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鋼
數字資本市場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推動資本市場普惠發展。數字技術降低資本市場的參與門檻,促進投資者數量快速增長,這是具有普惠性的,特別是它簡化了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
第二,創新資本市場服務與投資模式。數字技術豐富產品業態,拓展投資途徑,提升投顧服務,培養理性投資,改善投資行為。
第三,提高信息傳播效率。數字技術發展以后,投資者獲取信息途徑多元快捷,減少信息不對稱性,加速全球市場一體化,促進全球資本市場相互聯動。
第四,促進證券基金機構轉型升級。幫助中小機構利用基礎設施平臺,促進業務向財富管理轉型,適應與科技公司的競爭與融合。
第五,催生新型數字資產。突破傳統業務品種,數字股票、數字收益權、數字債務、數字衍生品會獲得發展。
第六,顛覆現行信息披露機制。改變會計制度及信息披露方式,擴大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廣度。
第七,提高監管能力。完善看穿式監管的數據基礎,提升事中監管的效率和風險預警能力。
不過,當前發展數字資本市場也遇到了一些瓶頸,主要有八大方面:第一,數據結構化程度不高。資本市場中上市公司的年報、研究報告等信息基本上是依賴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進行結構化處理。
第二,數據維度和樣本偏少。當前的大數據分析方法需要高維海量數據,在資本市場的應用效果有限。
第三,數據孤島現象仍較嚴重。金融機構擁有大量用戶數據,由于隱私保護與數據安全的要求,機構間數據難打通。
第四,基礎設施處于探索階段。數字化對海量數據的實時分析對計算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基礎建設仍亟待推進。
第五,金融機構數字化建設投入不足。機構在人才儲備、研發投入上缺口較大,科技人員有限、工程能力弱,數字化落地較慢。
第六,傳統組織架構不夠靈活。傳統架構難以快速適應市場變化,業績側重短期效益,缺乏長期創新激勵。
第七,缺乏數字化思維。金融機構有盈利模式慣性,傳統思維以產品、交易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數字化的要求。
最后,法律法規滯后。數字資本市場的跨行業、跨機構、跨領域的金融產品,對監管的適應性帶來了更多的挑戰。
未來,發展“數字資本市場”有三個原則比較重要。第一,開放、共享、公平的數字思維,這是數字經濟的基本原則,不能關起門搞發展,要促進數據互聯互通,營造公平市場環境。第二,圍繞實體經濟需求來進行數字化創新,讓企業和投資者享受數字化帶來的實惠和便利。第三,積極、審慎、融合的原則,積極擁抱新技術,審慎創新業務模式,融合互聯網公司和國際同行,加快與科技的融合。
(本文節選自作者在“第四屆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會”上的講演稿)
云南財經大學 繆小林 趙一心
“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對生態環境改善的影響:資金補償還是制度激勵?”
《財政研究》2019年第5期
本文以水污染治理為例,利用2006年-2016年我國省級面板數據,對我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對生態環境改善的影響進行實證檢驗。
研究發現:1.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總體上改善了以水質為代表的生態環境質量,并顯著依賴于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支出占比,地方政府自身如果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就越有利于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改善效應的發揮。2.地方政府獲得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后,其自身環境保護支出對生態環境改善的平均效應沒有出現顯著變化。3.通過進一步異質性分析發現,地方政府生態環境治理效率越高、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制度約束越強和資金規模越大,均有利于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制度激勵效應發揮。
(2019年7月8日-2019年7月19日)
1 掘金科創板
2 ETF新世界
3 從A股國際化到全球資產配置
4 茅臺高處勝寒否?
5 清舊立新,20萬億銀行理財轉軌
6 科創板企業全景掃描
7 科創板注冊制的法治保障
8 大力推進財富管理市場建設
9 養老金融的機會與挑戰
10 中國可持續投資前景樂觀
資料來源:《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