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每年的六月,數以千萬計的中國家庭會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高考上。作為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的全國統一考試,“高考”在人們心目中不僅僅是一場升學考試,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一個階層上升的通道,是一次改變命運的大考。
中國有延續一千多年通過考試改變身份、改變命運的傳統。這一傳統在古代是科舉考試,同樣是全國性的競爭考試,科舉為通過考試的考生提供成為官員的機會,雖然現代的高考早已不具備這樣現實的功利性。但是對于絕大部分來自普通家庭的中國學生而言,高考是他們獲得高等公共教育資源的唯一機會,進而成為他們步入精英階層最有力的跳板。這點和西方發達國家并無二至,優質而良好的高等教育是一個人進入上層社會的重要通行證。
正是由于高考被賦予了這樣重要的意義,對于許多家庭而言,高考已經成為了家庭的頭等大事,有些父母甚至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在為高考準備,陪讀,買學區房,甚至進行高考移民。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不過是為了讓孩子能夠進入一個更好的學校,以便將來找到更好的工作,進入更高的階層。
然而這種以考試取才的做法,在國情復雜的中國面臨著諸多困境,其中最大困境莫過于來自“公平”的拷問。
高考的區域性不平等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程度在客觀上存在差異,這就導致了不同地區之間的教育水平存在差異。這一差異也使得中國形成了以省級行政區域為單位的不同高考地區。雖然從形式上來說是全國統一考試,但是由于每個省份的發展水平不同,導致各個省市使用的教材、考試卷也并不完全相同。另外在招生政策方面,不同高校在不同省份的招生政策也不盡相同,其招收的比例要考慮經濟、政治、文化水平等多種方面的因素。
考試內容的不同和招生政策的不同,使得客觀上各個省市每年高考的難易程度也有差異,部分省市有些年份高考難、有些年份高考容易,有些省市常年高考難,有些省市則常年高考容易。正是由于這些客觀存在的難易程度不同的現象,使得“高考公平性”的問題總是被拿出來討論。
2019年五一前夕,深圳市富源學校因“高考移民”事件引發輿論的廣泛關注。經查該校2019年有32名學生屬于“高考移民”,被取消參加廣東省高考的資格,并被發回原籍參加高考。
所謂“高考移民”,就是一些高考難度大的省份的學生,通過將戶口、學籍等遷往高考容易省份,從而獲得高考容易省份的高考資格。例如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西等一些人口大省,由于報考人數多,區域內重點高校少,因此高考難度一貫較大,錄取率常年靠后。而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地區則總是能保持較高的錄取率,因此被視為高考容易地區。另外,新疆、西藏等地區由于享受到特殊的政策優惠,所以高考相比較而言也會容易一些。由于難易程度的客觀差異,因此催生了“高考移民”。
2019年廣東省“高考移民”被查出后取消資格,發回原有省份參加考試的考生,相比于那些在高考后被發現屬于“高考移民”而取消成績的考生來說,已經是幸運。2019年4月30日,貴州省招生考試院通報對3名屬于“高考移民”考生的處理結果,這三名分別考上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考生被取消學籍,并遭到學校的辭退。
貴州三名學生考上名校被辭退,一時間成為社會熱議話題。對貴州本省的學生、家長來說,這當然是一件好事,這意味本省的高校名額不會被占用。但是對于被拒于門外的學生來說,參加的是同一場考試,做的是同一套試題,為什么結果就不被認可呢?這背后是地區發展不平衡帶來的招生政策的差異,各省為了貫徹這種招生政策,因此禁止高考移民。
然而自從地區之間高考難易程度不同的情況出現以來,高考移民就屢禁不絕,關于高考移民對錯的爭論也從未停止。
農村教育的危局
“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的世紀之嘆,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有所緩解,農村的物質條件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農村的教育問題卻出現了問題。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開始繞開高考,通過出國留學或者參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等方式,進入大學深造。但是對于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學生來說,高考可能是唯一的通道。
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優質的教育資源越發向城市聚集,農村學生面臨的挑戰越發嚴峻。1990年全國重點高校中農村學生的比例約占四分之一,然而到了2010年,這一比例下降到了不足十分之一。但是每年農村學生報名參加高考的人數并不比城市學生少,這意味城鄉學生在名校錄取率上的差距驚人,城市學生進入名校的機會是農村學生的5到6倍。
農村教育資源的流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與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有密切關系。事實上,20世紀90年代以前,農村中學的師資并不比城市中學差,甚至可能要更好。因為20世紀60年代,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一大批知識青年響應號召上山下鄉,以及大批知識分子被下放勞動,許多人就此成為當地農村學校的教師,為當地學生提供了優質的教育。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前幾屆大學生之所以能夠順利進入重點大學,很大程度上是這些高級知識分子教育出來的結果。然而,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隨著國家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這批人陸續返回城市,造成當地農村優秀師資的流失;進入21世紀后,由于“超級中學”的崛起,又有一大批優秀的農村教師被高薪和其他優厚條件吸納進城市,進一步削弱了農村的師資力量和教育質量。優秀師資“只出不進”的結果必然導致了農村學生在高考競爭中處于整體性的劣勢。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從高校畢業的青年教師往往樂意于去大城市發展,這里的學校有先進的設備、高質量的生源,同時也有更好的收入和職業發展前景。相反,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基礎設施薄弱,家長教育觀念不夠先進,學生生源質量相對較差,教師的生活和職業發展前景都比城市要差。人才流向部分中心城市的趨勢表現得十分明顯。這種情況使得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馬太效應越發嚴重。
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政策鼓勵高校招錄農村地區學生,然而這可能又會成一種新的關于“公平”問題的爭論。如何解決城鄉教育資源越發分布不均的問題,甚至比區域性高考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更為值得關注。
高考變革之困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中國再也沒能培養出可以和民國時期相比的大師。為此錢老也發出了一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這一問直到今天也未能解答。
錢學森之問出來后,很多人將矛頭指向了高考。確實,由于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客觀現實,中國以高考等考試制度為核心的人才選拔機制難免陷入應試教育的陷阱。但是這也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教育基礎薄弱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無法避免的現實。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物質條件的充裕讓變革高考的呼聲越來越大。實際上不少經濟發達地區早已開始了嘗試。例如北京、上海、浙江、廣州等地區,正逐步向素質教育靠攏。但是廣大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還沒有條件,尤其是農村地區。這又帶來了新的矛盾。一面是素質教育,一面是應試教育,二者如何進行一場公平的競爭?
對于高校來說,自然是傾向于招收高素質的學生,但是如果名校都偏愛素質教育出來的學生,那么對于廣大欠發達地區的學生而言,他們又該怎么辦?
為了避免這一尷尬,不少高校嘗試在高考這個主戰場之外,開辟新的戰場——自主招生。高校試點自主招生的初衷是打破“唯分數論”的束縛,給具有特殊潛質或者特殊才能的考生一定的自由伸展空間,讓這部分考生通過自主招生,能夠以低于擬報考院校投檔線的高考成績進入適合發揮其特長、發掘其潛質的高校和專業學習。
我們也確實可以看到,近些年來不少具有專業才能的“偏才”能夠進入大學,將自己的特長進一步發揮。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由于學校、老師擁有較大的自主權,自主招生經常會變成權力和金錢交易的通道。嚴重影響了公共教育的公平性。
在國情復雜的中國,教育公平恐怕是世紀難題。高考作為中國的人才選拔機制,是無數普通人改變命運的通道。然而這一通道并不完美,仍有許多有待完善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