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喜萍
一、監測能力建設要求
1、根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環境保護技術要求》(HJ773-2015)規定,無論是河流型飲用水水源還是湖泊、水庫型飲用水水源以及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均需在取水口或抽水井設置水質指標監測點,所選用的水質監測指標以及應達到的水質監測頻次應嚴格按照所在的省、市等各級生態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依據有關規定,下達的本年度水質監測計劃進行實施。飲用水水源監測斷面(井)的布設應具有代表性、合理性、連續性及準確性。
2、監測指標
①地表水型飲用水水源地。地表水水質常規監測指標包括以下61項指標: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附表1中的所有基本項目(共23項,COD除外)、附表2的所有補充項目(共5項)和附表3的所有優選特定項目(共33項)。
以上共計61項,同時,還應該統計水源地的取水量情況,以及還應根據當地水質污染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能夠代表本區域特征的水質污染物。
湖泊、水庫型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指標還應補充“葉綠素a”和“透明度”兩項監測指標。
全分析項目指標指的是《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列出的所有109項水質指標。
②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地下水常規監測指標包括以下指標:
《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1993)中的23項。
還應該統計水源地的取水量情況,以及還應根據當地水質污染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能夠代表本區域特征的水質污染物。
全分析項目指標指的是《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1993)中列出的所有39項水質指標。
水性地方病(如,地方性砷中毒)等區域或天然背景值(如苦堿水、高氟、高砷)較高的地區,還應在水質監測指標中增加能夠反映地區特征化學組分的監測項目。另外,個別地區還應根據本地地下水補給徑流區存在的工礦、企業等特殊污染源特征污染物,來增加特征污染物監測項目。
凡是五年內有檢出的水質指標項目中,如出現包含有毒有害物質的情況,或者水質指標中存在潛在污染風險的指標,則該指標應作為本地區的特征水質污染物,按照規定,每月(每季或半年)開展水質監測工作。另一方面,若連續五年均未檢出的水質指標,則可不作為例行水質監測指標。
③監測頻次要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指南(試行)》中要求: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應按照要求,每月開展一次常規水質指標監測,地級以上城市需要定期開展水質指標全分析(其中,環保重點城市、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等重點城市的飲用水水源應每年至少開展一次水質指標全分析),鎮級(含街道)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應該每季度開展一次常規水質指標監測。
同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環境保護技術要求》(HJ773-2015)規定“每月監測一次”。
地級以上城市的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包括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要求每月的上旬進行采樣監測一次,此項工作由所在地級以上城市所屬的環境監測站承擔,在遇到異常情況時,則需進行加密監測。
縣級行政單位所在的城鎮中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監測要求為: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按要求應每季度采樣監測一次;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按要求應每半年采樣監測一次,在遇到異常情況時,則需進行加密監測。
水質全分析方面,規定要求地級以上城市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需要在每年的6-7月開展一次水質全分析監測;縣級行政單位所在的城鎮的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需要每兩年進行一次水質全分析監測。
④監測分析方法。監測分析時應優先選用國家或行業標準規定或推薦的分析方法,如采用EPA、ISO等經認定的分析方法,而且方法的選擇應依據其經過驗證合格,其檢出限、準確度和精密度等方面,均能達到水質監測的質控要求。
⑤視頻監控。《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環境保護技術要求》(HJ773-2015)規定,日供水規模超過10萬m3(含)的地表水型飲用水水源地,應該在其取水口和一級保護區及其范圍內存在交通干線穿越的區域內安裝視頻監控;日供水規模超過5萬m3(含)的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應該在其取水口和一級保護區域內安裝視頻監控。
二、監測環節環境風險建議
1、供水單位監測職責
供水單位應以確保安全優質供水、提升服務水平為目標,設置配套的水質檢測設備,對水廠水質變化進行24小時監測,同時還應在供水管網中設置多個取樣節點,定期開展水質檢測,對出廠水質實行質量控制。制定應急預案,明確突發事件發生時的應急救援工作方案并進行定期演練。
2、政府監測職責
可依據地區實際,在國家規定的供水水質、生活飲用水水質等標準的基礎上,頒布《城市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規定》、《城市供水用水條例》等管理規定,提出本地區較國家標準更嚴格的水質要求規定,并針對特征污染物確定標準限值,并對監測機構的監測行為進行規范。
規范開展日常監督性監測,應于每年年初即制定并下達本年度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監測的工作計劃,明確本地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監測斷面(點位)、監測因子、監測頻次、監測規范及要求,監測結果應向上級環保部門進行備案。
對所轄區域內的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建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基礎數據庫,為環境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完善應急監測預案,在應急預案中明確應急監測工作以及突發事件預防及應對過程中監測數據的傳輸、分析等工作進行明確的說明,定期開展演練。
3、飲用水安全狀況信息公開建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至少每季度向社會公開一次飲用水安全狀況信息。
公開信息中應包括:監測情況(監測對象、監測對象類型、監測項目、監測點位等)、評價標準及辦法、評價結果(水質達標情況等)。
水質信息公開應確定明確的指標規定,地方政府應建立各供水企業水質數據公開標準,參照國家標準提出公開的具體要求,并對公開內容、公開頻度以及公開渠道和公眾查詢途徑進行社會公告。
同時,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水質狀況數據應進行全面統籌,對水質信息實施統一管理、統一公開,通過網站、微博等公共媒體進行發布,便于市民查詢、了解相關信息。
(作者單位:115000遼寧省營口市生態環境事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