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玉
贛南醫學院心理學系,贛南醫學院農村醫學教育研究中心,贛州, 341000
有研究表明,自殺是我國15-34歲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1]。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自殺人數也在上升,大學生自殺現象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之一。自殺意念是指個體出現了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是預測自殺行為的重要因素[2]。已有研究發現,就業壓力、經濟壓力、學業壓力等是自殺意念的危險因素,心理壓力越大,出現自殺意念的概率越大[3]。積極心理資本概念由Luthans等提出,即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4]。現有研究表明在面對較大的生活、學業等壓力時,積極心理資本水平較高的大學生更能保持樂觀的狀態[5]。但目前缺乏分析心理壓力、積極心理資本與自殺意念三者關系的內在機制的研究。本研究通過對贛州市大學生自殺意念現狀進行調查,探討心理壓力、積極心理資本對自殺意念的影響,從而為高校大學生自殺干預提供參考。
2018年3-6月,以方便抽樣的方式在贛州市兩所大學進行調查。以班級為單位,采用無記名方式,被調查者按要求答卷,調查員當場收回答卷并對收回的全部答卷進行審查,剔除不合格的答卷。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28份,有效回收率為92.8%。其中,醫學類本科生362名,理工類本科生233名,人文社科類本科生333名;男生460名,女生468名;城市學生392名,農村學生536名。獨生子女220名,非獨生子女708名。大一401人,大二335人,大三132人,平均年齡(20.34±0.81)歲。
1.2.1 學生一般情況調查。包括性別、年齡、年級、專業類型、生源地、家庭經濟狀況、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單親及人際關系狀態。
1.2.2 Beck自殺意念量表(BSSI)[6]。包括19個自評條目,評估其自殺態度、自殺行為及自殺計劃。本研究中被試在第4項或第5項選擇“弱”或“中等到強烈”,則定義為有自殺意念,都選擇“沒有”則定義為無自殺意念。
1.2.3 心理壓力問卷。參考相關研究自行設計[7-8],共26個項目,對可能影響大學生自殺意念產生的因素進行調查。涉及就業、學業、人際、經濟、健康擔憂和個人發展6個方面的壓力。所有的項目按照其感受的符合的程度由弱到強1-5級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其相對應的心理壓力越高。總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4,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所編制各項目的因子負荷均在0.5以上(平均0.61)。
1.2.4 積極心理資本問卷。該問卷由張闊編制,共26個題目,包含樂觀、韌性、自我效能感、希望4個維度,采用7級評分,總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0[9]。
應用SPSS20.0對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及卡方檢驗等,并應用R語言glm函數對數據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
928名調查者中,在最消沉或最憂郁的時候考慮過自殺的為60人,自殺意念發生率為6.47%。其中女生(9.4%)高于男生(3.5%),家庭貧困生(9.7%)高于家庭經濟一般的學生(5.4%),獨生子女(10.9%)高于非獨生子女(5.1%),單親家庭學生(14.3%)高于非單親家庭學生(5.7%),人際關系較差的學生(20.0%)高于其他學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不同年級、專業類型、生源地大學生的自殺意念發生率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各特征變量自殺意念發生率比較(n=928)
以是否出現自殺意念為因變量(無=0,有=1),對個體特征變量及心理壓力各因子為自變量做多元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其中來自學業、人際、就業、經濟和個人發展這5個方面的心理壓力為自殺意念的危險因素。
心理壓力總分與自殺意念呈顯著正相關(r=0.334,P<0.001),說明壓力越大,自殺意念發生率越高。積極心理資本總分與自殺意念呈顯著負相關(r=0.243,P<0.001),說明積極心理資本越高,自殺意念發生率越低。見表3。

表2 大學生自殺意念對壓力各因子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n=928)
心理壓力與自殺意念顯著正相關,但心理壓力大的學生中是否出現自殺意念可能受到其積極心理資本水平的影響。為檢驗這一假設,本研究通過R語言中的glm函數以自殺意念為因變量建立了3個Logistic回歸模型,來檢驗積極心理資本在心理壓力與自殺意念之間的調節效應。第一步將性別、家庭經濟狀況、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單親及人際關系狀態這些個人特征變量作為自變量,得到模型1;第二步除個人特征變量外,心理壓力和積極心理資本兩變量標準化后進入Logistic回歸方程,得到模型2;第三步在模型2的基礎上再納入心理壓力和積極心理資本的交互項,得到模型3。

