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銀
我國作為傳統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以及越來越多的農業科研成果被應用于農業生產中,我國的農業生產也正式的進入了科學種植的發展道路。所以,加強農業生產過程中,病蟲害防治方法研究的力度,對于我國農業生產質量和產量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文章主要是就農作物種植與病蟲害防治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一、農作物科學種植技術的探討
1、堅持生態化理念,走多樣種植之路
有機種植、生態種植、綠色種植等農作物種植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就要求,我國在大力推動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應該以生態化理念為基礎,采取多樣化的種植發展模式,才能促進我國農作物種植質量和產量的全面提升。這就要求,相關研究部門必須在充分重視農作物產量與品質的同時,加大農作物種植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謝榮祥研究的力度。充分發揮農作物多樣化種植的優勢,利用不同農作物之間的互補性,促進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提升,為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創新種植技術,加大種植培訓
農業種植部門在推廣和落實科學種植方法的過程中,必須緊跟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加大農作物種植技術創新研究、培訓以及技術支持的力度,為農業種植新技術、新方法的推廣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比如,現階段農作物種植中廣泛應用的地膜覆蓋技術,經過長期的實踐應用,主要是適用于北方地區的農作物種植。這一技術主要是采取地膜覆蓋的方式,增加地表的溫度和濕度,提升農作物種子的發芽率,從而達到促進農作物種植產量有效提升的目的。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無土栽培技術已經作為一種新型的種植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一技術的應用不僅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土壤對農作物種植產生的影響,增加了中作為種植區域的面積,同時有效的抑制了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的幾率,為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
1、培育選栽抗病蟲害品種
農業種植人員在進行農作物的種植和栽培時,應該以所在地區農作物種植的實際情況為依據,選擇抗病能力強,且適應性強農作物品種,同時加強農作物植株培育管理工作的力度,才能在有效降低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幾率的同時,為農作物種植產量和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的幾率,研究人員應該根據農作物種植的特點和要求,加大抗病蟲害農作物品種研究和推廣的力度,嚴格的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為廣大的農戶提供最優質的農作物品質,才能達到促進我國農作物種植產量穩步提升的目的。
2、病蟲害的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作為當前應用范圍廣泛、且成熟度較高的病蟲害防治技術,這一技術主要是在農作物生長的過程中,完成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確保農作物的正常生長不受影響。種植人員在運用物理防治技術的過程中,必須嚴格的按照農作物生長的習性,合理的進行病蟲害的防治,才能促進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有效提升。比如,熱病作為小麥和玉米種植過程中最常見的病蟲害類型之一,種植區域通風環境不佳,嚴重影響農作物的健康生長,是導致這一病蟲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所以,物理防治實際上就是通風,通過為農作物營造良好生長空間和環境的方式,降低熱病發生的幾率。
3、病蟲害的化學防治技術
所謂的化學防治,實際上就是在化學藥劑的輔助下完成防治病蟲害的技術。經過長期的實踐應用,現階段我國的農作物化學防治主要借助的是不同類型的農藥成品。雖然化學防治法具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效果顯著的特點,但是,隨著人們生態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采用化學防治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所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方法研究工作人員,應該進一步的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方法研究工作的力度,才能從根本上避免使用化學防治法,防治病蟲害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
4、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技術
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生物防治法作為一種新型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方法,為我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方法的研究和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里所說的生物防治法,實際上就是利用干擾素或者農作物病蟲害天敵的方式,完成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由于這種病蟲害防治方法,具有對人、動物以及生態危害性較小的特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對農作物安全問題的關注度也隨之提高。作為農業部門而言,應該通過加大農作物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力度的方式,積極的進行農作物種植新技術、新理念以及新模式的推廣和應用,才能達到促進農作物種植產量和質量的穩步提升。另外,為了實現我國農作物綠色健康發展的目標,農業管理部門在積極推廣新型農作物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的過程中,必須嚴格的按照因地制宜、綠色環保理念的要求,根據農作物種植的特點和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農作物栽培管理與病蟲害防治計劃,才能在確保農作物種植產量和質量的同時,促進農作物種植經濟效益的穩步提升。
(作者單位:277731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蘭陵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