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還是進入養老院,中國人會選擇哪種養老方式?以前進養老院的都是失能老人、孤寡老人、無人照料的老人,或者,老人進養老院會被認作是家人不孝的結果。而如今,能進養老院已然是一種“奢侈”的盼望。
中國的家庭模式,正從所謂反哺模式(父母撫育子女,子女長大贍養父母)向西式的接力模式(父母撫育子女,子女撫育后代,養老推向社會)轉變,下一代承擔贍養上一代的義務恐怕只有落在社會機構身上了。
可是,機構養老談何容易!2018年的報道顯示,北京某養老院的單間價格不算護理費用為每個月4400元。類似北大教授錢理群賣房入住養老院、每月享受2萬元服務的“高端”情況,又是極少數人才能享受的。雖然大健康產業號稱擁有每年8萬億元的市場規模,但眼下中國人最大的養老困境卻是有效供給不足:體制內的養老院進不去,市場化的養老機構又住不起。
最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促進社區養老和家政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措施,決定對養老、托幼、家政等社區家庭服務業加大稅費優惠政策支持。政府對養老的職責不可推卸,除制定優惠政策、盤活土地及設施用于養老產業外,關鍵在于增加養老服務的供給側改革,即加大供給,放寬準入,調動市場的積極性,以解燃眉之急。
首先,要鼓勵盤活存量用地用于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支持機關、企事業單位將所屬的度假村、培訓中心、招待所、療養院等通過PPP模式轉型為養老機構,吸引社會資本運營管理。在商業地產庫存高、出租難的地方,鼓勵通過PPP模式將存量廠房、商業設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會資源改造成養老機構。在這方面,重慶中梁鎮的“政府建設+村集體運營”模式就值得推廣。
其次,要鼓勵房地產項目部分轉向養老產業。在規劃、設計、配套設施和設備中均應體現生態、環保、安全、體貼等特點,也要注重老年人的要求和感受。在功能整合上需要注入醫療健康、文化娛樂、家政物業等“軟”服務。在盈利模式上可探討產權銷售、租賃、持有經營和混合經營等不同模式。而所有這些都需要政府的配套政策以及行業標準作指引。
養老地產方面,則可借鑒美國的“太陽城”模式:以健康活躍老人為主要客群,制訂進入門檻,有效回籠開發資金;不設醫療、護理等配套設施,降低前期投入成本和開發風險;與分時度假管理公司緊密合作,實現養老連鎖化服務。當然,政府必須在這些方面實行傾斜政策,定向性地、有目的地調配土地及醫療資源,以彌補地產公司的短板。
再次,要對從事養老產業的企事業單位實行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對簽約養老的企事業單位,要按所服務老人人頭撥付一定的經費,以保障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和服務價格。
除以上方面外,政府還需在人員培訓、行業規范和醫療配套上有所支持。
我們能夠擁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還是只能茍且地維持生命?養老產業可能是未來中國最大的產業,但規劃培育這個超級產業并非易事,從國家、企業到個人,都需要為之未雨綢繆、協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