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芳 郝模 李程躍 鄭文貴 陳菲 張政 賈海藝林振平 李伯陽 沈群紅 郝超 陳政 張建華
1 濰坊醫學院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濰坊,261053;2 健康相關重大社會風險預警協同創新中心,上海,200032;3 “健康山東”重大社會風險預測與治理協調創新中心,濰坊,261053;4 復旦大學衛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上海,200032;5 重慶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重慶,400016;6 南京醫科大學醫政學院,南京,211166;7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武漢,430030;8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100084;9 常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常州,213003;10 中華預防醫學會公共衛生管理分會基層公共衛生管理學組,上海,201800
婦女保健信息利用主要指利用婦女保健信息系統識別影響婦女健康的問題或風險,在此基礎上展開預測預警,針對婦女健康問題或風險提出干預措施,對干預措施和效果進行評估。有效利用婦女保健信息,即能實時分析利用各類信息,及時準確把握公眾的健康需要與變化,提供預測與預警,支撐快速反應和科學決策[1],是建設婦女保健信息系統的重要目的[2-3]。北京、上海信息化建設水平一直處于全國前列[4],其婦女保健信息系統的建設和利用情況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北京、上海于2004年開始建立基于個案管理的婦幼保健信息系統,在多年運行過程中收集了海量數據信息,但信息利用效果如何,是否起到了支撐決策、促進婦女健康保健的作用,還缺乏科學評估和量化研究。本研究通過分析京滬兩地婦女保健信息有效利用的現狀與差異,探索信息有效利用對促進婦女健康的作用,揭示婦女保健信息有效利用的量化表達和實現路徑。
本研究對京滬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分析主要是通過分析京滬利用婦女保健信息系統對已經展開監測的具體婦女健康問題識別、預警、提出干預措施、開展干預措施的效果評估等4方面的程度來綜合衡量。而判斷京滬信息有效利用程度,主要是分析利用信息系統公開發布的識別、預警、提出干預措施、干預措施效果評估的信息資料和文獻數量。信息資料主要來源于京滬兩地婦女保健信息系統的相關數據、政府公開發布的與婦女保健相關的政策文本、衛生年鑒資料和相關統計公報、涉及京滬兩地婦女保健的相關學術文獻等。數據收集和摘錄均采用重測信度法檢驗,組內相關系數ICC=0.963,收集的資料可信度較高。
信息有效利用的量化計算,主要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①針對每一個具體的婦女保健問題或風險,系統收集政策文本和相關文獻,分析識別信息、預警信息、干預信息、評估信息的數量、頻次和覆蓋面,計算判斷每一個具體婦女保健問題相關信息的利用程度;②對某一類問題的信息有效利用程度進行加權計算,判斷該類問題相關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依次得出3類問題的信息有效利用程度;③對各類問題的信息利用程度進行加權計算,得出整個婦女保健領域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
根據衛生系統宏觀模型指導本研究的理論分析與討論[5],確定問題或風險-婦女保健信息反饋-信息的利用和表達-婦女健康結果之間的邏輯框架和因果關系。
使用EXCEL2016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22.0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縱向、橫向比較京滬信息有效利用程度。對京滬信息有效利用程度與孕產婦死亡率變化趨勢進行Spearman相關分析。
由表1相關信息利用程度的變化結合圖1可見,自2004年以來京滬兩地婦女保健信息的利用程度呈上升趨勢,但總體水平不高,2017年僅為7.46%和3.93%。北京的婦女保健信息利用程度先經過2005年的短暫下降,再由2005年的3.55%逐漸提升到2017年的7.46%;而上海則由2004年的0.00%持續提升到2017年的3.93%。說明京滬兩地婦女保健信息利用均不充分,從京滬兩地識別、預警、干預、評估信息利用程度和綜合利用程度的對比來看,北京婦女保健信息利用水平明顯高于上海。經Mann-Whitney U檢驗,Mann-Whitney U=11.000,P=0.000,兩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近年來隨著京滬兩地政府不斷重視婦女保健信息系統的建設,婦女保健信息系統已對大部分婦女問題展開監測,系統收集監測信息[6-8],對收集上來的信息展開了風險識別、預警、干預、干預措施評估,其綜合利用程度也不斷提升,但提升速度相對緩慢。