表3 積極心理資本的調節效應檢驗(n=928)
表3呈現了3個模型的主要結果。其中,模型1偏差為409.36,模型2的偏差為302.91,差值為106.45,服從自由度為2的卡方分布,似然比檢驗顯著(P<0.001),顯示模型2優于模型1,加入心理壓力自變量可以提高對自殺意念的預測力。模型3的偏差為295.47,模型3與模型2的偏差差值為7.44,服從自由度為1的卡方分布,似然比檢驗顯著(P=0.006),顯示模型3優于模型2。同時,心理壓力和積極心理資本的交互項達到顯著水平,即心理壓力對自殺意念的預測作用受積極心理資本的影響。
為了進一步探討調節作用的本質,進行了簡單斜率分析。將積極心理資本低于均值一個標準差的被試定義為低積極心理資本組,積極心理資本高于均值一個標準差的被試定義為高積極心理資本組,再分組以心理壓力為自變量、自殺意念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當積極心理資本較低時,心理壓力對自殺意念的回歸系數為1.623(t=6.835,P<0.001);當積極心理資本較高時,心理壓力對自殺意念的回歸系數為0.739(t=2.735,P=0.006),與積極心理資本較低時相比回歸系數減小,表明心理壓力對自殺意念的預測力降低。由圖1可更直觀地看出,對于壓力較大的學生,積極心理資本水平較高者與較低者相比自殺意念發生率更低。表明積極心理資本在心理壓力與自殺意念的關系中起著調節作用。

圖1 心理壓力對自殺意念的預測效應:積極心理資本的調節作用
本次調查發現,大學生自殺意念發生率為6.47%,低于郭樂倩(29.5%)、王靈靈(13.04%)的調查結果[10-11],與唐芳(7.27%)、楊傳維(8.0%)調查結果更接近[12-13]。大學生自殺意念檢出率的差異可能與不同研究中的調查對象、自殺意念的檢測工具、調查地區等因素有關。在以上調查中,郭樂倩使用的是Osman自殺行為問卷修訂版(SBQ-R)成人版[10],王靈靈使用的是自殺意念自評量表(SIOSS)[11]。本文對調查對象個體特征變量的分析顯示,女生自殺意念發生率顯著高于男生,與郭樂倩等調查結果不一致[10],與唐芳調查結果一致[12]。目前,多數研究的結論是女生的自殺危險性比男生更高[14-16]。可能由于女生更多愁善感,遇到負性事件時有更大的情緒波動,更容易產生極端的想法。此外,家庭貧困生的自殺意念顯著高于其他經濟狀況的學生,與楊艷的研究一致[17]。獨生子女自殺意念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這與楊傳維等的研究結果一致[13]。可能是由于獨生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家庭過度保護,挫折承受能力弱,因而容易產生自殺意念。單親家庭的學生可能由于家庭結構殘缺或家庭功能障礙因而出現更多心理問題[18],這也與Song等研究結果一致[19]。
自殺意念對心理壓力各因子的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來自學業、人際、就業、經濟和個人發展的心理壓力為自殺意念的危險因素。心理壓力越大,自殺意念發生率越高。大學生心理壓力越大,越容易產生消極的想法[20]。和紅等的研究指出,人際關系緊張、孤獨、學業壓力等因素均可能導致抑郁情緒[21],而抑郁是大學生自殺的主要影響因素。本研究進一步發現,經濟壓力和學業壓力是影響自殺意念的心理壓力的重要部分。
研究發現,在控制了大學生的性別、家庭經濟狀況、是否獨生子女變量之后,積極心理資本在心理壓力與自殺意念關系中起顯著的調節作用。對于心理壓力得分低的個體,積極心理資本高者與低者在自殺意念上無顯著差異。這可能是由于壓力低,自殺意念也低,體現不出積極心理資本對自殺意念的保護作用。而對于心理壓力得分高的個體,積極心理資本水平較高者與較低者相比,自殺意念得分更低。原因可能在于積極心理資本使個體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狀態是個體面對心理壓力的保護因素。積極心理資本較高者有良好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能促使個體有效地應對壓力性事件,從而降低壓力性事件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從而降低自殺意念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