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
摘? 要:用聲音和身體動作體現人的思想和智慧的,是人類的語言。它是人與人交流的重要工具。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用嘴進行教學,還需要利用其他有聲教學語言或者身體語言進行教學。本文就小學體育教師如何在課堂運用有聲教學語言,并對其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實效性進行探究,通過兩年的實踐,筆者發現將有聲教學語言的運用到小學體育課堂中,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體育課堂教學實效有著顯著效果。
關鍵詞:有聲教學語言? 課堂教學實效性? 小學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7.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6(a)-0124-02
1? 有效指揮,保駕護航——指令性有聲教學語言
1.1 標準指令,規范練習
“口令”是隊列練習的指揮棒,是最簡練、最基礎的指令性有聲教學語言。隊列隊形練習是每一節體育課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使用口令,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一切行動聽指揮的過硬作風,養成嚴格遵守課堂紀律的良好習慣,為有效課堂的教學保駕護航。如:“立正”、“注意”、“快”、“立停”…等,口令發布一定要精神十足,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令到必行”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上課開始部分,為了調整學生的精神狀態,進行隊列隊形原地轉法練習時,我采用指令性有聲教學,步驟如下:(1)教師把原地轉法的完整動作分解為“一二”兩拍講解示范。教師發出預動令后,學生在做轉動練習的同時,一拍時教師喊“一”,學生做“一”的動作,二拍時教師喊“二”,學生做“二”的動作,積極融合。(2)教師發出預動令后,學生在做轉動練習的同時,一拍動作時學生齊喊“一”,二拍動作時教師喊“二”。(3)完整練習時,教師發出預動令后,學生按規范動作練習并喊出整齊響亮的“一二”的聲音,在開始時教師與學生齊喊,隨后練習時由自己學生去喊。
“聲生互動”,學生參與喊口令既能掌握練習的節奏也能把注意力集中到練習中去,四步練習后,學生便能精神飽滿、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完成練習,從而迅速、規范地掌握好原地轉法動作技術。
1.2 變化指令,提請注意
教師的指令有時候是隨著課堂的需求進行變化的,如果教師始終以一種指令指揮整堂課,學生往往會注意力分散,教師需要適時變換指令,提醒學生注意。
例如:在做準備操時,教師通常采用教師口令“四個八拍”進行指揮,時間一長學生的注意力往往就會分散,這時需要教師進行一些調節,比如教師在喊口令時喊“一二”,學生喊“三四”,教師在喊“五六”,學生喊“七八”。
一則變化了原有的教師指令,二則將學生變成主動參與口令者,不僅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夠讓學生參與到指令教學中來,引起互動。
2? 激情互動,聲生響應——互動性有聲教學語言
2.1 融入音樂節奏,增強學生興趣
風格各異、節奏鮮明的音樂的適時運用,能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體驗,發揮不同的感染效果。實驗證明,音樂對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生理等都會產生強烈的影響。練習著在音樂的伴奏下能產生愉快、舒適、歡樂等積極性的情感表現,使其對動作能更快的理解,更能準確自如的完成。運動負荷的大小是由音樂節奏的快慢控制,所以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教學內容的不同、運動強度的要求選取各種比較適當的音樂進行來配合練習,適時刺激學生的聽覺,根據不同的課堂的需要,選擇不同的類型的音樂配合練習。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該有針對性地選取孩子們喜愛的、熟悉的音樂(如動畫片、電影插曲等)來配合教學,即可以豐富訓練形式,也能提高學生的協調能力,發展綜合素質。
例如:在進行準備活動時,播放節奏感強、動感十足的《小跳蛙》、《兔子舞》、《健康歌》等電子音樂,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隨著音樂律動,伸伸胳膊,踢踢腿,扭扭屁股,扭扭腰,在進行放松跑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歡快的《讓我們蕩起雙槳》、《春天在哪里》等歌曲來調節學生的心情,放松地進行慢跑,不僅不會感到枯燥,而且會更有樂趣…
在多樣的節奏音樂的伴奏下,即便是再簡單的體操動作,也能使學生達到一定的運動負荷。
例如:教師在水平二(四年級)實驗班和非實驗班進行了教學對比,實驗班教師利用音樂進行互動式健美操教學(既跟著音樂節奏教師和學生一起跳健美操,學生邊模仿邊學生),而非實驗班教師利用口令進行灌輸式教學(教師叫口令進行一步一步地教學),實驗結果是:實驗班的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動作節奏感強;而非實驗班的學生學習興趣一般,節奏感一般。
雖然兩種教學都是有聲語言教學,但是效果卻截然不同,可想而知,音樂的刺激與學生形成互動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2 融入顯隱目標,巧用聲音樂趣
鼓在教學中的巧妙運用能很好地刺激學生的聽覺器官等,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在老師執教的“投擲的聲音”一課中,老師就是將水平二的投擲單元目標進行目標細化,分解出肩上快速揮臂這個課時目標進行教學,利用鼓來進行有效教學。
