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億鈞 秦元芳 李想
【摘 要】為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人才需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必須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進程,激發農民自主學習,培育不同類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在分析我國農民學習現狀及其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構建不同類型的農民學習共同體,整合資源,運用網絡技術創建網絡學習協同平臺,完善運行機制,創新農民培育形式,滿足不同類型農民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習共同體效率,進而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質量。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職業農民;培育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9)06-0056-04
2012年以來,連續7年的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農民”從傳統身份變為“新型職業農民”,成為一種職業,同時也從人力資源提升為人力資本積累,再提升為人才戰略。然而,新時期現代農業的發展、城鎮化的推進、美好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的實施,乃至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離開了農民,將一切成為空談,而農民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其作用的發揮。所以,迫切需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實現農民有效轉型,將人力資源提升為人力資本。因此,必須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進程,激發農民自主學習,培育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民,以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人才需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1]若要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質量,亟待建立一套系統科學實用的方法,構建既能滿足不同類型農民的學習需求,又能指導農民自主學習的特色學習共同體,以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一、我國農民學習現狀及其問題
我國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嚴重不足,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進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瓶頸。農民學習現狀及其問題主要有:
1.農民觀念受到教育與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
我國農民長期受傳統文化、社會心理和教育的影響,有著較深厚的“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思想觀念,致使人們在骨子里滲透著一種觀念,沒出息的人就當農民,甚至只要與農業、農村有關的人都會被認為“低人一等”。[2]因此,鄉村家長、老師以“不好好學習,就當農民”的話語,成為激勵孩子學習動機最有效的口號,而致使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是圍繞“遠離農村、遠離農業”而展開的。[3]在這種文化環境下,即使有人想當農民,回家鄉創業,從事農業,長輩也不愿意,認為是沒臉面、沒出息、沒前途,“丟祖宗的臉”!至今,此觀念依然根深蒂固,成為遠離農村、遠離農業、鄉村衰敗的社會心理催化劑。甚至一些美麗鄉村建設脫離農業,使整個村莊失去了農業景象,將農村文化氛圍改造成城市文化氛圍,乃至營造了一種文化氛圍:鄉村人在城里買房子,才能娶媳婦。這種社會心理成為鄉村衰敗之因。[4]
2.農民學習意識淡漠,缺乏共同學習理念
農民學習意識淡薄,缺乏共同學習理念,也未形成終身教育理念,由此導致農民素質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及鄉村振興的需求。近年來,農民對學習有所重視,學習意識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自主學習與共同學習兩個方面。農民自主學習表現為:一是學習流于形式,甚至動機不純;二是非主動學習,為應付政府或企業要求而被迫學習;三是不以提升自我、獲取知識為目的,而成其獲取證書、國家優惠政策與補貼的工具;四是純粹因別人學而跟風學習,等等。共同學習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民認為學習是個人之事,與企業、社會等沒有關系;二是缺乏農民學習共同體,沒有共同學習的意識;三是心理抗拒,認為將所學知識技術來共享,會造成損失。而社會各界也缺乏構建農民學習共同體的意識,甚至認為農民群體沒有建設學習共同體的必要,無需參與相關活動。一些社會各界人士尚無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學習共同體構建意識,甚至誤解為“搞慈善”,擔心不能收回成本,而將自己排除在學習共同體建設之外。
3.農民思想觀念封閉,缺乏信任合作
我國農民長期以來受傳統意識的影響,思想相對封閉,缺乏農民與農民、政府、社會各界之間的信任與合作,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對改革未來的前景認識不足,這有可能成為解決“三農問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農村改革、鄉村振興實施的阻力。主要表現為:第一,農民與農民之間缺乏信任合作。農民擔心自己的經驗與資源被他人所用造成損失,在彼此間交流分享中有所保留,不能充分共享。第二,農民對政府缺乏信任。一方面,農民受傳統價值觀念與官本位觀念的影響,認為與政府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而導致對政府缺乏信任;另一方面,政府在實踐中存在失職失諾行為,而造成農民經濟損失,加深了農民對政府的信任危機。[5]由此可知,構建的學習共同體由政府牽頭,會出現農民不配合現象。第三,農民與社會各界缺乏信任合作。從農民角度考慮,農民與社會各界是從屬關系,其利益無法得到保障,缺乏安全感;從社會各界角度來看,對較短時間難以獲得回報或無利益可言的投資,缺乏興趣,因此,必須以農民、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利益共同體為前提,增強相互信任,推動農民學習共同體的形成。
