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娜,王愛鳳,惠曉波,丁漣沭,徐希德
垂體瘤是臨床上高發顱內良性腫瘤,其發病率占顱內腫瘤的10%~20%[1],主要臨床表現為巨人癥或肢端肥大等癥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肥胖、不孕不育、性功能減退以及閉經、皮膚粗糙等[2-3]。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手術、藥物等綜合措施治療垂體瘤,但無論哪一種治療方案,患者均需要承受疾病復發、容貌改變導致的社交障礙等一系列心理問題[4]。壓力接種訓練能夠通過信息給予、認知重組、放松訓練、問題解決等多種措施幫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控制自我情緒[5]。本研究旨在探討壓力接種訓練對生長激素型垂體瘤患者知覺壓力及負性情緒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2018年7月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生長激素型垂體瘤患者120 例,均經影像學、內分泌學檢查以及病理組織檢查確診。納入標準:年齡>18 歲;意識清晰,可進行溝通者。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者;存在認知障礙者;伴有其他嚴重疾病者;中途退出本研究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6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4 例,女26 例;年齡23~80 歲,平均年齡(50.1±10.5)歲;干預組患者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齡22~81 歲,平均年齡(50.7±11.3)歲。兩組患者性別(χ2=0.034)、年齡(t=0.30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預,包括疾病知識、用藥指導、飲食指導、規律運動、定期復查;提供心理和社會支持,并勸導鼓勵患者。
1.2.2 干預組 干預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壓力接種訓練,具體如下:(1)確定咨詢專家及護理流程:咨詢專家選取本院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主管護師及以上職稱、從事神經科護理10年以上的護理人員共10 名,其中總護士長1 名、神經外科病區護士長2 名、病區助理2 名、江蘇省省級專科護士3 名,、責任組長2 名。針對患者心理對抗、依從性差等情況并結合臨床實際工作需要制定具體的壓力接種訓練流程(詳見表1)。(2)實施護理流程:①首先由心理咨詢師對患者病房的護士長和全體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流程具體內容及實施方法的培訓,要求各級護理人員熟悉壓力接種訓練流程,并理解實施的目的和作用。②護理人員運用壓力接種訓練流程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③科室成立管理質控小組,由病區護士長、病區助理及責任組長5 名成員組成。質控小組成員對壓力接種訓練流程的執行情況進行督導、評價,1 次/周;護士長每月召開座談會,鼓勵科室護理人員針對壓力接種訓練流程提出合理化建議,根據PDCA 循環原理不斷修改、完善流程內容。④干預形式:以個別訪談為主,根據患者意愿進行互相交流和練習。干預期間要督促患者按時完成任務,兩組患者均連續干預10 d。
1.3 觀察指標
1.3.1 知覺壓力 護理人員于患者入院時及干預后發放中文版壓力知覺量表(CPSS)[6],該量表共14 個條目,每個條目0~4 分,總分56 分,0~28 分為壓力正常、29~42 分為壓力較大、43~56 分為壓力過大。本課題組成員采用統一的指導語講解、指導患者自行填寫。對于文化程度較低者由課題組成員幫助其閱讀,并按患者的回答如實填寫。
1.3.2 負性情緒 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時及干預后發放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SAS 量表共20 個條目,每個條目1~4 分,50 分表明存在焦慮,分數越高則焦慮情緒越嚴重;SDS 量表共20 個條目,每個條目1~4 分,53分表明存在抑郁,分數越高則抑郁情緒越嚴重[7]。

表1 壓力接種訓練流程Table 1 Flow path of pressure vaccination training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PSS 評分 對照組患者入院時CPSS 評分為(39.6±4.4)分,干預后CPSS 評分為(38.7±4.6)分;干預組患者入院時CPSS評分為(39.8±4.6)分,干預后CPSS評分為(30.2±3.7)分。兩組患者入院時CP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93,P=0.770);干預組患者干預后CP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106,P<0.01)。
2.2 負性情緒 兩組患者入院時SAS 評分、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干預后SAS 評分、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干預后SAS 評分、SDS 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AS score and SD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admission and after intervention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干預后SAS 評分、SDS 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AS score and SD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admission and after intervention
注: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
組別 例數 SAS 評分 SDS 評分入院時 干預后 入院時 干預后對照組 60 58.4±5.2 53.2±4.2 60.2±4.8 57.6±4.9干預組 60 58.2±5.4 47.5±4.5 60.4±4.8 51.2±5.0 t 值 0.185 7.229 0.228 7.045 P 值 0.853 <0.01 0.820 <0.01
垂體瘤是顱內常見腫瘤,形態學常表現為良性,但生物學行為有時表現為惡性腫瘤的侵襲性生長[8]。研究表明,垂體瘤患者心理和認知障礙發生率高達15%~38%,患者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9]。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會對神經功能造成影響,引發內分泌失調,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10]。既往常規干預措施主要是針對患者住院、手術必需注意事項進行宣教,缺乏對患者心理問題的發現、心理壓力的評估及有效干預,使患者出現心理障礙后難以緩解[11]。因此,有效降低垂體瘤患者知覺壓力,改善負性情緒至關重要。壓力接種訓練最初是在1985年由加拿大心理學家、認知行為療法的創始人之一梅肯鮑姆提出,其主要內容包括概念階段、技能獲得、復述階段、應用和完成階段及回顧和評價階段[12-13]。
知覺壓力為個體認知環境中的威脅性刺激并進行評價后得到的心理反應,而垂體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僅要承受疾病的威脅,還要承受術后并發癥、容貌改變等因素導致的負性情緒,最終形成知覺壓力,使患者長期處于緊張、情緒失控狀態[14]。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干預后CPSS 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壓力接種訓練可有效降低生長激素型垂體瘤患者知覺壓力;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概念階段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一種良好關系,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病情,并了解認知和情緒在造成與維持壓力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技能獲得和復述階段,護理人員教會患者各行為和認知應對技巧,使患者能應對不同壓力,使軀體、心理壓力得以緩解;在應用和完成階段,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將治療情境中發生的改變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并將之維持下去[15-16];在回顧和評價階段,患者不斷回顧所學技能,并與同組成員進行交流,進而有效降低知覺壓力[17]。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干預后SAS 評分、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與趙懷晴等[18]研究結果相似;表明壓力接種訓練可有效緩解生長激素型垂體瘤患者的負性情緒,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壓力接種訓練可幫助患者摒棄錯誤認知,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認知,并不斷學習情緒控制、管理技能,促使患者能夠在壓力情境中合理應對,正確釋放情緒,最終有效緩解焦慮、抑郁情緒。
綜上所述,壓力接種訓練可有效降低生長激素型垂體瘤患者知覺壓力,緩解患者負性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