例如:本堂課的目標定為肩上快速揮臂,以新穎的器材(塑料瓶)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學生的好奇和擊打的興趣來進行教學,教師利用鼓來進行指揮。教師分別利用“跟著教師敲節奏”、“敲一敲比誰響”、“不同角度地敲”以及“和尚撞鐘”等內容來進行教學,充分利用擊打“塑料瓶”發出的聲音的輕重來顯現學生的練習效果,教師利用鼓的節奏和響聲來指揮,將學生肩上快速揮臂這個隱性的目標通過聲音這個顯性的方式表示出來,在最后的投擲的成果檢驗上也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本節課教師就是利用鼓的節奏和響聲來進行指揮和教學,將目標包含其中進行趣味教學,讓學生的投擲課不再枯燥無味。
2.3 巧用互動問答,展現個人風采
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采用一些兒話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這些兒話通常能啟到激勵和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讓學生的聽覺感覺得到一定的喜好刺激,經過大腦分析和處理外界信息,然后促使身體做出相對反應,發展正遷移,展現個人風采。
例如:課堂開始,學生注意力還沒有完全集中過來,個別同學看別的地方或者還有小聲講話的同學時,教師利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比較好的,教師會用“哪里的松樹最精神?”,學生一邊回答“這里的松樹最精神”,一邊做出正確的立正姿勢(身體站直,抬頭挺胸),表示自己就是那顆“最精神的松樹”。
這種方法一是提醒注意力分散的同學,另外可以更快的方式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而如果是無聲的教學方法的話,學生不但不會集中注意,還會有更多的同學加入到注意力“分散”行列。
3? 啟迪智慧,強化思考——啟發性有聲教學語言
3.1 挖掘屬性,尋找相似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啟發性的語言具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層度和心理特征,結合教學實際和教材的特點,要多給學生制造懸念和設置情景,創造有利條件,啟迪學生智慧的頭腦,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巧妙地運用提問、暗示、比喻、聯想等技巧性語言,尤其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和學習體會,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讓其形象思維得到進一步提升,使其感受性得到進一步的刺激,從而向感知發展,做到身心齊動,并促其從“學會”到“會學”的轉化,讓學生對個別事物的認識由“感覺”升華為“知覺”。
例如:新授小學一年級技巧“前滾翻”時,教師經過“木塊”和“球”同時向前滾動的演示后,對學生進行這樣的提問:“木塊和球哪個滾得快?”“它為什么會滾是快? ”小朋友想使自己滾得快,該怎么做?從而引出前滾翻的要領——“團身”。
這樣不易掌握的動作方法和概念通過啟發行有聲教學語言輕易就能解決,也不需要教師講很多,學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3.2 提煉精華,巧妙啟發
在體育教學中,有些技術動作用語言去教育學生往往不能取得較為明顯的教學效果,學生也不容易記住,這是就需要教師去提煉技術動作的精華,比如重點和難點,通過教師形象地提煉,讓學生輕而易舉地記住了,并能很好地掌握技術動作,讓學生學習技術動作時有一種一學就會、恍然大悟的感覺,這樣學會的動作就容易掌握,而且不容易忘記。
例如:教師利用“口訣”的形式去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如還是新授小學一年級技巧“前滾翻”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口訣:“閉嘴下巴抵胸口,目視肚臍莫抬頭;重心前傾雙手推,迅速收腿不落后。
當學生記住了口訣,也就能初步了解前滾翻的動作技巧了,如“閉嘴下巴抵胸口,目視肚臍莫抬頭”解決的是準備動作中的低頭,團身的技術動作,為后腦勺著墊和團身滾動做好準備,只要學生稍微動一下腦筋就能輕松地理解和學會這個動作技術的要領。
3.3 設置障礙,直觀引導
在個別項目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采用學生先體驗然后再進行深入教學,這樣能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深入思考,最后由教師引導解決問題。
例如:在水平三(五年級)跨越式跳高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一邊高一邊低(高度適中)的橡皮筋拉線進行教學,首先引導學生先從低處往高處跳,跳完后問 “你覺得現在要跳過橡皮筋,身體的哪個部位容易碰到橡皮筋啊?學生回答:“腳”——引申出腳要向上擺的高;而后引導學生由高處往低處跳,跳完后問“你覺得那現在要跳過橡皮筋,身體的哪個部位容易碰到橡皮筋啊?生回答:“屁股”——引申出屁股要往上(既蹬地有力);再回到兩邊一樣平的牛皮筋時,學生就知道要注意兩方面的向上,這樣才能順利跳過去。
雖然是幾句最簡單的引導,但這也是最有效的引導,解決了教學中一味用嘴去強調:要抬腳和跳起來,把抽象的技術用語言直接而形象地引導了出來,這就是啟發式有聲教育語言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李貴芳.談體育教學中的體態語言運用[J].教育與職業,2006(5):190-191.
[2] 莫德照.語言運用得體的辨析[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6(6):27-29.
[3] 鄭定明.體育教學的語言特點[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993(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