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飛
社會和諧與穩定,離不開糧食的保障。我國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農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特別是玉米栽培,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糧食作物,與工業、養殖業未來發展也密切相關。所以,當前深入研究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玉米栽培現狀
1、玉米種子質量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拓寬了玉米種子銷售渠道,由此為很多不法商販創造了條件,不惜銷售假種子,種子質量不達標,種植后的玉米無法實現高產目標,要想從根本上改善這一局面,種子質量的提高是首要問題。
2、土壤條件
玉米栽培中,土壤是否肥沃,對玉米栽培與產量有著很大的影響。與其它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土壤還不夠肥沃。根據我國土壤肥沃度,土壤中有機肥含量比較低,一般情況下,會通過施肥增加土壤肥沃度,盡管效果比較明顯,但卻并非最好的,因而要重視土壤肥力問題,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另外,與農業企業加強合作,采取有效方法提高玉米栽培產量,將有機肥增施與秸稈還田技術結合起來,提高玉米產量。
3、氣候條件
玉米種植中,降水利于促進作物健康生長,特別是剛播種開始生長的階段,降水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降水正常,就能保障出苗,所以作物實際種植中,降水量是否正常,對作物出苗與生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物生長個別階段,可能會發生強降水或其它惡劣天氣,這些不確定性自然因素,也會對玉米種植產量帶來一定的干擾。玉米栽培中,氣候因素的影響是無法避免的,但可以利用簡單調節,促使玉面種植更好的適應氣候變化,健康成長。
4、農民自身素養
作為農業大國,玉米種植中,農民專業培養也是十分必要的,這就要求政府與相關人員,要積極為農民普及專業栽培技術,便于農民更好的掌握科學栽培技術,保障玉米種植產量。
二、分析玉米高產栽培要點
1、做好播種準備
玉米播種前,準備工作包含土地選擇、施肥及套種。(1)選擇土地時,要事先了解周邊環境,盡可能遠離工廠、礦區與公路,以防影響甚至損害農作物正常生長;優先選擇土層厚、有很好的保肥性能,且土質疏松的土壤條件,在同塊土地上實施輪番播種,降低玉米作物中害蟲的發生與傳播。(2)土塊施肥。良好土壤環境能夠為作物提供生長所需養分,促進作物根系生長,保障作物產量。玉米種植中,施肥方法比較多,穴施、條施與撒施是常見的科學施肥方法,在這些施肥方法中,條施效果最為明顯,同時要結合不同玉米品種,合理確定施肥量。(3)套種必須要合理,以此提高土地資源使用效率的同時,增加玉米產量。
2、栽種密度要適宜
夏季玉米栽培中,受氣候與環境因素影響,對玉米種植密度進行適當地的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以此保障玉米光照,充分吸收水分。實際種植中,要結合每年降水量,適當地調整種植密度,灌溉方便且降水量豐富的地區,種植密度要適當地增加;反之,降水量貧乏且遠離水源的地區,種植密度應適當地減小。
3、對玉米種植加強管理
玉米種植中,管理工作也是不容忽視的。根據玉米生長期,可將玉米管理工作分類不同階段,例如苗期、穗期及花粒期等管理時期,結合不同管理時期,分別實施分苗、間苗與病蟲害防治;還要結合玉米實際生長情況,做好追肥與松土工作,這些都是玉米栽種管理的重要內容。只有對玉米種植加強管理,才能確保玉米高效生長,提高產量。
4、綜合考慮各項因素,合理選擇種植地
玉米栽培中,要想實現高產,綜合考慮各項因素選擇種植地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考慮該塊土地以往栽種了何種農作物,是否需要翻耕。事實上,玉米栽培土壤要求比較低,但要注意土壤肥力要強,且土質松軟,地勢平淡,在此基礎上,盡可能保障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保水能力,為玉米產量的提高奠定基礎。
5、玉米施肥方案選擇要合理
因玉米栽種有不同的土壤環境,因而要根據土壤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施肥方案,不同土壤,其土壤肥力與土質也是有所差異的,由此使得玉米產量有高有低;另外,不同氣候下,玉米產量也是明顯不同的,如果沒有采用鋅肥肥料,可在拔節前,為玉米噴灑硫酸鋅,以此有效預防玉米發生花葉病。
6、加強防治病蟲害
玉米病蟲害治理過程中,分別在早上與傍晚實施大規模人工捕殺,借助成蟲假死特點,深埋摘除昆蟲損害的葉片,同時使用現代科學技術,例如性誘劑與電子殺蟲燈等防治成蟲;玉米收獲后,田間病株殘體清理要及時,對田地及時進行翻耕與輪作換茬,以此降低病蟲傳播幾率。另外,玉米種植戶還要了解各類常見病害,比如玉米大小斑病,在玉米吐絲時期,將濃度75%的甲基硫進行700倍稀釋后進行噴灑,每兩周噴灑以此,持續3次,保障治理效果。
綜上所述,新時期,玉米栽培中,高產種植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才能獲得明顯的種植效果,并非朝夕可以完成的。實際種植中,要重視玉米種植研發與實踐操作,有效應對生產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在每一階段,全面落實各項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遇到的問題。此外,重視農業投資,加大資金投入,做好種植戶專業種植技術培訓,以此促進玉米種植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的種植目標,為現代化農業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150000哈爾濱市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