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嵐 李大威
【摘 要】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對我國農民工體育現狀進行描述與分析。結果表明:農民工體育健康意識薄弱、體育鍛煉形式單調、體育鍛煉隨意性強、體育鍛煉融入性差,這種現象的產生既有內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建議: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作用、強化農民工的體育意識、動用社會力量關愛農民工體育、統籌農民工體育發展、關注新生代農民工體育。
【關鍵詞】農民工體育;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9)06-0065-04
作為社會變遷過程中,由農村涌向城市的最大規模、最為復雜的一種群體——農民工,它已越來越多地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國家統計部門在2018年初發布的《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中指出(下文簡稱《調查》),2017年遍布于祖國大地的農民工總數已達28 652萬人,[1]粗略算來,大約占據了全國總人口的20%。當今的中國,在北京奧運會的帶動下,體育產業蓬勃發展,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但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平衡,農民工體育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我國的社會現實下,農民工長期在農村與城市之間游離,流動性大,因此,其體育狀況也是處于一種盲區,這也是發展群眾體育與全民健身的短板。把我國建設成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強國,是新世紀的發展戰略,而農民工既是建設者,又是見證者,更應是受益者。
一、農民工體育發展現狀
全國農民工數量在不斷增加,絕大部分地區的農民工處于穩定輸出狀態,這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增強農民工體質、智力水平,這不僅對農民工有利,也有利于美麗城市的建設。作為中國公民,人人都享有體育權利,這也是一種基本的健康權利,然而調查發現,現實與理想相差較大。
1.農民工體育健康意識薄弱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而農民工體育意識薄弱。在農村長期形成的勞作方式,使農民工內心深處缺乏鍛煉意識,隨日出、日落而作息的生活理念,即便是空閑時間,他們也不會從事體育鍛煉。當農民工面對城市新環境時,也不會把體育當成一種習慣。
2.農民工體育鍛煉形式單調
有研究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大多參與器械類、消費類體育活動,而老輩農民工則習慣以徒手運動為主。而在整體上,不花錢或少花錢也是農民工體育鍛煉的基本原則,尤其對年長的農民工而言,他們的鍛煉總是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在運動形式上,無組織無紀律,技術動作不規范,缺乏激情與動力,這更像是在打發時間的玩鬧,而不是促進身體健康的鍛煉。
3.農民工體育鍛煉隨意性強
《調查》指出,由于加班及輪班的制約,加上極大的勞動負荷,給農民工體育帶來了不穩定性。農民工常年處于城市的邊緣,雖然規模較大,但由于上下班時間不同及居住不集中,因此難以組織有規模的體育活動。隨意性成為農民工體育的一大特點,有的農民工幾個月甚至半年才參與一次運動,有的一次鍛煉幾個小時,缺乏對負荷的合理控制及對項目的正確選擇,這種隨意性會帶來一系列安全隱患,甚至造成肌體損傷。
4.農民工體育鍛煉融入性差
農民工體育鍛煉融入性差,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經濟條件限制,作為農民工,本身收入就偏低,無法再承擔生活非必需的體育消費;其次,較低的文化水平,使他們對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低,對健康不重視自然制約體育的發展;最后,城市的接納性不足,這也是發展農民工體育的最大障礙,城市中的體育多是群體性的有紀律、有組織的活動,而農民工難以參與其中,盡管有部分免費體育資源,但身份問題仍制約著他們的體育參與。[2]
二、農民工體育現狀原因探析
奧運會、亞運會、世錦賽等大型賽事相繼在我國開展,不僅提升了人們參與體育的熱情,也改變了人們的傳統認識——體育不僅僅是在賽場上爭金奪銀,也是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的快速增長期,人們在習慣了豐富的物質生活后,開始關注身體健康,“買健康”、“送健康”逐漸開始流行。面對人民群眾激增的體育熱情,國家行政部門也頒布了多條政策法規來保障人民群眾的體育權利,然而為城市建設奉獻力量的農民工,其體育現狀與當前的體育發展卻大相徑庭。[3]
1.國家制度的阻礙
以上世紀50年代頒布的《戶口登記條例》為起點,我國政府嚴格控制農村人口的城市化發展,由此城鄉二元分割體形成,在如此體制下,城鄉間的經濟水平、福利待遇及公共資源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差距。在公共資源中,政府長期為人口總數37%的城市居民傾斜支出,明補與暗補財政不計其數。公共體育設施同樣如此,城市資源豐富,而農村地區器材、場地、資金等相當缺乏,村民生活的環境普遍缺乏體育設施,加之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導致他們的體育意識、信息獲取能力偏弱,參與鍛煉的方法與途徑偏少。即便入城,也缺乏合理利用豐富體育資源的能力,并且戶籍制度是居民享受公共資源的基礎,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民工便缺失了享受公共資源的權利。[4]
2.城市政策的偏差
