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祎
隨著化肥產業的不斷壯大,農業種植施肥也不再是單一的農家肥。傳統水稻種植業靠使用農家肥來保證土壤中的養分含量,從而促進農作物的生長。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各式各樣的化肥如雨后春筍般涌入市場,并被大量應用在水稻生產之中,這也就滋生了越來越多的施肥管理模式,而不同的施肥管理模式對水稻種植的產量結果也不盡相同。本文探討了不同的施肥管理模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希望能為從業人員提供些許借鑒意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作為人口60%以上選擇以水稻為主糧的國家,中國的水稻產量無疑備受關注。近幾年,我國的水稻產量均保持在2億噸以上,這無疑得益于我國科研工作者的不斷探索和數億農民的辛勤播種。然而近幾年,有些地區盲目追求農作物的高產量,不斷加大化肥的使用率,造成土壤板結,有機物流失,再生能力下降。因此如何合理使用化肥,維持土壤的再生功能,尤為重要。
1、材料與方法
(1)試驗區準備概述
以蘇州市吳江區農場為例,土壤類型為草甸白漿土,有機物質54.7g·kg-1,堿解氮164.3mg·kg-1,速效磷29.9mg·kg-1,速效鉀171.1mg·kg-1,土壤pH值為6.35,試驗品種為港育6號。
(2)實驗階段
實驗共分為4種施肥方法:
①氮磷鉀土壤區(NPK)
②無氮土壤區(PK)
③無磷土壤區(NK)
④無鉀土壤區(NP)
(3)施肥管理模式
常規施肥采用當地農民慣用的施肥方法,一般是使用速效氮肥來進行人工作業,在對農作物操作的機械化程度上總體來說較低;而機械施肥是指在常規施肥量的基礎上配合機械深施,從而達到加快施肥并提高精準性的目的;緩控釋肥料施肥與常規施肥量保持一致,它采用緩控釋氮素的方法,一次性施肥,根據水稻的實際生長狀況也可適當的施用分蘗肥;新型經營主體是指當地農村合作社集約化的統一種植管理模式,整體管理水平較高,土地的利用的效率也較好。不同施肥管理模式的施肥量與當地常規施肥量要保持一致。
(4)測試方法
在測試的過程中要求操作人員對土壤和植株樣品進行采集和檢測。對土壤pH值、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等等都要有明確的文字數據。土壤pH的測定:使用浸提pH計法;土壤有機物質的測定:使用油浴加熱容量法;土壤全氮的測定:使用凱氏蒸餾法;土壤有效磷的測定:使用鉬銻抗比色法;土壤速效鉀的測定:使用火焰光度計法;植物全氮的測定:使用蒸餾滴定法;植物全磷的測定:使用鉬銻抗比色法;植物全鉀的測定: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
2、綜合分析
(1)不同施肥對水稻土壤成分的影響
肥料的的合理配施能夠增加土壤中堿解氮的含量。它通過改善土壤中有機質,提高土壤中氮素的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土壤中堿解氮的含量。但需要注意的是,當有機肥的使用量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氮生理利用效率就會明顯降低,究其原因是由于長期施用有機肥使得土壤板結化,使土壤內部結構發生改變。有機肥的配施能顯著增加土壤中堿解氮含量,對于自身肥力較低的土壤,年限越長堿解氮的含量就越多。而對于中高肥力稻田,有機肥處理堿解氮含量明顯高于其他處理方法。有機肥處理方式與單施化肥處理方式相比,能夠明顯提高土壤中堿解氮的含量,究其原因就是隨著氮使用量的增加,土壤中的氮元素出現剩余,但有機肥料配施處理的方式能夠明顯減少元素剩余量,進一步降低氮素泄露和蒸發的問題。所以,在實際種植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土壤自身的肥力情況,針對自身肥力低下的土壤,需要加大有機肥料的使用;針對自身肥力較高的土壤,則更多依賴與土壤自身的調節能力。
(2)不同施肥管理模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測試完畢后,將各試驗區的水稻產量和不同施肥管理模式下水稻增產情況進行對比計量,在同一試驗點不同管理模式上可知,各點的氮磷鉀土壤區產量要高于其他試驗地區,無論從各個試驗點的情況還是總體值來看,水稻產量的排名依次為氮磷鉀土壤區(NPK)>無鉀土壤區(NP)>無磷土壤區(NK)>無氮土壤區(PK)。由此可以看出試驗地區氮肥對水稻總產量的影響最大,第二是磷肥,鉀肥的影響效果最小。從多個試驗點全肥區產量來看,不同施肥管理模式區都比常規施肥區的水稻產量略高,水稻增產量為235~298kg/hm2,增產率大約在2.5%~3.3%之間。而在這其中,機械施肥模式比常規施肥模式增產298kg/hm2,增產率大約為3.01%;新型經營主體增產300kg/hm2,增產率大概在3.21%;施用緩控釋肥料增產283kg/hm2,增產率為3.1%。由此可見,不同的施肥管理模式在對水稻產量的提高上有著重要作用,而在以上幾種施肥管理模式中,新型經營主體方式對水稻的增產幅度最高,這也說明了,在現今社會,土地集約化管理的模式對土地的利用率最高,對水稻的產量也最好。
水稻產業是我國糧食產業中重要的一環,它養活了13億的中國人,讓人類能夠衣食無憂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然而不同的化肥應用的種植效果各不相同,施肥管理模式對水稻的產量也是千差萬別,未來我們要不斷探索,在其中找到最適合的施肥管理模式,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都能夠再度提升,真正造福人類。
(作者單位:110032遼寧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