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魏麗紅
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
黨的十九大要求:“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構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關鍵是大力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思想困惑與實際困難。
理論的力量在于服務群眾,指導實踐。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闡述了科學理論的巨大作用,要求以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從而實現“批判的武器”向“武器的批判”轉變,讓科學理論變為現實的物質力量。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與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正如毛澤東在《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一文中所說:“任何思想,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如果我們黨的科學理論不走向基層、走向實踐、走向群眾,束之高閣,沒有實現理論的大眾化,就永遠止步于理論階段。
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是沒有說服力的,沒有大眾化的科學是不會變成人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現實物質力量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就要創新宣講、宣傳方式,讓群眾感受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自己生活緊密聯系,對自己追求的幸福未來至關重要,從而能夠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變成自覺的行動指南。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8.29億,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這就意味著互聯網已經成為強大的輿論場,人們獲取信息、發表言論的重要渠道和平臺,也是民眾表達訴求的重要場所。這就要善于在微博、微信、App等新媒體平臺上用“網言網語”與網民擺事實、拉家常、講道理,用小角度講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大道理,用身邊事講實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硬道理;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網民遇到的理論難題和現實困惑,幫助網民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加強理論武裝是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首要任務,也是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的關鍵所在。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強調,“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毛澤東同志指出,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首先應當做好輿論宣傳,革命的階級如此,反革命的階級亦如此。前蘇聯的建立、發展、滅亡的歷史事實也警示我們: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勝利,而且取得革命勝利、掌握國家政權的政黨,一旦忽視思想理論建設,放棄意識形態陣地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同樣會走向亡黨亡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習近平總書記不但主持了一系列關于意識形態工作的會議,還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
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把構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提到了全黨的“戰略任務”的高度。目前,我國意識形態工作基本上扭轉了被動局面,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弱化態勢得以改變。這主要得益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建設,積極推動建設學習型國家、學習型社會、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從而鞏固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總結已有經驗,構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要常態化、制度化,充分發揮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跟進一步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就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了重要論述,并針對不同社會群體提出了不同要求。
經過幾年努力,鞏固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強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了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主動權和話語權,意識形態領域總體保持了向上向好的態勢。
同時要看到,意識形態領域仍然不平靜,面對的形勢依然錯綜復雜,面臨的風險挑戰依然嚴峻。西方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仍然不時借機發聲,甚至企圖借助互聯網炒作和擴散其錯誤言論,沖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
面對挑戰,一要繼續抓好宣傳教育,增強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古語說的好:人心齊,泰山移。習近平同志也強調:“人心是最大的力量。”只要全國上下齊心,就沒有辦不成的事,解決不了的難題。二要堅持不懈抓好實踐養成,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字貼到墻上,掛到街上,更要印在腦中,刻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上。三要完善相關制度法規,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到實處保駕護航。

只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14 億人就能凝聚成一條心。(貴州圖片庫供圖)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覺基礎上的。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文化自覺過程就沒有停止過。特別是近代以來,伴隨著西方堅船利炮而來的西方文化,讓無數中華兒女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剖析、繼承、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在此基礎上主動吸取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并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在文化自覺中堅定了文化自信。
正是有了這種文化自信,習近平主席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向世人宣示:要讓文物、遺產、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更需要強大的思想力量。這就需要在樹立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上,“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特別要講好中國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扭轉中國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改變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從而打破“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變“他塑”為“自塑”,讓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讓中國人民因為是中國人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