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晶晶 呂威良 劉蔚文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隨著微信移動支付的迅猛發展,依靠微信作為媒介的詐騙案件頻繁發生。犯罪分子偽裝自己的身份,虛構事實,獲得受害人的信任,從而達到騙取錢財的目的。此類案件隱蔽性較強,技術手段較之其他詐騙案件更為復雜,受害人遍布全國各地,嚴重侵害了受害人的財產和人身安全。
若此類案件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那么帶來的損失將是無法預測的。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移動支付技術不斷更新,我們應該隨著時代發展的潮流,總結微信詐騙案件的特點,并針對其特點提出更為有效的打擊對策。
筆者在司法裁判文書網中以“微信詐騙”為關鍵詞搜索全國的2016年、2017年、2018年的案例,統計時將一二審案例作為同一個案例并排除只是單純利用微信進行轉賬的案例,共收集到64個案例。在這64個案件中,涉案金額最高的達800余萬,受害人達百余人。微信詐騙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危害可見一斑。基于上述64個案例,筆者總結微信詐騙的手段有以下幾種:
2017年審理的黃某某等人實施的微信詐騙的案例中,該團伙成員使用QQ、微信(頭像、身份信息均設置成年輕女子)加附近單身男子為好友,以談戀愛為由交往,當被害人提出在QQ、微信上語音、視頻聊天或見面時,則交由團伙中的女性成員進行溝通。之后,在聊天、交往中不斷的以生活困難或身體生病等各種理由,通過微信紅包、微信轉賬、QQ財付通轉賬、銀行卡轉賬、給予現金等方式騙取被害人的錢財。
此類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多利用受害人沉迷美色的特點,將自己偽裝成女性身份或利用犯罪團伙中的女嫌疑人與受害人進行所謂情感溝通,騙取受害人的信任,隨后以家中有急事或身體生病等理由對受害人進行詐騙。受害人被騙后往往不自知,從而進一步落入嫌疑人的圈套,損失更多。發現被騙后,受害人基于羞恥心理一般不會選擇報警,這讓這些犯罪分子更加猖狂,助長其囂張氣焰。
2016年審理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將自己偽裝成公司經理的身份,以進入公司的“打點費”為由騙取被害人的錢財。又如2018審理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將自己偽裝成國家公職人員,以自己可以提前釋放被害人正在戒毒的丈夫為由,騙取被害人的錢財。
此類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隱瞞真相,虛構事實,將自己偽裝成代購、公司負責人等特殊身份進行詐騙,受害人往往會因為貪圖便宜或者急于獲得好處而輕信犯罪嫌人從而被騙。這類案件主要利用了受害人的利己心理,對利己之處急于求成。
2016年審理的案件中:鄭某假冒被害人段某妹妹的微信號給段某發去微信信息,稱朋友急需用錢,要求段某將3萬元匯入指定的工商銀行賬號,詐騙30000元。
此類案件的犯罪嫌人盜取了受害人的身份信息,將自己的微信頭像、昵稱等更換為受害人親友的微信頭像、昵稱等,讓受害人放松了警惕,利用受害人的同情心、愛心進行詐騙。這類案件往往是因為受害人沒有防范詐騙的意識,在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轉賬時并沒有對對方的身份進行有效的驗證。
在2017年審理的案件,被告人發送含有病毒的微信紅包外掛的虛假信息騙取錢財。
此類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技術手段相較于前三種更為高超,他們會在自己組建的微信群里或對其列表好友發送攜帶病毒的鏈接,受害人一旦點進鏈接,其信息便會被盜取。此時,犯罪嫌疑人便掌握了受害人的移動支付信息,而后進行詐騙。另有一些犯罪嫌疑人會利用偽造的基站信息給犯罪嫌疑人發送偽造的定位信息,編造家中突發急事等理由騙取受害人信任,從而對受害人的錢財進行詐騙。