表1 2004-2017年京滬婦女保健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分析(%)

圖1 京滬婦女保健信息有效利用程度與孕產婦死亡率趨勢
由表2可見,兩地婦女保健信息的綜合利用程度與孕產婦死亡率均沒有相關性,但上海識別信息的利用程度、北京預警信息的利用程度均與孕產婦死亡率呈現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565和-0.669,P<0.05),說明上海婦女保健識別信息的利用程度越高孕產婦死亡率越低、北京預警信息的利用程度越高孕產婦死亡率越低。其他信息的利用程度與孕產婦死亡率沒有相關性。

表2 京滬婦女保健信息有效利用程度與孕產婦死亡率的相關分析
信息資源管理最終的目的是實現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強化婦女保健與健康服務決策[9],有效支持并改進衛生服務與服務管理[10-11]。若能利用信息資源及時進行風險識別、預警、提出干預措施、評估干預效果,能為管理運行機制、組織體系建設提供有力支持,優化服務過程,促進婦女保健工作效果的優化[11-12]。而2004年以來,京滬婦女保健領域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逐年緩慢波動增長且水平較低,且與孕產婦死亡率也未呈現相關性。提示京滬婦女保健信息系統對信息未能有效利用,影響了婦女保健服務過程的優化,因此最終未能體現出其對婦女保健工作效果的支撐作用[11]。并行研究中,上海管理監控機制的可行程度由2004年的13.22%僅提升至2017年的19.67%,組織體系中各部門職責可考核程度僅由12.5%提升至17.9%,服務功能的健全程度由73.1%下降至2006年的70.0%,又緩慢上升至2016年的78.4%,2017年降至76.6%[13],也佐證了上述結果的可信性。盡管如此,不斷完善兩地婦女保健信息系統,加強對信息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至關重要。適宜的婦女保健體系應能實時分析利用各類信息,及時準確把握公眾的健康需要與變化,提供預測與預警,支撐快速反應和科學決策。
北京信息有效利用程度高于上海,但孕產婦死亡率卻也高于上海,提示了北京未能把信息有效利用的領先轉化為健康結果上的優勢。并行研究可見,2017年京、滬組織體系的健全程度分別為50.6%、64.6%,管理與監控機制完善程度分別為46.1%、57.9%,功能服務的健全程度分別為71.6%、76.6%[14],以上因素北京均低于上海,婦女健康結果的優化受組織、管理、服務提供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更大。
文獻研究發現,北京市婦女保健信息系統由于某些遠郊區網絡條件不理想、醫院信息系統支撐不夠等客觀原因[15],加之有些醫療機構依然實行條塊分割式的管理模式[16],造成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數據研究與業務預測等功能發揮不足,信息資源利用程度比較低,決策者無法及時掌控各種準確有效的信息,無法為改進婦女保健工作服務。因而兩地政府、主管部門及服務機構應大力整合信息資源,提高各種信息資源的利用程度,用于發揮婦女保健信息系統識別風險、預測預警,提出干預措施及干預效果評估的功能,促進四者形成聯動效應,為改進婦保管理與服務質量、推動婦女保健信息系統的建設、提升婦女健康效果提供資源保障[17]。
本研究通過對婦女保健信息系統識別、預警、干預和干預效果評估程度4方面綜合量化探索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結果表明該方法可以科學地反映信息有效利用的科學內涵;且數據來源于京滬公開發布的歷年政府信息和文獻資料,具有較好的可比性,操作性強,客觀公正。因此,該綜合量化方法能客觀比較不同地區婦女保健信息有效利用的水平和差異,建議推廣應用于公共衛生體系其他領域,如傳染病防制和突發應急等領域,驗證其科學性。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后續研究中,尚需繼續探索利用如多因素回歸等方法來明確信息有效利用程度對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的具體貢獻程度,尚需尋找可衡量婦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的指標反映婦女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