由于多種政策的原因,使得農村經濟遠遠落后于城市,城鄉收入差距大,村民在高收入及美好生活的刺激下,選擇去城市發展,希望以此來改變現狀。隨著農民工不斷進入城市,越來越多的公共資源被占用,但資源是有限的,而城市資源在短期內又難以改善,因此,農民工的出現加重了城市的負擔,可能會帶來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及幸福感降低。為了城市居民的利益,城市行政部門會頒布一系列政策,提高準入門檻,減少農民工數量,以緩解農民工數量增加帶來的公共資源緊張。
3.城市居民的歧視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許多農民工舉家外出,這種外出不僅有配偶,甚至伴隨著子女和父母,這種遷徙占用了大量的城市空間與資源,給城市居民生活造成影響,這種影響會導致社會福利降低。城市居民與農民工的文化差異,導致兩者缺乏有效溝通,使他們之間產生隔閡,因此,農民工很多情況下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視,他們被限制使用體育設施等公共資源。
4.企業單位的漠視
盡管當前國家大力倡導和諧社會,但仍有部分企業缺乏責任心,他們單純追求經濟利益,視農民工為賺錢機器,忽視他們的基本權利。有研究表明,農民工的月工作量與日工作量均超過法定工作時限,并且這種現象并無緩解趨勢,這也導致農民工沒有時間進行鍛煉。并且,農民工多從事時間長、強度大的行業,如建筑業、制造業,所以他們對體育活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5.自身文化的薄弱
一個人的文化水平越高,其對體育的認識便會越深,以往研究也已證明,參與體育鍛煉與學歷具有高度相關性。在農村地區,由于各種條件的缺乏,加之農村體育教育的缺失,造成了農民工體育常識和技能的匱乏,即使他們面對城市中多種多樣的健身設施時,也缺乏參與的自覺性。
6.職業技能的欠缺
外出謀生的農民工,大部分只有初中學歷,高中以上者很少,這是農民工缺乏職業技能的重要原因,這也導致他們多數只能從事體力勞動,比如建筑、服務、制造等,此類行業腦力勞動少,且對職業技能要求低,同樣他們獲得的報酬也相對較低。盡管近年來行政部門制定了相關政策,農民工工資有所增長,但這種增長幅度遠低于城市物價的增長幅度,農民工的購買力不增反降,現實狀態是農民工用于基本生活支出(衣食住行)的消費依然很高,而其他消費支出(醫療、體育)較少。此外,許多城市當前采用積分落戶制,而農民工職業技能欠缺,使得他們很難獲得城市戶口,這種積分制通常包括一系列指標,主要有參加社保的年限、在城市的居住年限、房產及工作等,外來人口在這一系列條件中要達到一定分數才可申請城市戶口,但多數農民工無法企及,因為這種改革方案,主要面向高技能、高學歷人才,農民工文化水平與職業技能均較低,所以,“入戶”對他們而言困難重重,這也就導致無法平等地享用公共資源。
三、農民工體育發展對策探析
1.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作用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先后頒布了多條與全民健身相關的政策法規,特別是北京申奧成功后,我國政府對體育活動的支持達到了空前程度。對于農民工體育,政府在一些條款中以“進城務工人員”、“弱勢群體”來定義,而在實際實施中,由于責任的歸屬問題,使得農民工體育權利無法得到保證,這一缺陷嚴重制約著全民健身的建設進程。習近平曾在兩會中指出“我們應在人民群眾感覺不幸福、不快樂的地方下工夫”,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政府的責任之一便是關注、保障農民工的體育權利。在組織實施過程中,政府的體育服務應普及到農民工群體,相關部門應明確、規范農民工體育法規、政策,來維護農民工的切身利益;農民工所在單位應制定具體的體育鍛煉內容、時間,對不履行的單位和個人應嚴厲處罰并追究刑事責任。不斷完善農民工體育的相關制度,在政府和體育行政部門的共同努力下,使農民工體育步入正軌,推動全民健身的全面發展,為早日實現我國的體育強國夢貢獻力量。[5]
2.強化農民工的體育意識
自我意識薄弱是制約農民工體育發展的一大障礙。良好的身體不僅可以提高工作質量,更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宏觀而言,可以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推動經濟增長,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微觀而言,可提升農民工收入,有利于個人發展及家庭穩定。農民工的健康對國家社稷和家庭幸福都有重要意義。有研究表明,農民工的健康狀況和文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體育意識和需求,在條件(時間、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健康水平與文化水平越高,這種體育需求越強烈。但是《調查》指出,我國農民工受教育程度偏低,這直接影響著他們對健康與體育意識的態度,導致他們產生一種自我封閉的現狀,從而使得身心均處于亞健康狀態。要對此做出改變,第一,突破思想瓶頸,最大限度地給予農民工人性化關懷,關注他們的情感需求,讓農民工多接觸健康常識,擺脫農民工不需要體育的錯誤觀念,樹立“身體健康首位”觀念,不斷提升體育意識;第二,體育行政部門應連同企業單位為農民工免費訂閱體育類雜志、報刊,如果有可能,可為農民工提供電子閱覽室,通過閱讀刺激農民工的體育需求,并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第三,經常性對農民工進行體育技能技巧培訓,幫助他們掌握一定的健身方法與手段;最后,每年定期舉辦農民工體育活動,如籃球賽、足球賽、羽毛球賽、田徑運動會等,通過比賽來提高農民工參與體育的熱情,并使他們自覺養成鍛煉的習慣。[6]
3.動用社會力量關愛農民工體育
合理體育活動不僅能夠強健身體、豐富精神生活,還可以釋放人的精神壓力,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農民工為城市的建設辛勤付出,他們也屬于城市中的一分子,應當享受所有合理的體育權利。但在農民工城市化的過程中,由于行業、行為、文化等的差異,他們遭受了許多“城里人”的冷漠,雇主的不公平待遇,甚至遭到欠薪等,在創建和諧社會、建設美麗城市的過程中,他們付出了勞動,透支了健康,然而辛勤地付出最后卻仍處于城市體育的邊緣。這是和諧中國發展中的致命缺陷,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克服社會障礙,促進農民工與城市的融合。因此,我們要發動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不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不論是公有的還是集體的,不論是企業的還是單位的,為農民工體育保駕護航。如:行政部門通過制定法律法規來減少農民工的工作時間,在農民工租房附近修建運動設施,為農民工體育提供條件;在農民工群體中組建俱樂部,適時舉辦豐富多彩的趣味體育活動,為農民工體育提供機會。
