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春 劉長江 姜偉
摘? 要:構建和諧社會是我黨重要工作,公共體育服務可反應區域性經濟發展程度,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對加快體育強國有至關重要作用。本文就陜西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詳細分析,了解該區域體育服務均等化現狀,了解供需關系之后,結合理論,對現有體育資源優化配置,提出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優化的具體建議,旨在為實現區域性內部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陜西省? 公共? 體育服務? 均等化
中圖分類號:G80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6(a)-0197-02
社會發展中,事物因系統性方式存在,要素是基本單位,對事物發展有直接影響。因此,對對象評價中,需對多因素、多指標分析,從而客觀反映事物。公共體育服務中,資源是供給的基礎,需對資源開發利用,促進公共體育服務發展[1]。此外,資源對公共體育服務質量、均等化有不可忽視作用。將公共體育服務分為自然資源、場地器材、人力資源、經費資源、信息資源、組織資源、傳統資源等,劃分具體指標。
1? 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指標建立
指標構建應遵循客觀性、可行性、全面性原則:指標數量適當,著實反映量化的基礎上,確保操作簡便;指標選取需反映政府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程度,將公眾滿意度總結,實地調查,了解服務供需;指標需覆蓋評價對象,多角度反映服務均等化供給現狀。
2? 山西省公共體育服務資源供給現狀
以西安、延安、漢中三地為例進行分析,西安屬生活城市,常住人口846萬,經濟發展水平高;延安屬陜北高原,常住人口203萬,經濟發展中上;漢中自然條件優越,常住人口325萬,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2]。分析得到,延安在萬人均公共體育場館數量、彩票收益、參與體育活動人次方面,供給均等化居首位。對三地公共體育資源供給均等化排名:延安>西安>漢中。由此可見,陜西省公共體育資源供給水平受經濟發展影響較大,呈現正比關系[3]。對西安市調查發現的,公共體育資源健身設施,晨練使用的多為中老年群眾,多使用按摩類器械,對下肢鍛煉,也大多不采用跑步機機械,造成跑步機、雙位肋木等機械空閑嚴重。而年輕人更喜歡到健身房開展體育鍛煉,獲取專業指導。
綜上所述,陜西省公共體育服務需求現狀為:
(1)現有公共體育健身設置多集中在晨練、晚練人群上,鍛煉人群年齡較大,年輕人對專業性體育指導需求較高。
(2)公共體育項目以簡便易操作為主,私人體育及公共體育服務消費意識薄弱。
(3)大眾有體育指導需求,但需求水平較低。
3? 強化陜西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的建議
3.1 建立長效表達機制
建立長效表達機制以滿足公眾體育需求,在投入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為大眾提供更多優質的服務的。公共服務從群眾中來,又為群眾所服務。資金來源及享受者均是群眾,因此,公共體育服務需滿足群眾需求。也就是說,要在了解群眾需求之后,為群眾提供力所能及的體育服務資源,發揮資源最大化價值。對群眾需求的收集,應由科學的決策程序落實。例如,可以開發信息管理系統,為群眾提供公共體育文化服務,對群眾意見進行登記記錄,定期對收集到的群眾意見數據分析,把握不同時期公眾對體育服務的需求,找到不足,并積極改善。有目的的使用公共資金,以公眾實際需求,確保公共體育服務資源供給的合理性,滿足大眾需求。
3.2 利用社會資源參與到體育服務中去
要促進陜西省公共體育服務不斷完善發展,單靠政府力量較單薄,需將社會資源引進來,滿足群眾不同體育需求,提高公共體育服務質量及效率,實現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公共體育服務,應從公共體育服務供給角度出發,以政府為引導,體育院校、協會、社團、企業參與進來,形成互補形式,構建完整的公共體育服務資源體系,避免政府單方面指導引起市場失靈風險。
不同主體之間應相互配合,明確各個主體在公共體育服務在中的具體責任,相互合作溝通,發揮多方面社會力量優勢,調動其的積極性。政府在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上應發揮引導性作用,堅持“政府主辦、政府指導”,明確政府在公共體育服務中的直接供給項,控制市場手段供給內容,各方面共同努力,實現公共體育均等化。
3.3 完善轉移支付制度
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實現應以政府力量為支持,政府給予必要控制,以政府間轉移支付,確保服務均等化。轉移支付主要是為了緩解區域化體育發展差異,確保個體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制度內容。政府在公共體育服務上支出,除去收入支付,還以中央政府轉移支付完善。當下,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采取一般轉移、專項補助形式,組成轉移支付,由體育負責部門劃撥資金,平衡區域化公共體育服務差異。要確保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需對體育資源供給能力低的區域提供經費支持,按照均等化理念,合理調配資源,減小不同區域之間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差異。
3.4 其他建議
在公共體育服務資源供給中,器材設施、經費資源、人力資源及組織資源對陜西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影響較大。在陜西省公共體育服務上,應分析當地經濟條件及群眾需求,落實“因地制宜”理念,政策上多變通,創新,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針對變通體育受眾設置不同時段、不同鍛煉強度的體育活動。對現有的公共體育館、活動中心等,應定期對設備設施及時維護,新增器材及時維修維護。此外,公共體育館建立,要考慮居民居住區、體育館附近交通、停車、商超等布局,充分考慮群眾使用是否方便。多利用當地社會資源優勢,在公共體育服務上,以“承包”、“捐獻”、“特許經營”等方式,和社會企業加強合作溝通,共同建設體育建筑,完善器材,減輕政府工作負擔。在體育服務指導上,需加強對參與體育鍛煉群眾的體育知識專業培訓,提高體育健身指導的專業性。
4? 結語
綜上所述,對陜西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分析,得到:陜西省公共體育服務資源供給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較大,兩者為正比關系。在經濟發展靠前的區域,其體育服務資源供給穩定。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能力上,不同地區差異較大。在陜西省內,經濟發展相對較低的區域,其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水平穩定,城市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水平相比于農村地區較高。
參考文獻
[1] 鄭傳鋒,梁茹霞,雷敏.探討我國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以西安市為例[J]. 體育科技, 2016, 37(1):61-62.
[2] 孫榮輝.陜西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程度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5(5):562-566.
[3] 黃榮.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研究——以陜西漢中農村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 2017(7):189-190.
[4] 郝利玲,方新普,劉玉.我國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分析與發展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4,35(4):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