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爽
馬鈴薯晚疫病是馬鈴薯的主要病害,晚疫病造成莖葉枯斑,或植株提早死亡,從而降低產量,在病害流行之年可造成貯藏期間塊莖大量腐爛,嚴重影響農民收益。本文闡述了馬鈴薯晚疫病綠色防控措施,以期為馬鈴薯晚疫病大面積防治提供技術指導。
一、馬鈴薯晚疫病感病癥狀
馬鈴薯晚疫病主要危害葉片和馬鈴薯塊莖。感病時,從葉片邊緣開始出現水漬狀斑點,如果環境濕度適宜,病斑快速發展蔓延到全部葉片,在病斑邊緣有白色霉層,感病嚴重時葉片萎蔫,植株變黑,呈濕腐狀。馬鈴薯塊莖感病時,薯塊表面有褐色不規則凹陷的小斑點,斑點下的薯肉變成褐色,濕度適宜時薯塊腐爛。
二、馬鈴薯晚疫病發生規律
馬鈴薯晚疫病主要以塊莖帶菌越冬,成為病害的初侵染源,感病薯塊播種后,病菌隨種薯發芽而開始擴展并向幼芽蔓延,形成中心感病植株。中心感病植株再隨風雨傳播侵染。晚疫病的發生和蔓延受環境影響較大,又以氣象條件為主,溫度在18-22℃左右,相對濕度在95-100%時,就會很快流行開來。
馬鈴薯晚疫病蔓延擴散有分三個階段:①中心感病植株出現:從馬鈴薯開花初期就可發現感病植株;②病情大面積發展階段:從發現中心感病植株到病情蔓延擴散大約需10天左右時間。中心病株的出現,是第一次化學防治的最佳時期;③嚴重發病階段:病害普遍蔓延后,進入發病嚴重時期,馬鈴薯從發病初期到整個植株死亡因外界條件而不同,大約為20-40天。
三、馬鈴薯綠色防控技術
要安全、經濟、有效地防控晚疫病,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采取以抓好測報、選用抗病良種、壓低菌源、健身種植為基礎、科學用藥作保障的綠色防控技術。
1、抓好晚疫病測報,為科學防治提供依據
通過物聯網+農業監測體系和鄉鎮、村級農業技術員,從5月下旬開始,實時監測到馬鈴薯晚疫病發生動態,為開展全程綠色防控提供可靠依據。
2、精選薯種
(1)選用抗病品種、精選種薯。采用抗病品種的脫毒種薯,做到入窖、冬藏、出窖、切塊等過程中,每次都要嚴格剔除病薯,只留無病健薯。
(2)種薯切塊。剔除有病癥的薯塊,將切過病薯的切刀放入70%酒精溶液中浸泡消毒。
(3)施行種薯消毒。切好的薯塊用72.2%丙酰胺(普力克)水劑6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克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浸泡種薯10-15分鐘后晾干播種。
3、農業防治
(1)輪作換茬。應根據實際情況與非茄科作物實行2-3年輪作,既可增加田間生物多樣性,降低晚疫病發生和流行程度,又可均衡地利用土壤養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調節土壤肥力,防治和減輕病蟲危害,防除和減輕田間雜草,提高馬鈴薯單產,增加農民收入。
(2)加強大田生產管理。適時早播,選土質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地塊種植,加強田間生產管理,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從而增強抗病能力。施足基肥,實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在馬鈴薯塊莖膨大期加厚培土,防止病菌孢子囊落入土表,從而浸染薯塊。在晚疫病大發生的年份,地上莖葉發病枯死后,要及時將秧子割去,來避免薯塊與植株接觸帶菌,從而降低薯塊帶菌率。
4、化學藥劑防治
防治時間一定要掌握在發病初期,即出現中心感病植株時,要將感病植株帶出地挖坑深埋,以感病植株為中心,方圓50米以內噴施化學藥劑防治,可用72%霜脲·錳鋅(克露)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銀法利)1000倍液噴施控制。
如果天氣條件利于馬鈴薯晚疫病發生和蔓延,環境溫度在18-22℃,相對濕度在90%以上時,感病品種田應增加施藥次數,生育期選可用的化學藥劑防治交替葉噴3-4次,每次間隔天數5-7天。推薦使用以下藥劑:①60%氟嗎·錳鋅可濕性粉劑(滅克)600-700倍液。②72%霜脲·錳鋅(克露)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③25%嘧菌酯懸浮液(阿米西達)500-800倍液。④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劑600-700倍液。⑤68%精甲霜靈·錳鋅水分散粒劑(金雷多米爾)500-600倍液。⑥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大生m-45)600-800倍液。⑦60%琥·乙磷鋁可濕性粉劑(疫霉靈)500倍液。⑧64%噁霜·錳鋅可濕性粉劑(殺毒礬)500倍液。⑨生物藥劑1000億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20g/畝。為了避免長期使用一種殺菌劑而產生抗藥性,多種殺菌劑交替使用。
(作者單位:161300黑龍江省訥河市農業農村局綠色食品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