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霞
摘要:文章首先介紹了全身反應法(TPR)的內涵,總結了該教學法的優勢,然后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闡述了對TPR新的理解和認識——TPR適用于零基礎的民考民學生,但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巧妙運用肢體語言,科學設計課堂指令,讀懂學生,給學生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日后進一步的學習打好基礎。
關鍵詞:TPR;民考民《基礎英語》;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8-0239-02
一、TPR教學法的內涵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即全身反應法,是美國加州心理學博士詹姆士提出的。該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類似游戲的肢體活動進行語言學習。其精髓是:(1)學習者的動作先于語言。語言雖然也是一種創造性行為,但首先是一種模仿行為。(2)學習者的理解在先,開口表達在后。當輸入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才會進行語言輸出。(3)全身動作是關鍵,當動作和語言能夠有機統一的時候,學習者會主動開口說話,教師不得強迫學生開口。
該教學法的提出基于以下的理論依據:(1)克拉申的i+1輸入原則:語言習得必須有足夠多的輸入,且這些輸入具有可理解性,還要略高于學生的現有水平。(2)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言語是一個不斷“刺激—反應—強化”的過程,語言學習需要頻繁強烈的刺激,再加上大量反復的操練。(3)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理論:語言學習成功的條件是在充滿真誠、關心和理解的學習氛圍中,降低學習的壓力和焦慮。
二、TPR在民考民《基礎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本實驗的授課對象為大一零基礎民考民學生,教材為外語教學和研究出版社的《零起點大學英語基礎教程》,每周四學時,上課時長為一學年。具體的45分鐘的安排如下(以What's this in English為例):
(1)以肢體語言和圖片的形式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2)以TPR話題定向引入新的教學內容,句型為this is...,學習表示身體器官的詞匯eye、mouth、nose、arm等25個詞匯。(3)老師說并演示教學內容“this is my nose,this is my arm...”學生的任務是聽和看。(4)老師說教學內容,學生和老師一起通過動作演示,語速越來越快。(5)學生和老師一起做動作演示并說出相應的英語句子。(6)開展競賽,老師說英語句子,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指示身體器官。(7)老師演示動作,學生說英語句子。個別句子有稍微的改動,如,This is Guli's nose.
(8)開展小組活動,學生之間相互檢測,并向全班同學匯報結果。
三、TPR帶來的教學思考
(一)TPR的適用對象
詹姆士博士提出該教學方法的基礎是嬰兒學習母語的模式。其實,TPR在民考民學生中也是適用的。首先,這些學生的英語基礎為零,對英語學習沒有任何的“戒備”和“抵觸”情緒,跟嬰兒初學語言沒有特別大的區別。其次,民考民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變通能力較嬰童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能更加快速系統地理解指令的意義并快速做出反應,即使是初次未能理解到位,也能快速做出調整,以最快的速度“迎合”活動的需要。最后,民族學生的身體靈活性和協調性更勝一籌,他們的肢體語言更生動、更生活化。
(二)讀懂學生,給他們安全感
在TPR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時候積極性比較高,但單獨操練的時候,有部分學生要么低頭不語,要么應付了事。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和交流談話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英語教學是以國家通用語言為中介語的,通用語言學得好的學生才有可能學好英語。而部分來自南疆農村的學生,他們的交流語言為維語,對國家通用語言掌握得少之又少。(2)受維語文化的影響,部分學生的性格內斂,不善于交流交際。(3)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學生的焦慮。他們剛剛來到一個新的學習環境,接觸一門全新的語言,對任何事物都比較敏感。渴望表現又害怕出錯后被同學嘲笑,被老師貼上“差學生”的標簽。
學生的表現表明,他們的能力不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缺乏一定的安全感。他們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努力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真誠對待,放大他們的優點,忽略他們的缺點,幫助他們盡快消除恐懼心理,引領他們走進教學,引導他們提高學習效率。
(三)用好肢體語言,用肢體說話
肢體語言以及面部表情能生動地表達意思,將英語生活化,而且可以提供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身臨其境體驗英語;肢體語言有利于學生對課堂用語的理解、記憶和應用,減少中介語的負遷移影響;肢體語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建立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加速英語的習得;老師要通過肢體語言將自己的態度和感覺轉移給學生,以影響學生的行為,肢體語言可以補充交際之外的情感表達。老師對學生說“good”、“great”等贊美性語言的時候,可能學生只把它當成課堂反饋,但當老師同時豎起大拇指對學生表示肯定的時候,他一定會回你以微笑,甚至會說“Thank you”。就連最簡單的目光接觸也是最基本的師生情感交流、信息交換的渠道。略帶微笑的授課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心情舒暢,而老師表情嚴肅,就會給學生帶來一系列的心理反應。所以,課堂上要合理利用肢體語言。
1.為了提高活動的效率,老師和學生要達成“共識”,減少肢體語言“一詞多義”的現象。筆者在一次課上擺出了“V”手勢,學生們給出的回應有“two、yeah、victory”,還有的學生高呼“PS”。雖然開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但離目標詞匯“two fingers”有了一定的偏差。
2.不能過多地重復一個手勢和體態,以免學生視覺倦怠。
3.肢體語言表達要得體,達到“出其手其態若出其心”的境界,也要做到可理解、可模仿、可運用。
4.謹記肢體語言的工具性。肢體語言是用來補充言語表達的不足,在學生具備一定能力的時候,老師要強調語言的重要性,而不能過分依賴肢體語言,將英語學成“啞語”。
(四)指令新認識
一提起指令,大多數人想到的是命令性、指示性的語言。筆者在最初的課堂實踐中多采用祈使句的操練“open the window”、“close your eyes”、“touch the desk”等,總覺得有些生硬,與輕松的課堂氣氛不相協調,也能些許感覺到學生的被動情緒,于是在指令上做了一些改進,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1.加大了“please”等禮貌用語的使用頻率,增強了課堂指令的親和力。當學生在活動高潮的時候,課堂秩序開始混亂,背離課堂內容的東西也多了起來。這時候一句“please be quiet”比發怒后的“shut up”有效多了。
2.課堂指令簡單明了。簡單明了的課堂指令易理解、易操作、易應用。民考民學生的基礎薄弱,盡管經歷了一年的系統學習,他們駕馭復雜句型的能力還是有待進一步提高。
3.課堂指令要及時檢查學生的理解程度。學生最喜歡回答的問題是“Yes、No”,因為他們可以濫竽充數。但老師在發布教學指令后,要通過提問的方式,或者讓學生示范或者預先表演教師所布置的活動來核實學生是否理解指令語,這樣既可促進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與運用,又能激發學生的思維。
4.課堂指令由口頭向書面擴展。因TPR適用的詞匯量較少,且更適合單一的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再加上民考民學生在讀寫方面提高得比較慢,在后半階段的學習中,課堂指令由聽說向讀寫傾斜,旨在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結語
對于零基礎的民考民學生來說,TPR是相當有效的教學方法。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孤立的。教師在應用該方法的時候要揚長避短,與其他方法相互補充,爭取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James J.Asher.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ns(4th Ed)[M].Sky Oaks Productions,Inc.1993.
[2]羅曉美.對TPR教學法的理性認識[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5).
[3]楊金鳳.加拿大TPR在大學語音教學的運用研究與借鑒[J].當代教育科學,2013,(5).
[4]解晶晶.全身反應法理論特點及其在現代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學理論,2010,(5).
[5]王麗虹,張曉鵬.高職雙層英語教學 TPR+TBL 教學方法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3,(09).
[6]付文靜.對高中英語教師課堂指令語的批判性思考[J].長 治學院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