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7月12日,浙江寧波亂石灘,失聯女童的父親在搜救現場。圖/ 視覺中國
7月13日,杭州淳安9歲女童的遺體終于在大海上被找到了。在嘆息和譴責之余,這起備受矚目的案件也給整個社會提出了一個沉重課題:如何保障孩子的安全?監護人如何承擔責任?如果監護人失責,社會機構如何兜底?
出事家庭確實有其特殊性。從女孩成長的環境看,她就是一名“留守兒童”。很多幼童受傷害的案件背后都有不健全的家庭的影子。有的孩子“留守”,有的父母缺乏管教能力,有的家庭充滿暴力。原生家庭監護和撫養的義務不到位,讓孩子的成長脫離了正常軌道。
此案情節離奇,卻有著造成悲劇的社會基本面。據統計,中國每年失蹤兒童約有20萬,其中僅有0.1%能找回。更有千千萬萬“留守兒童”在監護失效的環境下孤苦成長。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面臨危險,成為巨大的社會安全漏洞。我們如何從法律上補上這個漏洞,又如何在法律失效時由社會機構和公益組織兜底,成為值得關切的難題。
《婚姻法》第二十一條明確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其中撫養是指父母從物質上、經濟上對子女的養育和照料,如負擔子女的生活費、教育費,在生活上照管子女等。而教育是指思想、品德、學業等方面對子女的全面培養。
最近,民政部、最高法、最高檢等12個部門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明確“對有能力履行撫養義務而拒不撫養的父母,民政部門依法追索撫養費”,今后,法院將支持民政部門依法追索撫養費。并且針對那些只生不養的父母將實施聯合失信懲戒,其失信行為將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
如果“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怎么辦?《民法通則》規定的監護人有以下三種情況:監護人的近親屬,包括父母、成年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和朋友。如果沒有上述監護人,則由社會和國家負責,由所在單位或者居委會、村委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從當前現實層面上看,父母、親朋好友承擔未成年人監護還不夠,針對千萬數量級的“留守兒童”困境,社會必須為他們的成長做好充分的兜底工作。從淳安女童失蹤案中可以看出,對于這類“特殊兒童”,當地社區管理部門理應表達密切關注,而非等到事件發生再去補救。同理,眾多鄉村“留守兒童”也理應得到村一級及鄉一級機構的監護和關愛。
“父母不養,社會給養”。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而是屬于全社會的、屬于未來的。對于兒童監護的問題,我們的思想必須更新迭代到這樣的現代觀念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