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勍 趙大仁 周明華 譚君梅 杜鑫 徐澤俊 張翻蓉 王剛
1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成都,610072;2四川省骨科醫院,成都,610041;3瀘州市人民醫院,瀘州,646000;4四川護理職業學院,成都,610199;5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成都,610000;6四川省衛生健康委,成都,610000
護理工作是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科學合理的護理人力資源配置是保證護理工作安全、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進一步深化優質護理服務的基礎[1-2]。原四川省衛生計生委于2016年印發了《四川省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為全面了解《方案》實施以來護理人力資源發展現狀,本研究通過收集護理人力資源配置數據,對護理人力資源公平性進行評價分析,為優化四川省護理人力資源配置提供參考依據。
數據來源于2015-2016年四川省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及2017年四川省衛生健康統計年報,部分數據來源于2015-2017年四川統計年鑒。
采用基尼系數與泰爾指數對四川省護理人力資源公平性進行分析。基尼系數介于0-1之間,越接近0表示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越好。各地衛生資源占全省衛生資源擁有量的比重值越小,說明其公平性越好[3-4]。
采用EXCEL 2007建立數據庫,對四川省護理人力資源配置現狀一般資料采用統計學描述。
2.1.1護理人力資源總量。截至2017年底,四川省注冊護士20.77萬人,較2015年增長23.09%。全省醫療機構醫護比為1∶1.17,較2015年增長11.43%。其中三級綜合醫院1∶1.61,二級綜合醫院1∶1.61。全省醫療機構床護比為1∶0.40,其中三級綜合醫院1∶0.52,二級綜合醫院1∶0.42。在基層醫療機構從事護理工作的共49017人,占全省注冊護士總量的20.89%,較2015年增長26.01%。見表1。
2.1.2 護理人力資源結構。四川省注冊護士中男性占2.13%,較2015年增長0.55%;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者64.83%,較2015年增長4.05%,博士學位6人,占0.05%;副高及以上職稱共5098人,占2.23%,較2015年增長0.35%。見表2。

表2 2017年四川省護理人力資源結構情況
2.1.3 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情況。四川省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2.87人。成都市每千人口護士數配置水平最高,達4.71人;而甘孜州每千人口護士數配置水平最低,為1.65人。每千人口護士數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的有成都、自貢、攀枝花、瀘州、雅安5個市州。見表3。

表1 2015-2017年四川省護理人力資源配置現狀

表3 2017年四川省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情況
2.2.1 基于基尼系數的護理人力資源公平性評價。四川省2015-2017年護理人力資源配置按地理分布的基尼系數均在0.7以上,其中2015年與2017年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數均小于0.3,而2016年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數略高于0.3。按照衛生經濟學中基尼系數公平性的標準,四川省護理人力資源配置在人口分布上處于相對公平狀態,但按地理分布則處于不公平狀態,且按人口分布與按地理分布的差距較大,呈現出地理分布的基尼系數明顯高于人口分布的特點。
2.2.2 基于泰爾指數的護理人力資源公平性評價。四川省2015-2017年護理人力資源配置按地理分布的泰爾指數在0.2541-0.2743之間,改善幅度不明顯。但按人口分布的泰爾指數呈逐年下降趨勢,其中2017年較2015年下降幅度明顯(56.10%),說明護理人力資源配置按人口分布的公平性得到了較顯著改善,這與基于基尼系數得到的結果一致。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方案》實施以來泰爾指數最低的年份為2017年(0.0234),數值低于0.1,說明該年度四川省護理人力資源配置均衡性最好。見表4。
四川省護士人力資源總數不斷增長,增幅達23.09%,說明護理人力資源總量得到改善。這可能與四川省高度重視護理隊伍的建設、發展密切相關。一方面,原四川省衛生計生委印發《四川省貫徹落實<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實施方案》,從政策層面給護理人力資源發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四川省將護理人力資源配置情況納入醫院等級評審及質量評價體系中,且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均按照相關規定為護士繳納了社會保險,基本實現了編制內、外護士同工同酬,調高從事高風險工作崗位護士的績效系數,以促進護士隊伍的不斷壯大。雖然四川省護理人力資源總體建設情況得到一定改善,但醫護比距原衛生部《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中1∶2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5],故護理人力資源配置總量還需進一步加強。

表4 四川省2015-2017年護理人力資源配置公平性評價結果
四川省護理人力資源結構還需優化,具體表現在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仍不合理。性別結構表現為女性居多,占比達97.87%,而男性護士比例較低,原因是男性對護理職業的認同度不高、薪酬及社會地位不高等因素,使男性選擇護士職業的人數較少[6]。年齡結構主要表現為四川省護士隊伍整體趨向年輕化,其中小于35歲的注冊護士人數占71.83%,這與全國護理隊伍年輕化發展趨勢一致,但可能會帶來護理質量與安全風險等問題[7]。職稱結構方面,初級職稱仍占比高達近九成(88.05%),高級職稱占比(2.23%)仍然較少。建議衛生健康部門適當予以政策傾斜,一方面,進一步加大男護士的配置力度,聚焦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凡培訓合格者均頒發統一證書,且在全省范圍內享有就職優先權,切實保障護理質量和安全;另一方面,與教育部門協同推進護理在職學歷教育[8],優化四川省護理隊伍職稱結構。
四川省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2.87人)高于全國(2.74人),但仍然低于上海(5.47人)、北京(4.77人)、浙江(3.32人)等省市。各市(州)地區間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仍存在較大差異,特別是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集中分布在成都、攀枝花等經濟發達的優質醫療資源高聚集區,而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簡稱“三州”)因受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等現實因素的制約,導致衛生資源的配置難度加大,也導致護理服務的可及性較差,這與張瑞華等的研究結果一致[9]。建議參考廣東護士多點執業試點經驗,探索制定符合四川省實際情況的護士多點執業政策,鼓勵在保證醫療質量、患者安全以及護理工作的前提下,實施護士跨區域備案執業[10],同時完善幫扶機制,通過醫聯體專家下沉、結對幫扶、對口支援、遠程培訓、在崗培訓等多種形式拓展幫扶渠道,推動優質護理資源下沉。
無論基于基尼系數還是泰爾指數,四川省護理人力資源按人口配置的公平性均優于按地理配置公平性,與浙江省、陜西省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護理人力資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結果一致[11-13]。這可能與三州地區地廣人稀、經濟發展水平等現實因素制約密不可分。泰爾指數研究結果提示,四川省注冊護士按地理配置區域內差異對泰爾指數的貢獻度較高,而按人口配置則是區域間差異對泰爾指數的貢獻度較高,又與浙江省、陜西省略有不同[11-12]。究其原因,按地理配置區域內差異有可能是三州地區地理環境所致,而按人口配置區域間差異則有可能是各市(州)經濟發展的差異所致。建議進一步改善三州地區經濟、交通、衛生條件,提高護理服務的可及性、公平性。深入開展“四川省衛生發展十年民族行動計劃”,加強三州地區本土護士的培養,充實三州地區護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