4.農民身份未成一種職業
國外農民非身份而是一種職業,而我國長期以來,農民是一種身份的象征,而不是一種職業,所以新型職業農民是中國特有的概念。隨著城鎮化的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民從傳統身份漸漸向現代職業轉變,順利實現這一轉變,必須通過農民培育,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使其獲得必要的文化知識、新技能、新思想和新觀念。農民普遍認為學習是個體行為,而沒有共同學習的意識,更沒有合作的理念——自我封閉,好的經驗、先進技術得不到共享。因此,必須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使農民成為一種職業,實現生產、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的轉化。
二、構建農民學習共同體,以助培育不同類型職業農民
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迫切需要各類新型職業農民。自2012年來雖取得顯著成效,但培育質量、層次、類型亟待創新與提升,因而構建不同類型的學習共同體頗具重要作用。
1.激發培訓對象的主體性發揮
目前,我國農民整體文化水平低、接受與學習能力較差、學習主動性不高的成年農民群體,在傳統農民培訓中,習慣于“我講你聽”的課堂教學培訓模式。這種被動的、接受式的農民培訓,培訓效果歸結于教師講得好與壞,學習缺乏自主性,更缺乏師生、學員之間的溝通、分享與交流,沒有共同學習理念。但在學習共同體中,每個活動主體皆為學習者,培訓對象是學習者,而培訓教師不僅是知識傳授者,也是一個學習者,即從教授者轉變為學習者。因此,所有培訓活動的參與主體之間是一種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融洽的合作團體,彼此間通過分享共同的意義、情感與傳統,[6]培訓對象因得到尊重而帶來內心愉悅,有助于激發其主體性的發揮。
2.提升培訓對象學習能力,增長信心
傳統農民憑借其經驗從事傳統農業生產,對理論與技術、文化素質要求不高。[7]對傳統農民培訓是為了實現農業增產、獲得增收,其學習以實用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術為重點,而在培訓過程中應針對其需求,傳授一些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知識和技能。新型職業農民是把務農作為一種職業,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和規則而進行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其與傳統農民有本質區別,具有現代化農業發展理念、較高素質和社會責任感。[8]因此,與傳統農民培訓不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不僅教會其如何學習,還要注重提升其學習能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習共同體的建構,使農民由被動式、接受式轉變為主動式、合作式的培訓模式,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培養成為具有學習能力、專業發展意識的學習者,使成員通過開展各種合作學習,既能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實現自我,也能提升學習能力、增長信心,[9]以此促進新型職業農民的專業發展。
3.解決工學矛盾,滿足其學習需求
農民既要從事繁忙工作,又要投入大量時間去學習,獲得新觀念、新知識和新技能,這成為不同類型農民學習的困擾與阻力。若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智能裝備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農業專家和農技推廣服務等線上資源,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共同學習平臺,不僅打破了農民學習時空局限,解決了農民工學矛盾,而且可自由選擇培訓資源,以滿足不同類型農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10]
4.提高培訓的實效性
農民培訓應根據成人學習特點與規律,針對不同類型農民的需求進行培訓,使培訓對象(學習者)由“坐著聽”轉為“做中學”,能夠學有所用,及時應用到職業勞動之中,并能真實體現其工作能力和勞動成果,提高培訓的實效性。萊溫與溫格(Jean Lave & Etienne Wenger)認為,“真正能力的發展與技能的習得來源于社會實踐的參與過程而不是從所謂的有意識的教學中獲得”。[11]所以,構建農民學習共同體的意義就在于,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實際發展能力和技能,解決現代農業發展中農民遇到的真實問題。因此,真實工作情景或模擬仿真中開展培訓,如案例教學、交互式教學、現場教學等教學方式,更具實效。
5.挖掘培訓資源,滿足農民培訓需求
農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工作經驗,是寶貴的培訓資源。“經驗是成人學習者活的教科書”,成人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遵循成人學習需要,結合其經驗。[12]農民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因其個體化、情境性、經驗性、變動性等特征,所以不同學習者存在著知識差異。[13]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者的個體知識和共同體的集體知識都被視為重要的學習資源。通過農民學習共同體,可以實現“兩個轉為”:將培訓對象的實踐知識轉為農民共同體的集體知識,成為農民新培訓資源;培訓對象又可把集體知識、其他成員的實踐經驗轉為學習資源。[14]因此,在學習共同體理念下,培訓對象的實踐經驗與知識被重視、充分利用和挖掘,成為寶貴培訓資源,以滿足不同類型農民的學習需求。
三、基于構建學習共同體下的不同類型農民培育策略
近幾年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成績雖顯著,但質量有待提高。基于此,為滿足不同類型的職業農民培育需求,必須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學習共同體。
1.整合資源,創新農民培育形式
