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智 李艷莉
【摘 要】農村社區教育是社會治理全面實施的有效載體,也是助推社會治理深入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轉型、增強基層社會發展活力和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等方面意義重大。在社會治理視域下,農村社區教育的理念日趨科學化、主體日趨多元化、方式日趨多樣化。為推進農村社區教育發展,需要更新農村社區教育模式,構建農村社區多元主體協同關系,發揮農村社區文化功能。
【關鍵詞】社會治理;農村;社區教育
【中圖分類號】G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9)06-0038-04
社會治理作為強調以人為本和多元合作的治理方式,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首次被提出:“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創新社會治理,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1]農村社區教育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有力支撐,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轉型、增強基層社會發展活力和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等方面意義重大。《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提出:“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推動社會治理創新。”[2]《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后稱意見)也指出:“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科學文明生活消費方式、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的作用。”[3]因此,在當前的國家戰略與歷史機遇背景下,農村社區教育如何發展和怎樣發展成為亟須解答的問題。
一、社會治理視域下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理論意義
社會治理的核心要義是“由國家力量和社會力量,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政府、社會組織與公民,共同來治理和管理一個社會”。[4]其要求就是實現社會治理從單一國家行政主導到多元社會主體共治的轉變。在人口比例和地域面積占比最大的農村基層,面臨資源匱乏、人口流失、經濟薄弱、觀念落后等種種困境,社會治理的首要任務是“創新農村治理主體,形成高效運行的社區多元治理體系”。[5]而農村社區教育要求立足農村社區,“培育多元主體”,“從東中西部區域發展的實際出發”,“為社區內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6]與社會治理在理念、重心、要素與內容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內在一致性與關聯性。在社會治理視域下,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理論意義主要表現為以下兩方面:
1.農村社區教育是社會治理全面實施的有效載體
農村基層由于人口比例和地域面積占比最大,其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量級,是推進國家治理、保障社會發展的基礎和關鍵。“社會治理要求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健全基層的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7]農村社區教育是社會治理得以在廣大農村基層全面實施的有效載體,不論是農村基層治理體系重建中對各主體責任的明確和治理水平的培訓,還是農村社區服務體系構建中對不同個體訴求的滿足和不同服務職能的實現,或是農村公共價值體系重建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現代主流價值的倡導,都是借助農村社區教育的實施,通過健全的社區教育網絡、開放的社區教育資源和豐富的社區教育內容,得以直接或間接的實現和完成。
2.農村社區教育是社會治理深入開展的重要內容
社會治理是“以實現和維護群眾權利為核心,發揮多元治理主體的作用,針對國家治理中的社會問題,完善社會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推動社會有序和諧發展的過程”。[8]農村社區教育是在農村社區的特定區域內,對全體農民的身心施加積極影響,“依據農業經濟發展、農村文化繁榮和農民素質提高的需要,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促進農村居民的文化提升、觀念轉變、思想進步、素質提高和農村社區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生活富足、服務改善等”的教育綜合活動。[9]可見,農村社區教育在社區居民的經濟收入和文化進步等核心利益方面,在農村社區的規范治理和和諧發展等社區治理方面,本身就是社會治理深入開展和目標達成的重要內容。
二、社會治理視域下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目標指向
1.農村社區教育理念日趨科學化
首先,農村社區教育從學校教育的“補位狀態”轉向社會教育的“正位狀態”。社區教育從一開始就是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出現的,作為其上位概念的社會教育同樣如此,于是在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那里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種狀況在當下仍未有實質性的改觀。隨著學習型社會的到來和終身教育理念的倡導,社區教育應得到正確的認識和應有的重視,農村社區教育同樣應在引導農村社區居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養成科學文明生活方式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基層社會治理的目標相一致,農村社區教育應積極關注農村居民的觀念轉變、思想進步、素質提高和農村社區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生活富足。
