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海林,賈麗娜,李 丹,詹燕婷
(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疾病譜的變化以及人口的老齡化,帶來了許多相應的社會保健需求。為使人類健康與社會協調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醫療保健知識的需求,必須盡快發展公共衛生事業,培養公共衛生專業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1-2]。為了解福建省各市、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對預防醫學人才的需求情況,于2018年2月至4月對福建省市、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4個類別的公共衛生機構進行預防醫學人才數量與職業能力需求的調查與分析,以期為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依據。
隨機抽取福建省南平、三明、寧德、龍巖等山區和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等沿海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共422所公共衛生機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75所,衛生監督所7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33所,鄉鎮衛生院142所。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衛生監督所所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鄉鎮衛生院院長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432份,收回有效問卷42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7.69%。
采用問卷調查法,參考相關文獻自行設計調查問卷,由受過系統培訓的調查員對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當場回收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各公共衛生機構預防醫學人員數量,各市、縣(區)、社區、鄉鎮人口數;各公共衛生機構計劃招聘預防醫學專業畢業生學歷類型、需求數量;各公共衛生機構對預防醫學人員的個人修養(職業禮儀、職業道德、工作態度)、理論知識(醫學基礎知識、臨床基礎知識、流行病學、環境衛生學、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兒少衛生學、衛生統計學、慢性病的診斷、慢性病的三級預防、傳染病的診斷、傳染病的預防、衛生監督法律法規知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專業技能(查閱文獻、流行病學調查設計、現場調查、現場采樣與監測、食品樣本檢測、傳染病監測與報告、統計分析與報告)、綜合素質(語言表達、人際溝通、合作協調、組織管理、健康教育與宣傳、分析與解決日常問題、應急處置、科研、創新、英語、應用計算機、自學能力)需求等。
全部資料經審查無誤后,應用EpiData3.1進行數據錄入,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20.0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和χ2檢驗對數據進行處理,所有P值基于雙側檢驗,統計學檢驗水準α均設定為0.05。
本次調查的公共衛生機構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75所,衛生人員2 604名,預防醫學專業人員1 011名,占38.82%,75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管轄區域常住人口3 303.4萬人,按轄區人口計算,每萬服務人口為0.79名衛生人員。調查衛生監督所72所,衛生監督人員1 653名,預防醫學專業人員532名,占32.18%,72所監督所管轄區域常住人口3 487.4萬人,每萬人口衛生監督人員數量為0.47人。調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33所,社區衛生人員5 053名,預防醫學專業人員337名,占6.67%,133所社區總人口數為787.4萬人,每萬人口預防醫學人員數量為0.43人。調查鄉鎮衛生院142所,衛生人員6 105名,預防醫學專業人員456名,占7.47%。142所鄉鎮衛生院中,甲類8所,公共衛生人員35人,4~5人/所;乙類51所,公共衛生人員215人,4~5人/所;丙類83所,公共衛生人員206人,2~3 人/所。
422所公共衛生機構擬招聘預防醫學畢業生學歷類型見表1。由表1可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招聘預防醫學畢業生學歷類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擬招聘本科畢業生的機構數量比重最大,分別占58.87%、61.00%、48.63%、45.96%;其次是專科,分別占 21.77%、21.00%、38.80%、45.45%;限于地域劣勢,部分偏遠山區還有中專學歷預防醫學畢業生需求,占11.07%。

表1 422所公共衛生機構擬招聘預防醫學畢業生學歷類型
422所公共衛生機構預防醫學專業畢業生數量需求見表2。由表2可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預防醫學專業畢業生數量需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需求數量比重最大,分別占65.80%、69.87%、47.60%,其次是專科,分別占 18.57%、22.71%、40.50%;鄉鎮衛生院預防醫學專業專科畢業生需求數量比重最大,占 46.76%,其次是本科,占 40.78%。

