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東京奧運周期以來,圍繞規則內容、特點和發展趨勢的不斷變化,運用文獻資料法、觀察法、數理統計法、比較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及手段,以當下奧運周期競賽規則為理論依據,以第48屆世界錦標賽女子平衡木決賽成套動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優秀運動員成套動作編排的內在規律,厘清目前女子平衡木成套編排的發展趨勢這一內在邏輯關系,研究結果表明:(1)原有難度優勢不在,優勢競爭格局受到沖擊。(2)單個難度組別趨于穩定,強調多個動作連接獲取加分,提升成套難度價值。(3)重視轉體動作編排價值,彌補轉體動作短板。
關鍵詞:世界錦標賽? 女子平衡木? 成套動作? 編排特點
中圖分類號:G8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6(a)-0253-03
隨著東京奧運會的腳步日益臨近,女子平衡木競爭格局出現新的變化,女子平衡木的傳統優勢地位受到嚴重削弱,在此我們有必要進行階段性梳理和小結,及時反思,發現問題,改善改進已出現的編排和訓練問題,從而為中國女隊更好備戰2020年東京奧運會提供及時必要的編排參考和建議。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第48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女子平衡木決賽的8名選手及其完成的成套比賽動作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以第48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女子平衡木決賽錄像和2017—2020年國際體操聯合會女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等研究依據,采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和比較分析等方法。對運動員完成的難度組別、動作類型、編排特征、動作連接方式和完成情況等,進行錄像觀察、比較、分析,研究總結當今女子平衡木的動作編排特點和發展趨勢。
2? 結果與分析
2.1 東京周期FIG女子競技體操規則內容解讀
通過解讀規則,規則計算成套動作難度價值的動作數量為“最多計入難度最高的8個動作。”包括其中最多3個技巧動作,3個舞蹈動作,2個任意動作;規則內容通過2個任意動作釋放動作編排可選擇的空間,便于與3個技巧、3個舞蹈動作形成合理有效連接,適應不同動作的連接形式,鼓勵獲取連接價值。
東京奧運周期,成套動作D分主要通過技巧類和舞蹈類動作相互連接,從CR(編排特定要求)、DV(難度動作價值)、CV(動作連接價值)和SB(動作連接串加分)四個維度獲得,其中涉及到動作與動作連接關系獲得的D分,一方面通過有效直接連接獲取盡可能多的CV加分,另一方面通過完成3個及以上動作構成的連接串獲得SB連接串加分,說明項目發展趨于鼓勵多個動作連續連接完成,強調成套動作的動力性、連續性的整體效果,這一點在本人《倫敦奧運會女子平衡木成套動作特點分析》一文就有所論述。
具體來看,技巧類動作間的連接加分分為:+0.2和0.1;其中:(1)C/D+D及以上=+0.2,C/D組技巧連接D組技巧+0.2,主要用于向后技巧;(2)B+D(兩個都向前)=+0.2,B組技巧連接D組技巧+0.2,通過前手翻連接向前空翻進行編排;(3)B+F=+0.2;(4)C+C=+0.1;五、B+E=+0.1。舞蹈類動作連接加分也分為:+0.2和+0.1;其中:(1)C+C及以上組別(舞蹈)=+0.1,跳步C組+跳步C組+0.1;(2)A+C(僅指轉體)=+0.1,用以單足立轉A組+單足立轉C組=+0.1;B+D(混合連接)=+0.1,技巧B組+舞蹈C組+0.1,主要通過手翻/空翻連接跳步進行編排;D+A(空翻落至單腳平衡)=+0.1,通過手翻/空翻連接跳步或轉體進行編排;D+D及以上=+0.2。動作連接過程中,全部連接必須反彈,其意涵是指同一個方向上具有快速反應的連接;由第一個帶手支撐的騰空工作(雙腳)落地,立即起跳/反彈進入第二個動作;由第一個騰空(有/無首支撐)動作單腳落地,隨著自由腳落地,立即雙腳起跳反彈進入第二個動作連接串的SB加分,指需要通過任意順序的B+B+C或更高難度所組成的舞蹈串/混合串/技巧串(反彈和不反彈,含上、下法),獲得CV以外的+0.1分/串。
2.2 第48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女子平衡木決賽競爭態勢分析
我國運動員劉婷婷在本次比賽中,憑借D分6.3,E分8.233的優異表現,獲得冠軍;帕杜拉瑞和拜爾斯分別獲得第二、三名。總體上看,成套動作D分達到6分以上是世界大賽爭奪獎牌的先決條件,本次比賽前三名D分均達到這一指標,對比目前主要對手美國隊,我們在難度上沒有優勢。
具體來看,在這一周期我國運動員在成套D分上沒有優勢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隨著這一周期規則導向對于CV連接公式有多重限制,原本在長串技巧連接、向前空翻及混合連接的DV優勢受到嚴重削弱。另一方面規則內容對于接環類跳步動作的完成質量要求趨于嚴苛,原本手握多個結環類動作的難度優勢消失。與此同時,國外運動員順應規則發展潮流,一方面借助多個較低難度形成有效直接連接,獲得CV和SB加分;另一方面利用高動作組別的蹲轉1080 等轉體類難度拉近DV,進而形成在該項目上的競爭力;因此強調多個動作有效鏈接,獲得較高CV和SB加分是目前成套編排的主流。
