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元碩 時宇 石磊 劉銘 楊曦 樊立華
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哈爾濱,150081
嚴重危害正常醫療秩序的失信行為是指倒賣醫院號源等破壞、擾亂醫院正常診療秩序的;在醫療機構內故意傷害醫務人員、損毀公私財物的;擾亂醫療秩序的;非法限制醫務人員人身自由的;侮辱恐嚇醫務人員的;非法攜帶槍支、彈藥、管制器具或危險物品進入醫療機構的;教唆他人或以受他人委托為名實施涉醫的違法犯罪行為[1]。本課題組前期研究結果表明,失信行為在我國縣級醫院的發生率(65.3%)和三級醫院的發生率(69.38%)均較高[2-3]。近年來,失信行為發生次數逐年增多,仍是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4]。1956年,美國社會學家科賽提出了沖突功能理論,詳細論述了社會沖突對社會的維持與整合等所具有的積極功能。作為社會沖突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高頻率的失信行為無論是對醫院的正常診療秩序、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還是衛生事業的發展都會產生不良影響[5]。如何保障醫護人員安全、緩和醫患矛盾、構建安全和諧的診療秩序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對我國媒體公開報道的嚴重危害正常醫療秩序的失信行為事件進行檢索,并對經歷失信行為事件的人員進行研究。
通過百度新聞搜索在我國發生的典型失信行為案例,通過網易新聞、新浪新聞、微博等媒體平臺進行補充搜索,盡量將每個典型案例的信息補充完整。檢索時間限定為2000年1月1日-2018年3月30日,共檢索典型案例310例。將每個典型案例的整個發生過程分別按照事件發生的地點、事件所涉及的相關人員、事件的誘發原因、事件發生過程中患方的訴諸方式以及事件產生的后果5個要素進行拆分,并對每個要素的具體內容進行編碼。納入標準:①媒體公開報道的事件;②事件過程清晰;③符合嚴重危害正常醫療秩序失信行為規定的情形。排除標準:媒體未報道或報道內容簡單,過程不清以及不符合嚴重危害正常醫療秩序失信行為規定情形的事件。
利用Execl 2016對整理后的案例數據進行錄入,運用SPSS24.0進行數據處理,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醫院的等級越高,規模越大,報道發生嚴重危害正常醫療秩序的失信行為事件就越多。三級醫院事件數為203例,占總數的65.5%;二級醫院事件數為96例,占31.0% ;一級醫院僅11例,占3.5%。
住院部是最高發的地點,共報道145例,占46.8%;其次是門診和急診科,分別占24.8%、22.3%,行政科室和其他地點的發生率則較低,共占6.1%。
大部分事件是由于患者死亡或對診療效果不滿意、對醫護人員態度不滿意造成的,分別占總事件數的30.3%、22.9%、12.6%。其次是認為醫院延誤病情和不滿意醫務人員安排或勸阻,分別為21例和27例,共占15.5%(表1)。

表1 發生失信行為的誘因
絕大部分失信行為人都采用肢體捶打或踢打的方式傷害醫務人員,或是采取嚴重暴力行為對醫務人員進行攻擊,分別占案例總數的50.3%和28.7%。就嚴重危害正常醫療秩序失信行為造成的結果來看,對醫務人員造成輕重傷害的案例最多,占全部案例的70.7%。造成醫務人員死亡的有30例,占9.7%。雙方沖突過程中造成患方人員傷亡的有24例,占7.7%(表2)。

表2 失信行為方式及其行為后果
失信行為的主要實施者為患者和患者家屬,二者分別占總案例數的31.0%和66.5%;有12.6%的事件有職業醫鬧參與,參與度較高。只有10.6%的事件有警察及時介入(表3)。

