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群


(資料圖片)有“商界花木蘭”之稱的羅靜。
6月20日,博信股份和承興國際實控人羅靜被上海警方刑拘。直至十五天后,這兩家公司的信披公告才姍姍來遲,確認了這一消息。
隨后,7月8日,諾亞財富在美股開盤前發布公告,承認旗下上海歌斐資本的一只信貸基金出現問題。
當日晚間,諾亞財富創始人汪靜波在內部信透露,這筆基金為承興國際相關第三方公司就其與京東之間的應收賬款債權提供供應鏈融資,總金額為34億元。
一夜之間,諾亞財富和京東成為這起34億私募基金暴雷案主角。然而,第二天,雙方之間開始相互指責和推諉,讓整個事件變得愈加撲朔迷離。
資本市場向來不缺黑天鵝事件,此后蘇寧、云南信托、湘財證券等更多公司相繼被卷入其中,羅靜被刑拘事件的影響正在持續發酵。不出意料,漩渦中的相關公司紛紛撇清與自己的關系。
不過,已卷入多家機構的供應鏈金融監管已經引起銀保監會和保險公司的高度關注,并且發文劍指供應鏈金融中的“虛假交易、虛構融資”。
7月16日獲悉,銀保監會下發的《關于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稱,銀行業在金融機構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時,應對交易真實性和合理性進行盡職審核與專業判斷。
對于正在發酵的供應鏈金融“羅生門”案件,為何有這么多家機構卷入其中?對于羅靜個人,到底有何神奇能力編織起這場“資本局”?憑借虛假貿易鏈條,羅靜融來的資金到底去了哪里?供應鏈融資、第三方財富管理平臺為何頻頻暴雷?
諾亞財富踩雷承興國際事件的起源,要從羅靜被上海警方刑拘說起。
多方信源確認,羅靜是在諾亞財富創始人汪靜波的辦公室被抓的。知情人士透露,早在6月19日,羅靜就已騰挪無力,在確認公司流動性無法通過其個人能力解決后,希望汪靜波能夠繼續注入資金解決困境。面對羅靜這樣天方夜譚的要求,汪靜波忍無可忍,當場選擇報警,警方在汪靜波辦公室內將羅靜帶走。
實際上,諾亞財富內部察覺到風險更早一些。今年上半年,承興國際與京東之間的匯款賬單出現變化,意味著應收賬款融資的資金流向可能生變,這引起諾亞財富的警惕。在開展內部調查后,諾亞財富確認承興國際存在風險。汪靜波找來羅靜進行對質,發現疑問仍舊難以消除,最后她還是決定報案。
除了羅靜之外,6月25日,博信股份財務總監姜紹陽也被警方控制。緊接著,博信股份的董秘和證券事務代表紛紛離職,承興集團和諾亞財富亦有相關員工正在配合警方調查。
羅靜被警方刑拘的消息傳出不久,諾亞財富暴雷的消息又震驚金融圈。7月8日晚間,汪靜波在內部信自曝諾亞財富踩雷。她在信中將矛頭對準京東,指出承興國際供應鏈融資依靠的是與京東之間的應收賬款債權。
不過,汪靜波的說法遭到京東的極力否認,雙方陷入一場相互扯皮的拉鋸戰。
京東方面否認與承興之間應收賬款合同的真實性,并稱,“近期在警方調證過程中,警方出具了多份所謂承興與京東未結賬款的確認函,經核實均為偽造。”
隨后,諾亞財富再次發文指出,“承興國際相關方為京東供應商,雙方存在大量長期交易,歌斐已經就這個供應鏈融資對承興和京東提起司法訴訟,正在積極配合并尊重司法調查的結果”。
而在諾亞和京東扯皮之際,包括蘇寧在內的電商公司和云南信托在內的金融機構也卷入其中。
根據調查發現,羅靜以廣東承興與電商公司之間的應收款項作為抵押,向多家資管機構獲得融資。應收款項除了京東之外,蘇寧也赫然在列。其中,京東和蘇寧是近幾年應收賬款的主要來源。
蘇寧官方對此回應稱,“經核實,蘇寧和廣州承興應收賬款債權供應鏈融資事項無關。“不過,蘇寧方面只是強調自己與融資事項無關,但并未否認與廣州承興之間有業務往來。
此外,根據初步統計,此次踩雷事件涉及云南信托、湘財證券、摩山保理、中糧信托、國民信托、中江信托等十幾家金融機構。
其中,云南信托得知踩雷后,立刻對外回應稱已采取挽救措施。據悉,云南信托發行的云南信托-云涌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云南信托-云涌4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等多款信托計劃涉及其中,金額超過11億元。
