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麗 陳娟 邵建華 潘敏俠 姜聲揚
江蘇省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南通,226010
核心能力又稱關鍵能力,是指人們在生活工作中除了崗位專業知識技能外獲得職業生涯成功必備的基本能力[1],包括與人交流和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數字應用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外語應用能力[2-4]。核心能力培養已成為職業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核心能力對高職藥學專業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通過對南通市某高職院校藥學畢業生進行調查,了解社會對畢業生核心能力的要求以及畢業生的核心能力現狀,為高職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策略的調整提供參考。
通過畢業生就業管理數據系統,方便抽取南通市某高職院校2014-2018年藥學專業畢業生146人進行自編問卷調查。納入標準:畢業后就職于醫院、社會藥房、連鎖藥店、醫藥公司、制藥企業等單位,知情同意且自愿參加。共發放問卷146份,回收有效問卷132份,有效回收率90.41%。
在參考相關資料的基礎上[2],自編《高職藥學畢業生核心能力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一般情況、對核心能力的認知、自身核心能力測評以及核心能力培養策略等。對藥劑科主任、醫藥公司銷售經理、連鎖藥店店長、制藥企業部門經理等進行深度訪談,了解最看重的核心能力、不同崗位對核心能力的要求、學生離職等情況。
采用 SPSS23.0軟件進行均數、構成比、百分比等描述性分析。對專家訪談結果進行文字資料歸納總結,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調查132人,平均年齡(23.26±1.40)歲,就職于醫院12人(三級醫院2人,二級醫院4人,基層醫院6人)。醫藥公司5人(其中上市公司36人),藥店42人(連鎖藥店19人,私營藥店5人)、藥企(國企2人,合資企業21人,外企12人,私企7人),3人在中高職院校任教。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工作單位、工作年限、部門、月收入等分布見表1。
調查對象中,15.68%的首次聽說“核心能力”,50.23%了解不多,34.09%對核心能力有一定了解。90.15%的畢業生認為核心能力在工作中很重要。對單位最看重的能力進行排序,依次為交流表達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人合作能力和和創新能力。75.61%的畢業生認為具備自我學習能力。感到最不足的是外語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數字運用能力(表2)。

表1 高職藥學畢業生一般情況(n=132)

表2 用人單位的能力要求、學校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和學生的自我評價
調查對象對核心能力評價依次為:與人合作能力(3.09±0.73)、交流表達能力(2.82±0.92)、解決問題能力(2.75±0.92)和自我學習能力(2.47±0.88),創新能力(2.09±1.12)、信息處理能力(1.98±1.06)和數字運用能力(2.09±0.98)較為薄弱,最不足的是外語能力(1.78±0.95)。不同就職年限和收入層次的學生對核心能力認知度存在差異,隨著工作年限的延長,核心能力提升,尤以工作4-5年的畢業生最明顯(P<0.01)。與低收入(<3000元/月)水平相比,除了創新能力和外語運用能力外(P>0.05),其他核心能力隨著收入增加而提升(P<0.05),見表3和表4。
48.78%的畢業生認為學校重視對核心能力的培養,但培養方式單調、脫離實踐。認為應該將核心能力的培養融入到基礎素質類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中。課程教學應采用情境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和QPL行動學習法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62.58%的畢業生認為應做好職業規劃,明確自己核心能力的優劣勢,78.32%認為應有針對性的訓練計劃,86.56%認為應積極參與單位開展的各項活動,73.89%認為單位應成立專門機構對核心能力進行系統培訓和測評。
專家認為,員工入職后公司(企業)應組織員工定期培訓,學習公司文化、業務技巧等,尤其是重視專業知識以外的核心能力,如解決問題能力、交流表達能力、與人合作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此外扎實的專業基礎、熟練地專業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自我時間管理也非常重要。
專家認為,不同工作崗位對核心能力的要求不同。如藥學服務人員應注重溝通交流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與患者溝通中還應重視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應用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藥品營銷人員解決問題能力、交流表達能力、與人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非常重要。醫藥物流人員則對數字運用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要求較高。但不管何種崗位,創新能力和外語應用能力都比較薄弱。
不同單位、部門畢業生離職狀況不同,醫院學校等離職較少,醫藥公司、藥廠、藥企相關崗位離職的較多。主要是因為銷售部門工作壓力大,業務指標高。社會藥店和醫藥公司工作缺乏挑戰,工作待遇較低。醫藥物流和藥企車間工作強度大、身體吃不消。


工作年限(年)交流表達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人合作能力創新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自我學習能力數字運用能力外語運用能力<11.94± 0.761.81± 0.742.81±0.741.84±0.951.72±0.852.00±0.761.75±0.761.44±0.881-32.84±0.692.70± 0.672.91±0.681.84±1.071.79±1.082.23±0.751.84±1.071.63±1.024-53.33±0.783.35± 0.683.35±0.682.44±1.182.28±1.112.93±0.822.50±0.892.09±0.85總均分2.82±0.922.75±0.923.09±0.732.09±1.121.98±1.062.47±0.882.09±0.981.78±0.95F值35.38149.9767.825 4.837 3.931 16.866 9.109 5.931P值0.0000.0000.001 0.009 0.022 0.000 0.000 0.003


