蹲在菌棒前采摘已經長成的香菇。
“我家就住在附近,在這里干活一天100元,收入不少,照顧家里的孩子也很方便。”覃小翠一邊采摘香菇一邊說著,臉上的笑容如春日的暖陽。
春日里,像岑都勻和覃小翠一樣,還有很多附近群眾在園區內努力播下脫貧致富的“種子”。據了解,周覃鎮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內實施的項目均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建立脫貧利益聯結機制,每年通過保底分紅覆蓋17個村集體經濟、1030戶4095人,貧困戶分紅80萬元以上。項目同時惠及周邊的新園、新榮、桃園3個村25個村民小組2659戶9839人,其中貧困人口577戶2176人,主要通過土地流轉、入園務工、產業分紅、旅游服務等方式獲得收益。此外,園區直接帶動貧困人口就業500人,間接帶動就業3000多人,每年綜合產值達6000萬元。
“春雨點潤百花嬌,猶見果兒滿枝搖。”春天的周覃鎮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在當地群眾的心間澆灌出希望之花,待到收獲季節,必將結下脫貧致富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