表3 嚴重危害正常醫療秩序的失信行為涉及的人員
注:其他人員為醫護人員家屬、其他患者以及第三方調解人員。
典型失信行為案例分析結果顯示,二、三級醫院失信行為發生次數相較于一級醫院發生次數多。與一級醫院相比,到二級和三級醫院就醫的患者更多[6],使得二、三級醫院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相比于一級醫院醫護人員更大,醫療糾紛發生的可能性更高,導致二、三級醫院發生失信行為的可能性更高。研究結果還顯示,失信行為發生地點住院部最多。失信行為激發點為患者搶救無效死亡的占30.31%、對診療效果不滿意的占22.9%、對醫護人員態度不滿意的占12.60%。住院部患者一般病情較重,治愈周期較長,患者家屬陪護在身邊。當治療效果達不到預期甚至出現患者死亡的情況時,大多數患者家屬一時難以接受現實,情緒不易控制,易與醫護人員發生沖突[7]。門診、急診科患者流量大,醫護人員工作量大,患者平均就診時間短,醫護人員需要盡快完成診治,導致醫患之間溝通時間較短[8]。同時,急診科患者多數病情危急,醫護人員有時應接不暇,而忽視與患者或患者家屬之間的交流,顯得態度冷漠[9]。在此情況下患者或患者家屬更易沖動,從而與醫護人員發生沖突。研究結果也表明,對醫護人員的態度不滿是患方人員更易采取不理智行為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社會沖突理論中,科賽認為如果敵對情緒能夠通過適當的途徑發泄出來,就不會導致沖突。在嚴重危害正常醫療秩序失信行為發生之初,患方人員的敵對情緒沒有合理的發泄途徑,從而發生擾亂醫療秩序的行為[10]。本次調查發現,大多數失信行為人是因為情緒無處發泄而使用肢體捶打或踢打的方式來傷害醫務人員。絕大部分的失信行為是患方人員一時沖動所導致,并非有預謀、有計劃。這種行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與醫務人員遭受傷害的程度也存在著關聯性,肢體暴力并不像使用管制刀具這一類的嚴重暴力行為所造成的后果那么嚴重,通常只會對醫務人員造成輕重傷害,一般不會直接導致醫務人員死亡。調查結果顯示,使用管制刀具等嚴重暴力行為傷害醫務人員的在失信行為人所采取的行為方式中所占比例也比較大,所以造成的后果比較嚴重。在所調查的30例醫護人員死亡的案例中,26例都是由于失信行為人的預謀所導致的。
科賽將沖突分為現實性沖突與非現實性沖突[11]。純粹以經濟為目的而采取違法手段擾亂正常的診療秩序、逼迫醫院妥協的行為就是典型的現實性沖突。不以經濟為目的、單純追求情緒上的發泄而毆打、殺害醫務人員的是典型的非現實性沖突。本次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媒體報道的失信行為事件屬于非現實性沖突。這提示醫院管理者應結合社會沖突理論制定相應的對策,盡量減少非現實性沖突的出現。
在所搜集的事件中,絕大部分的失信行為責任人是患者或患者家屬。當醫務人員態度欠佳、醫患之間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時[12],本就忍受著病痛折磨的患者情緒更易沖動,從而做出非理性行為。患者家屬是患者的陪同者,當診療過程中出現差錯時,傳統的親情和血緣關系使許多患者家屬對患者有很強的保護欲望,患者家屬就會為保護患者的“權益”而向醫院表達不滿情緒,施行失信行為[13]。醫生與護士作為處于一線的工作人員,與患者和患者家屬的直接接觸時間最長,接觸到情緒暴躁不易控制的患者或患者家屬的概率相比其他類型醫務人員大。另一方面,醫生與護士日常工作壓力較大,身心勞累,可能對患方人員的態度顯得冷漠生硬[14],更易招致患者或患者家屬的不滿,成為失信行為的受害者。科賽認為沖突有利于群際關系的整合[15]。當失信行為發生之后,管理者應積極引導醫患雙方逐漸由對抗轉為對話,整合群際關系從而達成協議,合理解決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