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許力
摘要: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印發《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其他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的指導意見(試行)》,根據文件精神高職院校作為上海市教委下屬事業單位必須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績效工資分配方案,以促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但目前的績效考核指標設置針對高職院校的相對較少,難以體現高職院校的特色。本文結合高職院校教師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對教師績效考核指標設置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績效考核;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2-0094-01
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印發《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其他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的指導意見(試行)》,根據文件精神高職院校作為上海市教委下屬事業單位必須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績效工資分配方案,以促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本文結合職業院校教師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對職業院校教師績效考核指標設置提出改進建議。
一、高職院校教師的特點
高等職業教育是在大學專科教育階段進行的職業教育,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專科程度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根據職業崗位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實施職業知識與職業技能教育,培養出一批具有大學知識,而又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高等人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夠用為度,實用為本。高職院校的定位與學生培養目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是“雙師型”素質要求為導向,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手抓,既要與本科院校一樣不斷提高科研能力水平,也要不斷磨練實踐和理論教學能力,師生雙方邊教、邊學、邊做,全程構建素質和技能培養框架。
二、高職院校績效考核指標設置現狀與存在問題
1.教師績效管理體系不夠完整
教師績效管理體系不夠完整主要表現在績效管理與績效考核不分。績效管理包括績效計劃、績效實施、績效考核、績效反饋、績效改進和績效考核結果應用六個環節,而績效考核只是其中的一環。而目前一些高職院校用績效考核替代績效管理,績效考核指標由領導確定或是照搬上級單位考核指標,較少與一線教師直接溝通,績效反饋機制也不完善。導致績效考核指標目標性、指向性不強。
2.績效考核指標設置沒有體現高職院校的特點
目前高職院校績效管理模式多是借鑒本科院校的經驗,難以體現職業院校的特色。本科院校績效考核重科研、重教學,而對實踐環節要求并不高。而高職院校的教師科研、教研、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都需重視,但在科研方面的要求并沒有本科院校那么高。而且專任教師工作量的側重點及教科研成果表現形式等都與本科院校有所不同,簡單套用本科院校專任教師的績效管理模式,會造成教師科研壓力過大,難以兼顧教學,使得高職院校全局發展大目標與專任教師個人職業生涯發展小目標有所偏差,績效考核指標的導向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有些高職院校績效考核以定性為主,缺少量化指標,用教學和師德方面的評價作為績效考核。定性指標所反映的業績往往是籠統的,涵蓋多方面內容,給出的評分通常是印象分,考核結果的準確性有待考量。
3.績效考核周期較長
一般高職院校多為年終考核、三年合同期期滿考核和職稱聘任前考核等幾種方式。除了年終考核是每位教師都參與外,另幾種方式只是針對少數教師,對大多數教師而言,考核周期太長,次數太少,不容易發現問題。而且平時不注意信息保存考核時容易產生偏差。
三、高職院校績效考核指標設置改進建議
1.完善教師績效管理體系
在績效考核之前,由人事專業人員、部門領導和教師根據院校發展的總目標,層層分解,共同制定績效考核計劃,最終落實為績效考核表。同時完善績效反饋制度,與教師及時溝通績效考核結果,幫助教師認識自己的優缺點,明確需改進地方,傾聽教師的想法和建議,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下一階段的績效考核目標。
2.設置具有導向性的績效考核指標
高職學院教師構成復雜,有的以實訓教學為主,有的以理論教學為主,有的偏重管理。不同類型的教師對教學時數、論文教科研項目的數量與質量、教學成果的表現形式要求都不一樣。績效考核指標設置應從崗位實際出發因人而異,定性與定量指標相結合,實訓老師重學生比賽獲獎能力,理論教師重科研能力,管理崗位人員重服務育人和管理育人能力。同時將績效考核結果靈活運用。職稱晉級時已考核業績類指標為主,評優評先時以考核品德貢獻類指標為主。通過導向性的績效考核指標,引導教師將學校發展目標與個人發展目標緊密相連。
3.設置靈活績效考核周期
績效考核可以選擇定期與不定期考核相結合。除了每年固定一次的年度考核之外,結合工作特點,對不同指標設置不同的考核周期,如完成一個項目之后或一段工作高峰之后。通過日常不定期的考核,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也為年底定期考核積累資料。
高職院校考核指標的設置應以學校總體戰略目標為依據,通過層層分解,由領導與教師溝通協商共同制定,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到績效管理過程中,從而提高績效水平,有助于學校整體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