其次,農村社區教育從簡單的社區服務轉向全面的利益共享。我國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相對滯后,東、中、西部不同區域的發展水平和差異較大,更有一些農村地區將其視為飯后的消遣、勞作后的休閑和空巢老人的活動場、留守兒童的托管站。應廣泛借助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通過各類學校資源的共享和各種公共設施的開放,通過鼓勵各界社會人士和行業精英進社區或駐社區宣傳,引導他們轉變觀念,正確認識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收入提高與思想進步、物質豐富與精神富足等的辯證關系,將他們以個人收入和家庭經濟為目的的單一標準逐漸轉向關心個人全面發展、關注社區公共利益和和諧發展的整體目標。
2.農村社區教育主體日趨多元化
社會治理的多元主體包括“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各方參與”,農村社區教育主體的多元化包括管理主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方面主體的多元。
首先,農村社區教育的治理將逐漸走向以政府為主導,企業、學校、社會團體、社區居民等多方參與的共同治理模式。《意見》指出:“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教育部門主管、相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市場有效介入、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體制和運行機制。”[10]
其次,農村社區教育的教育主體(即師資隊伍)應“不拘一格”,堅持人才引進,借助高校的“三支一扶”、特崗教師計劃、村官、選調生等優惠政策吸引畢業生從事農村社區教育工作。同時,鼓勵社會各界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或個人到農村社區投資興業、行醫辦學,發揮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引領作用。《意見》指出:“發揮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在社區教育中的作用,探索建立社區教育志愿服務制度。鼓勵高等學校、職業學校開設社區教育相關專業,鼓勵引導相關專業畢業生從事社區教育工作。”[11]
最后,農村社區教育的受教育主體多元化,包括兒童、青少年、成人和老人在內的全體社區成員,逐漸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老有所養、弱有所扶。《意見》指出,應“為社區內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大力發展老年教育”,“積極開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為農村留守婦女提供教育培訓”,“重視開展農村留守兒童、老人和各類殘疾人的培訓服務”。[12]
3.農村社區教育方式日趨多樣化
新時代的社會治理要求改進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13]對于農村社區教育的開展,同樣需要借助多樣化和靈活化的方式。
首先,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農村社區教育的開展應積極提高縣市的科技館、圖書館、文化館和文體設施等面向周邊農村社區居民開放的時間和場次,同時鼓勵縣市代表性的企事業積極參與社區教育。《意見》中指出:“充分發揮縣級職業教育中心、開放大學、廣播電視學校、科普學校在農村社區教育中的骨干和引領作用……結合新農村和農村社區建設,有效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農家書屋、農村中學科技館等資源共享,提升農村社區教育服務供給水平。”[14]
其次,社區學習形式的多樣化。農村社區教育的深入發展需要創新社區教育實踐方式,組織多樣化的學習形式。《意見》中指出:“鼓勵和引導社區居民自發組建形式多樣的學習團隊、活動小組等學習共同體,實現自我組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不斷增強各類組織的凝聚力和創新力……在組織課堂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才藝展示、參觀游學、讀書沙龍等多種形式的社區教育活動,探索團隊學習、體驗學習、遠程學習等模式。”[15]
最后,社區教育的信息化建設。農村社區教育的信息化建設因相對落后更顯重要和緊迫。農村社區的教育網絡應積極依托現有的教育平臺、教育媒體和教育實體等逐步展開。《意見》中指出:“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體系,結合或依托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建立覆蓋城鄉、開放便捷的社區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及體系……推進各地網上學習平臺互聯互通和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建設與共享,為居民提供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學習支持服務。”[16]
三、社會治理視域下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實踐路徑
1.更新農村社區教育模式
社會治理是新時代推進社會發展和繼續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動力,要滿足參與主體的利益需求,更新先進的治理理念,構建完善的治理機制,改變傳統的治理方式,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效能。因此,推動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同樣需要以推進學習型社區建設、促進終身學習為目標,充分發揮農村社區教育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區農民全面發展、推動農村治理體系建設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等方面的作用。
首先,在教育理念層面應轉變政府在農村社區教育中的權力本位觀念,將社會、市場、公益組織、社區和個人等主體置于平等合作、共同參與的關系中。各主體對農村社區教育的整體規劃、管理監督、課程建設、資源整合等享有平等的參與權和建議權,充分體現農村社區教育的普惠性,促進社會公平。