表2 福建省422所公共衛生機構預防醫學畢業生數量需求
422所公共衛生機構對預防醫學人員個人修養、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綜合素質的需求,見表3。
通過對422所公共衛生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75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人員數量(0.79/萬人口)低于2009年全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平均水平(1.46/萬人口)[3];依據《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要求,2015年,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應達到 0.68 人/千人口,2020 年 0.83 人/千人口,可見福建省疾控中心人員數量不足。72所衛生監督所中衛生監督人員數量為0.47人/萬人口。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原衛生部)2010年提出的要求是轄區每萬名常住人口配備1~1.5名衛生監督人員,參照此標準,福建省衛生監督人員嚴重缺乏。近年來,艾滋病、SARS、禽流感及食品安全等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已使公共衛生問題成為各級人民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密切關注的熱點問題。為了較好地解決我國出現的各種公共衛生問題,高素質預防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成為關鍵。培養適合我國預防醫學發展要求的合格預防醫學人才,已經成為發展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的當務之急[1]。根據2007年8月福建省委編辦、省衛生廳、省財政廳、省民政廳共同研究制定了《福建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和編制標準指導意見》,文件中明確規定: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則上每萬名居民配1名公共衛生醫師,本次調查顯示:13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萬人口預防醫學人員數量為0.43人,低于標準要求,可見福建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防醫學人員的配備情況不佳。依據福建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1月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快鄉鎮衛生院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明確規定:鄉鎮衛生所公共衛生醫師及相關專職人員的配備標準為:甲類 9~12人/所,乙類6~9人/所,丙類不少于 4人/所。本次調查結果顯示:142所鄉鎮衛生院,公共衛生人員甲類 4~5 人/所;乙類 4~5 人/所;丙類 2~3 人/所,低于標準,由此可見,福建省預防醫學專業人員的數量仍相差甚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大力發展基層公共衛生事業,急需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的預防醫學專業人才。
由表1可知,擬招聘預防醫學本科畢業生的機構比重最大,其次是專科;越往基層、農村,專科需求的比重越大。由表2可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計的畢業生需求數量中,本科學歷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專科;鄉鎮衛生院需求專科學歷畢業生數量所占的比重最大。在基層尤其是農村,專科層次預防醫學畢業生的需求有著較大的優勢,加大對專科層次預防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近年來,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就業方向大多選擇在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醫學院校從事疾病預防控制、科學研究、教學等工作。據我院預防醫學專業開設前調查統計,有95%的本科及以上畢業生在醫療衛生行業就業,其中在省、市級醫療衛生單位就業達85%,而在縣、區及鄉鎮、社區等醫療衛生機構就業的畢業生不足10%,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具備預防醫學專業的人員更是少之又少,無法滿足鄉鎮、社區居民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需求。隨著社會的進步,初級衛生保健和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縣、鄉鎮、社區等醫療衛生機構的公共衛生服務功能調整,對民眾普及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服務需求的增加,未來福建省鄉鎮、社區等醫療衛生機構對預防醫學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將猛增。因此,加強專科層次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滿足基層衛生機構對人才的需求成為必然。

表3 422所公共衛生機構對預防醫學人員職業能力需求(%)
通過對預防醫學人員各類職業能力的需求調查,可以發現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對預防醫學人員職業能力的需求有共性也有差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鄉鎮衛生院對預防醫學人員職業禮儀、職業道德、工作態度、醫學基礎知識、傳染病的預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語言表達、人際溝通、綜合協調、組織管理、健康教育與宣傳、分析與解決日常問題、應急處置能力、自學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均高于90%,而在臨床基礎知識、流行病學、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兒少衛生學、慢性病的診斷、慢性病的三級預防、傳染病的診斷、衛生監督法律法規知識、現場調查、現場采樣與監測、食品樣本檢測、傳染病監測與報告等能力的需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與疾控、監督所、社區、衛生院的工作特點有關。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預防醫學人員流行病學、慢性病的診斷和三級預防、傳染病的診斷、現場調查、傳染病監測與報告等方面的需求均在90%以上,而監督所對預防醫學人員臨床基礎知識、衛生監督法律法規知識等方面的需求較高(均高于90%),這是由于在全國各防疫站陸續分拆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衛生監督兩部分后,兩部門各司其職。由于近年來不斷出現的一些新發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著艱巨的防病任務,對疾控人員的素質和管理要求也將更為嚴格[4]。衛生監督是國家管理衛生事務的重要形式,是維護良好的公共衛生秩序和醫療服務秩序的重要手段。隨著經濟發展和衛生體制改革,衛生監督所需負責的內容和范圍更加廣泛,對于執法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衛生監督隊伍的質量是保障監督執法的基礎[5]。對于這一情況,高校預防醫學專業課程應給予高度重視,加強課程改革,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社區、衛生院對預防醫學專業人員臨床基礎知識、流行病學、慢性病的診斷和三級預防、傳染病的診斷等理論知識方面的需求均高于90%,社區、衛生院預防醫學人員的工作對象是基層居民,不但有病患也有健康人,以慢性病、常見病為主,工作目的是為了維持最佳的健康水平,工作內容主要為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社區、衛生院預防醫學專業人員只有掌握扎實的基本功,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才能適應基層衛生服務的發展。
調查結果顯示,基層公共衛生工作需要的是高素質技能型預防醫學人才。為適應社會的需求,應深化預防醫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一是更新傳統觀念,樹立現代預防醫學觀。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現代預防醫學應是以人的健康為中心,預防醫學人員應具有診斷和處理人類對現有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能力。二是根據2l世紀基層衛生服務的發展趨勢,改革預防醫學專業教育課程結構,增加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內容,開設心理學、倫理學、人際溝通、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老年保健、健康教育等課程,形成體現現代教育觀的全新的預防醫學課程體系。三是建立預防醫學專業職業技能標準,構建相對獨立的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社區及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實踐模塊式教學體系,將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社區及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技能需求與職業標準融入課程體系,采用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現場教學等手段,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四是建立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實習基地,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建相對獨立的預防醫學實訓基地,以項目驅動、任務導向為載體,實踐教學內容緊跟行業發展、實踐設計緊貼崗位流程,強化實踐教學,實行校內實訓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踐交替進行,教學做合一,使學生畢業后盡快適應就業崗位,助力健康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