2.3 第48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女子平衡木決賽成套技巧類動作分析
運動員普遍選擇B、C、D、E組的木上動作,其中B、E組9次、C組11次、D組10次,B、C組集中編排在連接串中,D、E兩組集中編排在單個技巧難度上。
下法動作上,由于本周期規則內容對于成套動作中CR編排特定要求有所降低,出現了3次C組難度的下法,其他運動員大多數還是選擇了D組及以上難度的下法。上法動作上普遍選擇了較難的動作組別,出現3次D組和1次F組的動作,這是因為東京周期規則鼓勵多個多串動作進行連接,普遍通過多次完成動作連接提升D分,造成木上難度分差難以拉開,因而不少運動員通過提升上法難度作為進一步提升D分競爭力的突破手段。
2.4 第48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女子平衡木決賽成套舞蹈類動作分析
首先,本屆世錦賽平衡木決賽中運動員普遍采用交換腿類和劈腿類跳步的編排,這兩類跳步通常運用單腳起落技術完成,其難度處于C/D/E三個組別,非常全面的適應到CV連接加分公式的組別要求;其次,大多數運動員都使用了B組難度的狼跳和縱分跳,旨在通過連接滿足連接公式要求獲得CV、SB加分。
橫向來看,進入決賽的兩名中國運動員成套使用了最多種類的跳步動作,體現了歷來我國運動員完成木上動作的跳步難度儲備優勢,為編排動作連接提供了較大空間,但在轉體類難度上是一大短板;國外運動員普遍采用較高難度的轉體動作,主要以蹲轉1080/720和水平舉腿立轉720為代表,部分運動員的編排還實現了“轉體C組+轉體A組+轉體D組+跳步A組”的連接,不僅滿足“A+C”=+0.1這一要求,還獲得了CV+0.3和SB+0.1的D分收益,因此針對目前我國平衡木編排中轉體動作難度偏低的缺陷,這一編排思路值得我們重視。
2.5 第48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平衡木決賽成套動作連接完成情況分析
本屆世錦賽平衡木決賽出現的8套成套動作,普遍選擇了3個及以上動作構成長連接串,特別是伊克爾和維沃爾斯選擇了4個動作構成的連接串,技驚四座。這一點充分體現出運動員超強的連續完成能力以及對器械的長度、空間的利用能力;中國運動員則使用了2串和3串三連接獲得CV和SB加分,劉婷婷的成套動作加分效果有限,D分沒有絕對競爭力,但憑借E分及DV的良好臨場表現收獲冠軍。章謹的成套動作D分偏低主要因為兩次掉木重大失誤造成的連接價值和連接串加分無法得到有效承認,進而影響到D分。動作連接串中D組及以上組別難度動作的數量上,中美兩國運動員達到了4~5串,拜爾斯主要通過單個動作的高DV予以抗衡,因此伊克爾、拜爾斯、劉婷婷、章謹的成套D分差距不明顯,名次及得分差距主要源于完成質量的差別。
總體上看,隨著各國對規則的不斷適應和項目制勝規律的深入認識,單串連接的動作構成數量增加、成套動作中動作連接串的總數增加以及良好的完成質量是平衡木項目的主要發展趨勢。
4? 結語
4.1 難度優勢不在,原有格局受到沖擊
平衡木項目歷來是我國女子體操傳統優勢項目,在本屆比賽中,我國運動員的成套D分沒有優勢,因而當前在保持良好完成質量的前提下,需要深入研讀規則,優化成套編排,拉開D分差距。
4.2 單個難度組別趨于穩定,強調動作連接價值
受規則導向影響,成套編排思路趨于多串連接動作和多個難度連接構成的長串動作作為重點,通過大量動作連接獲得CV和SB 的連接加分,是本周期提升D分的重要途徑。
4.3 重視轉體動作編排價值,順應當前發展潮流
目前國外運動員普遍使用高難度轉體動作作為提升D分突破口,以蹲轉動作及轉體動作連接為主要代表;我國運動員在轉體動作行普遍采用低水平立轉,分值較低,需要進一步優化編排,提高難度。
參考文獻
[1] 郝瑤.世界女子體操高低杠成套動作編排特征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7.
[2] GB/T16159—1996,國際體操聯合會.女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2017版)[S].北京:中國體操協會,2016.
[3] 趙元吉.論體操技術(男子部分)的演進過程及其規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4):78-82.
[4] 范志遠,石金龍.倫敦奧運會女子平衡木成套動作特點分析[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沈陽:中國體育學會.全國競技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摘要集[C].2013.
[5] 范志遠.2013年世運會競技健美操有氧踏板成套動作分析[D].成都體育學院,2014.
[6] 杜熙茹,羅曉遠.里約奧運周期女子自由體操發展趨勢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3):15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