此外,對于正在借殼“哈高科”沖刺上市的湘財證券,這或許是一個晴天霹靂。據不完全統計,湘財證券旗下“金匯”系列超過20個產品的投資標的均是廣州承興應收賬款產品,涉及資金超過15億元。
湘財證券最新回應稱,與承興國際、博信股份及其實控人之間不存在關聯關系,管理的集合資管產品仍在存續期內規模約5.569億元,相關產品不存在保本保收益條款,公司自有資金未參與。
這起暴雷事件猶如一陣龍卷風,處于漩渦中心的承興國際一直對外保持沉默,而作為承興國際、博信股份實控人兼董事長的羅靜更加引起大家的好奇。
羅靜其人,一直名不見經傳,直到獲得“商界花木蘭”稱號。2018年,她在木蘭匯俱樂部“最具影響力商界女性”評選中,力壓格力“鐵娘子”董明珠、東方園林“女首善”何巧女,得票第一。
過去幾年, 羅靜通過資本運作方式,已掌握三家上市公司,分別是香港上市公司承興國際控股、A股上市公司博信股份和新加坡上市公司Camsing Healthcare。
然而,通過財報數據發現,承興國際營收看似很高,但盈利能力十分差。2016年,承興國際營收高達190.89億元,凈利潤只有4088.49萬元。如果承興國際自有資金嚴重不足,那么羅靜在資本市場上的大筆資金又來自何處呢?
長期以來,中小企業一直面臨融資難題。而剛剛興起不久的供應鏈金融為很多企業融資提供了一條便捷路徑。
一般情況,供應鏈金融圍繞核心企業來做,以供應商和核心企業的應收賬款作為抵押。一位供應鏈金融專家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供應鏈金融整合上下游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商流作為風控手段,前提一定是真實貿易,并以貿易收益用來償還融資款項。

踩雷承興國際之前,諾亞財富在近年來發生過多起暴雷事件。圖/視覺中國
此次暴雷的產品為“創世核心企業集定私募基金”,底層資產是承興國際與京東的應收賬款。諾亞財富與京東之間的爭論焦點,便是應收賬款真實與否,即是否存在真實貿易。
在央行征信中心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中,登記了承興集團71筆應收賬款質押和轉讓登記記錄,總交易額約100億元。在這些登記中,能夠看到京東出具的“應收賬款轉讓確認函”。不過央行人士表示,該平臺自主登記,擔保交易本身的真實性由登記當事人自行負責。
“應收賬款抵押只是表象,上市公司股權質押才是實質。”五道口供應鏈研究院院長魯順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6月19日,羅靜被刑拘的前一天,諾亞財富與承興國際控股股東簽署《股權質押協議》,這是諾亞財富內部啟動資產保全的后備手段。
此外,在魯順看來,按照供應鏈金融邏輯,正常不可能做這筆業務。在京東的供應鏈系統里,由于京東信用最高而融資成本最低,因此供應鏈對外融資應該由京東進行,再由京東將信貸資金提供給各個供應商。如果真的在做供應鏈融資,承興國際應該向京保貝申請供應鏈融資。
從2013年開始,商業保理業務推出。很多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私募基金機構以供應鏈融資作為融資方式,將從個人投資者處募集的資金,投向上市公司甚至一般的中小工商企業。
這些投向中小企業的,并且沒有抵押物的供應鏈融資產品,在出現逾期等問題之后,穿透層層包裝來看,底層資產基本上相當于一筆純信用的貸款。一位私募機構人士表示,“這類資產是應屬于較高風險等級,然而在產品端,卻大多數以固收類產品形式出現。”
更讓人疑問的是,諾亞財富對應收賬款真假是否知情。魯順分析了兩種情況,一是諾亞財富與承興國際合謀,將偽造的應收賬款包裝成供應鏈金融產品;二是承興國際通過真假摻雜的應收賬款,欺騙了諾亞財富。