4.統籌農民工體育的發展
同一區域內的多個群體,或多或少都存在共生關系,有時表現為顯性,有時表現為隱性,而群體分裂或分配不均都會造成利益受損。不論是身處城市還是農村,農民工的健康與否都會影響到所在空間范圍內的一定群體的健康狀況,這包括與農民工有重大利益關系的雇傭單位,一起工作的同事,也有農民工的家人等。由于歷史的原因,城鄉二元體長期存在,許多拉大農村與城市距離的因素無法得到有效控制,這些因素促使農村與城市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導致農村與城市的生活觀、健康觀不盡相同。盡管多數農村人已解決了溫飽問題,并且也擁有了便利的交通、發達的通訊,但他們仍無法融入到城市體育當中。在人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時代,必須統籌農民工體育的發展,農民工為國家發展、城市建設做出了貢獻,這不僅是對農民工同胞的回報,也是促進新農村建設、培養合格的城市勞動者及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要統籌這一發展,政府及體育主管部門應合理配置體育資源,在供需平衡的原則下,使得農民工同樣可以享受體育權利。通過統籌農民工體育的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在轉化農民工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不同方面的中介作用,讓體育真正成為農民工生活的組成部分,讓農民工體會到體育的快樂,享受體育健康,引領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質與整體素質。這不僅對建設美麗鄉村,對構建和諧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有重要意義。
5.關注新生代農民工體育
同老輩農民工相比,進城務工賺錢養家已不再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單一目的,他們已表現出了對城市生活的向往,并且具有強烈的市民意愿。他們年輕富有活力,具有較前輩更高的文化水平,其體育意識完全可以與城市無縫銜接。《調查》顯示,80后農民工已占總數的近50%,這一龐大的社會群體,正逐漸成長為城市化、工業化建設的支柱性力量。黨的基本路線指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并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面對強國夢,新生代農民工承載著較老輩農民工更重要的使命,他們是建設新中國的主力軍,更是建設健康中國與體育強國的基礎。2018年1月份,多部門共同印發了《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青少年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到國家繁榮、社會文明與家庭和睦,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以青少年的健康體魄為基礎,因此,新時代體育的重點之一便是關注新生代農民工及子女的體育問題,這不僅僅是對農民工的關愛,也是體現國家對待體育事業的公平、公正。[7]
四、結束語
農民工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農民工是否健康直接影響城市的幸福指數,也會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在當前的體育事業中,農民工體育處于相對落后狀態,是全民健身運動發展的薄弱環節,而在全國人民不斷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時代,農民工體育將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農民工將在社會發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發展農民工體育,是發展群眾體育的重要環節,這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是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重要基礎;是祖國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發展經濟、人民追求幸福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4/t20180427_1596 389.html.
[2]楊風雷,李瑩.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背景下的農民工體育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7):7—11.
[3]單清華,王小寧,劉瑩.我國農民工體育研究的現狀與問題[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1):79—83.
[4]原顏東.健康中國背景下中原地區城鄉農民工體育權利實現路徑研究[J].田徑,2018(1):56—59.
[5]冉曉芬.簡析城市農民工體育鍛煉行為缺失的因素[J].運動,2017(20):135—136.
[6]馬飛.體育與農民工的市民化[J].當代體育科技,2017,7(21):247—248.
[7]郭慶.農民工體育貧困狀況與精準扶貧策略研究:基于城市融入視角的實證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7,51(5):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