其次,在教育機制層面應建立和健全農村社區教育的激勵、督查、約束和評估機制,促進其基本信息的收集與分析、統計制度的建立與完善、評價標準的制定與實施,使不同主體能夠形成有效的相互依存與合作關系。由于基礎薄弱、發展滯后以及受教育群體存在差異性與復雜性,農村社區教育需建立社會第三方的評價與反饋機制,確保其穩步實施、有效開展。
最后,在教育方式層面應賦權給社會組織和個人,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農村教育事業,利用互聯網技術、新型教育載體和社會治理技術,創新教育方式與學習形式,組織課堂學習、團隊學習、遠程學習、參觀游學、讀書沙龍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構建便捷的網絡數字學習平臺和公共服務體系,創造更加多樣、有效的學習方式,進而提升社區學習能力和社區治理能力。
2.構建農村社區多元主體協同關系
社會治理是各個主體相互協調、共同治理的過程,只有將政府的宏觀調控、社會的發展導向和組織及個人的行為活動有效結合起來,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組織和個人的協同聯動機制,才能更好地實現利益共享,推動社會的協調發展。因此,推動農村社區教育發展同樣需要明確政府、社會和組織及個人的關系,構建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機制。《意見》中指出:“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教育部門主管、相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市場有效介入、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體制和運行機制。”[17]其中,黨委、政府和教育部門是主導,社會和市場是基礎,社區和群眾是主體。
黨委領導和政府統籌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農村社區教育一方面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農村社區居民為根本,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足農村服務三農,堅持需求導向尋求特色發展,最大限度地體現其教育的人民性和普惠性。另一方面,要發揮政府對農村社區教育的政策引領、統籌規劃、制度保障和服務監管等功能,同時對農村社區教育的管理權、監督權、事務權等進行有效的明確和分工,將農村社區教育作為社區教育的重要分支單獨列出,并納入大教育系統的整體規劃,各部門既分工明確,又能相互配合,防止懶政、怠政或各自為政等情況,這在基層的社區教育中尤為重要,可確保國家的農村社區教育政策在基層“生根發芽”。
社會和市場的基礎作用體現在,必須找到與社會、市場的契合點,在遵循教育發展規律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市場發展的規律規范開展相關活動,合理、穩步和有序地推進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在這里,市場并不由單一的經濟杠桿和利益支配,而是可以與社區教育很好地開展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社區和群眾的主體作用體現在,農村社區教育的開展不可能單依靠一方的力量解決,也不可能只集中一段時間一勞永逸地完成,必須動員社會組織、社區機構及個人等主體積極參與,充分尊重參與主體的意愿,主動了解參與主體的需求,構建一個全員參與、全方位輔導、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實現農村社區教育的主體全員化、育人全程化、教育全面化。
3.發揮農村社區文化功能
社會治理旨在重構國家、社會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尋求更為合理、有效與和諧的運行機制與方式。文化作為一個國家更深層次的因素,對“國家—社會—個人”關系的發展理念、運行策略和行為選擇具有重要影響。文化功能的發揮是一個由內而外潛移默化的過程,具有穩定性、長期性和持久性,可以很好地發揮價值建構和行為導向的功能。
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可以發揮農村的社區文化功能,一方面,借助傳統文化中樸素的治理文化,利用鄉賢長者、學校教師或者文物管理員等人員,通過口述、訪談或文獻等方法,將當地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性、人文性融入到農村社區教育中,增強當地社區農民的地域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提高當地的經濟收入和文化知名度,使得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以符合農村特點的有效方式,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宣傳融入農村社區教育中,與民眾熟知的勤儉節約、正直誠信、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相結合,與當地風俗習慣、鄉約鄉規、家規家訓等相融合,通過當地的寓言故事、俚語方言等表達出來,以傳統節日、慶典儀式、才藝展示、競賽表演等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付諸實踐。
【參考文獻】
[1][7][8][1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2]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5/201409/174804.html.
[3][6][10][11][12][14][15][16][17]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zcs_cxsh/201607/t201607 25_272872.html.
[4]鄭杭生.“理想類型”與本土特質:對社會治理的一種社會學分析[J].社會學評論,2014(6):4.
[5]黃家亮.基層社會治理轉型與新型鄉村共同體的構建:我國農村社區建設的實踐與反思[J].社會建設,2014(1):79.
[9][11]楊育智,安步贏.農科類畢業生參與農村社區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16(5):92.
[13]姜曉萍.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1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