收入(元)交流表達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人合作能力創新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自我學習能力數字運用能力外語運用能力<30002.12±0.771.85±0.782.81±0.692.00±1.101.54±0.952.00±0.751.69±0.791.73±0.9230002.42±0.812.45±0.772.81±0.651.94±1.031.58±1.062.03±0.751.81±0.981.77±0.8450003.13±0.793.12±0.763.25±0.712.19±1.212.21±1.042.67±0.792.38±1.051.77±1.08≥80003.55±0.693.45±0.513.45±0.692.20±1.112.55±0.893.20±0.772.30±0.731.85±0.88總均分2.82±0.922.75±0.923.09±0.732.09±1.121.98±1.062.47±0.882.09±0.981.78±0.95F值18.66425.2175.9340.4546.40013.8584.5090.059P值0.0000.0000.0010.7150.0000.0000.0050.981
藥學人員的核心能力是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打造健康中國提供高質量藥學服務的重要保障[5]。調查結果顯示,近幾年南通市高職藥學畢業生部分流向醫藥企業和社會藥店,從事藥品生產、檢驗、銷售、用藥指導等工作。部分就職于縣 (區) 級醫院,從事醫院藥房、藥物調配、靜配中心、用藥咨詢等工作。本研究發現,南通地區高職藥學畢業生解決問題能力、與人合作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得分較高,與某些對高職院校重點培養的學生能力與用人單位的期待調查結果一致[1]。也符合專家訪談中認為用人單位最看重的能力要求基本一致。創新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數字運用能力處于中等水平,基本適應崗位任務需要。外語能力相對薄弱,應引起學校的重視,加強培養,提高職業核心競爭力。
調查結果顯示,工作年限是影響學生核心能力認知的重要因素。藥學與護理、醫學等專業一樣,學生不僅要掌握多門學科知識,還要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才能積累經驗。核心能力在長期的實踐工作中逐漸培養和提升[6]。隨著工作年限的延長、經驗的累積,溝通交流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得到提升。互聯網大數據環境下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模式對畢業生數字運用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創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隨著工作年限的延長,對藥企、醫藥公司、醫院藥房的各種應用軟件和信息系統的操作能力、數字應用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也不斷增強,以創新性工作思維和工作模式不斷提高工作效率。
收入水平也是影響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并與畢業生所在單位、部門、崗位、工作年限有關聯。調查結果顯示,收入較高者大多在藥企和醫藥公司,從事藥品營銷和藥學服務等崗位,工作挑戰大、機遇多、發展前景前較好、能力提升較快。醫藥物流、藥品包裝、藥品檢驗等崗位的畢業生薪資待遇較低,因工作強度大、時間長、發展前景有限等因素,學生離職率較高。收入水平與畢業生的溝通交流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自我學習能力、數字運用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不斷提升有關聯(P<0.01),但創新能力和外語應用能力提升不明顯(P>0.05)。專家訪談也顯示,畢業生的創新能力、數字應用能力和外語運用能力有待提高,這些能力常涉及藥企研發、藥房(店)外賓接待、涉外業務洽談等,目前高職藥學畢業生在這些部門就職人員很少。
3.3.1 改革課程體系。職業成長是一個從“完成簡單工作任務到復雜工作任務”的能力發展過程。高職藥學專業課程設置應變學科體系為工作過程體系,以藥學崗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為主線,構建“公共課程+專業平臺課程+職業方向課程”課程體系,突出職業特色,培養學生核心能力,尤其要加強創新能力、外語應用能力和數字運用能力的培養。
3.3.2 改變教學模式。 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影響。教師應積極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如采用情境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QPL行動學習法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核心能力培養融入到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專業見習或實習中,提高學生的核心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3.3.3 改變學生的認識。學生認識的轉變是核心能力提升的關鍵。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各類活動,如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技能大賽、明風采大賽、創新創業大賽以及第二課堂和學生社團活動,努力提高自身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英語應用能力、數字應用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獲得更為長久的職業發展。
3.3.4 加強校院(企)合作。高職院校可采取訂單式培養、頂崗實習、跟崗實習、現代學徒制等方式,發揮校企深度合作的聯合培養模式的優勢性[7],通過情景模擬,以學校培養人才和企業發展人力資源儲備為切合點,形成校院(企)的良性互動,加強校院(企)合作,以企業或醫院的崗位要求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
具備良好的核心能力,可更好的適應崗位任務的需要、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以適應各種復雜的職業環境,更容易實現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