從2015年至2017年,羅靜通過資本騰挪,收購了三家上市公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收購博信股份的資金,很可能來自歌斐資本的系列產品。
原本,供應鏈融資的資金應用于相關業務。然而,據悉承興國際籌集來的資金,還用于拓展大健康、智能硬件等業務運營。近些年,承興國際的幾大業務發展并不順利,導致還款壓力劇增。于是,這起利用應收賬款的融資包裝術開始破綻百出。
曾接觸承興供應鏈融資的中閱資本首席經濟學家、總經理孫建波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今年3月份,有中介向他們介紹了該項目的好處:一是上市公司股權質押擔保;二是京東的供應鏈應收賬款作為擔保,雙保險。尤其是,京東供應鏈保障,決不會出問題的,關鍵給的利息還不低。”
不過,當孫建波提出要與京東高管面簽時,對方表示,京東這么大公司的高管怎么能掉價面簽。“現在的騙子實在太狡猾,就算拿著所謂正規的合同和公章,在京東的辦公室簽字,依舊可能是騙人的。所以,我們才要求當面確認身份。當對方不能滿足我們的條件時,我們就放棄了這個項目。”
值得關注的是,未來電商平臺的不規范行為將會得到遏制。《意見》要求銀行保險機構應依托供應鏈核心企業,基于核心企業與上下游鏈條企業之間的真實交易,整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各類信息,為供應鏈上下游鏈條企業提供融資、結算、現金管理等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
產品經常暴雷,年年總部被拉橫幅,這是金融業內人士對諾亞財富的印象。近年來,諾亞財富接連發生多起暴雷事件,引發外界對其專業性質疑。
2017年3月,諾亞財富踩雷輝山乳業信用債;2017年7月,諾亞財富卷入樂視危機。近期的踩雷事件發生在2018年3月,諾亞財富旗下兩個產品諾亞麒鳳新三板1號和2號,各出50%投給鼎峰資產和景林資產以對標投資新三板,如今深套虧損,引來投資者們的強烈不滿。
更加奇葩的是,諾亞財富總裁趙義在客戶交流群中,公開用肢體語言問候投資者。上市企業總裁竟惡語謾罵投資人,這樣的奇葩事件再一次將諾亞財富推上風口浪尖。
事實上,諾亞財富并不是孤例。從2017年開始,中國最大的九家第三方獨立財富管理公司中,有7家20多個產品踩雷,涉案金額135億元以上。“可以說,曾經一度被炒熱的“第三方財富管理模式”,現在已經陷入了違約暴雷的泥潭,正在成為繼P2P以后的另一大中產財富絞肉機。”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唐涯對此表示。
第三方財富管理模式,就是指獨立于銀行、基金、信托等金融機構,站在客觀中立的角度,幫助個人和機構客戶進行財富管理的模式。
這種模式興盛于美國上世紀70年代。彼時的美國中產階級全面崛起,金融理論爆發式發展,使得金融投資市場變得更加復雜,從而催生了“以中介服務”為核心的第三方財富管理。
在中國,第三方財富管理概念出現于2008年,在2012年~2015年興盛。與美國當時情況類似,主要也是因為居民財富增加和投資需求旺盛催生。
然而,從2008年開始,受益于高端理財市場的空白和房地產信托源源不斷被送到市場,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充當了銷售掮客的角色,賺得盆滿缽滿。也讓這些機構產生了代銷模式的路徑依賴,從一開始就不是以“專業性知識”服務,而是“銷售業績”為導向。
近幾年,第三方財富管理行業一直在呼吁轉型,但代銷傭金依舊占據收入的絕大部分。作為行業龍頭的諾亞財富,情況也沒有太大改善。作為諾亞財富在資產管理業務上的轉型選擇,歌斐資本一直在頻繁踩雷。
在7月8日的內部信中,汪靜波呼吁要通過這件事改變公司基金,從非標固收產品驅動到標準化基金驅動;組合型、凈值型產品是唯一方向;擺脫巨大的非標固定收益資產路徑依賴。
不過,汪靜波的話也側面印證,諾亞財富至今還不完全是一家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