微信詐騙案件以微信為媒介,表面上維持著與受害人良好的溝通狀態,實則一步一步誘導受害人走入陷阱。此類案件中,多數受害人在被詐騙少量金額時選擇沉默不語,這樣放任自流的態度使得多數的微信詐騙案件不能及時被發現和控制,從而使得更多的受害人被騙。
微信詐騙案件的偵查需要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受害人在發現被騙后會選擇向基層派出所報案,基層派出所受理此類案件往往缺乏基礎技術的支持,而這往往也會初步偵查變得舉步維艱,錯失了及時了解案情、收集證據、鎖定犯罪嫌疑人的最佳時間,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
在微信詐騙案件中,偵查人員往往執著于轉賬記錄等電子證據的收集。電子證據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音頻、視頻和圖片等,這些通過技術手段完全可以進行改動。而這些改動,導致了證據的可信度遭到懷疑。
并且在微信詐騙類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首先以小額詐騙為主,當被害人被小額詐騙時,其并不會選擇在第一時間報警,而會忍氣吞聲,自認倒霉。這就導致了偵查人員無法準確掌握犯罪嫌疑人的違法所得,也無法準確的了解到受害人的數量。
另外微信詐騙的嫌疑人多數是團伙流竄作案,沒有固定的作案地點,狡猾的犯罪分子會選擇在A市作案,但會在B市提取贓款,活動范圍很大,偵查人員往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奔波在全國各個犯罪嫌疑人所涉及的地方,這無疑增加了偵查人員的偵查壓力。
利用微信詐騙,嫌疑人多依靠發紅包或轉賬騙取受害人的錢財,受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并不熟悉了解,在報案時受害人也無法提供準確的犯罪嫌疑人基本信息、犯罪嫌疑人的銀行卡號等,這使得贓款無法及時被凍結,多數贓款無法及時追回。
犯罪嫌疑人在全國各地實施不同類型的微信詐騙,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躲避偵查人員的追捕,小額的詐騙往往無法引起受害人的注意。在偵查過程中,這些小額的詐騙往往會被忽視,從而導致部分贓款無法被追回。并且犯罪嫌疑人會故意擴大活動范圍,將所獲贓款分開存在親友或朋友的賬戶,流動性較強,較為隱蔽,在偵查人員尚未鎖定犯罪嫌疑人期間,這些贓款可能流向全國各地,這加重了偵查人員對贓款追繳的壓力。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微信的使用群體不斷增加,移動紅包支付便利人們生活的同時,更應該增強警惕意識,對陌生人甚至熟人的轉賬要求多長一個心眼,若是陌生人則堅決不能轉賬;若是熟人,也應該在確認身份之后進行轉賬。轉賬記錄與聊天記錄也應該妥善保存,以備不時之需。
網絡微信支付的普及化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許多無法避免的隱患。微信系統的轉賬支付及其紅包功能應該及時進行升級,在用戶進行大額轉賬給陌生人時有必要進行風險預估和提示。受害人在報案時,往往只能掌握犯罪嫌疑人的極少數信息,微信系統應該強化用戶信息的錄入,如銀行卡號、身份證號等,便于公安機關在偵查時可以迅速掌握犯罪嫌疑人的有效信息,及時凍結贓款,及時抓捕犯罪嫌疑人。
打擊微信詐騙類犯罪不是一個地區的事情,而需要各個地方聯合起來。微信詐騙的犯罪嫌疑人十分狡猾,他們奔走在全國各個地方,流動性較強。如何及時抓捕犯罪嫌疑人,如何及時凍結贓款,這些都需要全國各地公安機關的協調配合。
聯合各地公安機關實施集群戰役,集各方力量打擊違法犯罪,在偵查過程中加強協作,明確各方責任,完善獎勵機制,提高公安民警的辦案積極性。
微信詐騙案件伴隨時代和技術的發展與日俱增,如何成功防范此類案件的擴大,如何及時發現犯罪嫌疑人,如何幫助受害人盡快挽回損失,都是我們長久應該思考和實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