構建農民學習共同體,整合學習資源,創新農民培育形式,以利于激勵農民學習。首先,創立農民培訓師資庫。因培育教師資源匱乏,且結構不平衡、不穩定的問題,[15]成為影響農民培育質量的重要因素。若整合人力資源,優化農民培訓人才資源,使其共享最大化,則可解決培育教師問題,以提升農民培育質量,[16]同時還可聯合開發項目,共同打造精品特色課程,提高職業農民培育水平。其次,激活閑置資源,優化學習內容、培訓模式。一是整合利用當前尚未得到開發利用的物力資源,以解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資源匱乏問題;二是運用多種類型課堂,采用多樣化培訓形式,優化學習內容,滿足不同類型農民的需求;[17]三是拓展教育內容,改變純知識與技術學習,拓展到黨性教育、政策法規、就業技能及道德教育等方面,培育“懂政策、新觀念,懂技術、會經營,有文化、講文明,有道德、好心態”的新型職業農民。
2.圍繞農民學習需求,創建不同類型學習共同體
新世紀以來,連續16個中央1號文件,始終把農民放在首位、以農民為中心。必須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自我發展需求出發,創建不同類型的學習共同體,以滿足農民自我發展的學習需求,提升農民整體素質。農民學習共同體建設,要注重針對性和有效性。其一,針對當地農業生產與農民生產生活需要,以“需要什么、培訓什么”為培育原則;其二,針對不同人群,以“因人而異、分層分類”為原則,不同類型農民,選擇不同培育內容、不同層次的培訓課程,以滿足各自學習需求;其三,以自我發展需求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培訓課程和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農民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激發其學習主動性,既有利于農民培訓成果的轉化,又促進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并以此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進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3.創建農民網絡學習協同平臺
農民學習共同體依托新興信息技術創建學習平臺,既可緩解工學矛盾,也可打破時空局限,同時整合區域資源,為農民提供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QQ、微信、云數據等,以農民學習需求為中心,開發潛在、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創建農民教育遠程學習平臺,提供各種學習支持服務,設計學習內容,創新“直播+互動+管理”的多元運用模式。目前,我國已有的學習平臺,如:西湖區“一站式”農民培訓基地、湖南“智慧湘農云”、“中國惠農網”等農民在線學習平臺,具有學習共同體的特征。這些平臺不僅打破了農民學習的時空局限,解決了農民工學矛盾,而且整合培訓教師、專家和農技推廣服務等線上共享資源,可供選擇培訓資源,滿足了不同類型農民的學習需求,有利于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18]
4.創建共享合作機制,提升職業農民培育質量
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由政府農業部門與教育部門牽頭,吸納社會各界、學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為理念,建立多元參與的共享合作機制。因共同體的建立、運行、維護皆需要大量資金,所以吸引社會各界多元參與,有助于拓展資金來源,增加社會資本;有利于市場與政府的協調,形成內外監督,提高農民學習效率;有助于促進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協同發展;也有助于政府解決“三農”問題。在基于“雙贏共享”合作機制下,構建新型農民學習共同體,讓社會各界多元參與運行,能夠滿足各自利益訴求,協同合作,積累社會資本。[19]
5.完善運行機制,提高學習共同體效率
作為一個學習型組織或團體,確保其正常運行,必須建立和完善運行機制。筆者認為,農民學習共同體應包括五個方面:第一,建立管理機制。通過規范制度和日常管理,以保障其順利開展各種培訓活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組織結構建設和管理制度建設。第二,建立動力機制。學習共同體的運行動力來源于共同體成員內在的自我發展需求,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學習行為,既實現自身發展需要,也滿足其他成員的發展需要。第三,建立學習流動機制。以自愿、開放、合作、共享為基本原則,[20]使每個成員以開放心態,積極參與分享交流相互提升。第四,創建學習成果轉化機制。既可把學習者的學習意識、行為、能力由個體轉化為團體,也可把團體或個體的學習積累轉化為成員個體的實踐和工作能力,實現其發展價值。第五,創立學習激勵機制。激勵機制包括獎勵機制、關懷激勵、支持激勵、榜樣激勵等。[21]此外應建立評價機制,對每個成員做出全面、客觀、真實的評價;建立融資機制,以確保學習共同體有效開展活動的資金保障。
【參考文獻】
[1]何超群,吳錦程.近十年新型職業農民學習共同體研究述評[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6(5).
[2][3][4]朱啟臻.影響鄉村振興的主要難點[J].中國鄉村發現,2018(1).
[5]湖北日報(荊楚網).農民拋撒黃花菜,是對政府的不信任[EB/OL].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1307/t2631832.shtml2013-07-12.
[6]王京華,李玲玲.教師學習共同體: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路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2).
[7][8][9][13][14][20]張勝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學習共同體建構的意義與策略[J].職教通訊,2015(25).
[10][15][18]何超群,吳錦程.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學習共同體雛形分析[J].當代繼續教育,2017(3).
[11]趙迎.論學習共同體及其教育意蘊[J].當代教育科學,2012(5).
[12]張勝軍,聶偉進.基于成人學習特點的農民工培訓教學策略[J].職教論壇,2012(13).
[16]程瑋.學習共同體實踐路徑[J].中國成人教育,2010(15).
[17]人民日報.山東東營:流動“田間課堂”[EB/OL].http://picchina.people.com.cn/n/2014/2012/c364818-26 134712.html.2012-12-02.
[19]何超群,吳錦程.英聯邦農民學習共同體建設的經驗及其啟示[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7(3).
[21]魏會廷.老師學習共同體:促進老師專業發展的新途徑[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