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嚴
摘? 要:本文采用錄像觀察法、動態三段指標評估法、數理統計法等,以馬龍在第十三屆全運會乒乓球男單決賽中的技戰術表現為研究對象,較為全面地分析了馬龍在本場比賽中的技戰術特點。通過分析其在發搶斷、接搶段和相持段的動態三段數據特點較系統地概括了馬龍本場比賽獲勝的原因,同時,針對現有問題,為馬龍在接下來的訓練提出一些可行的參考意見,亦希望提高他的比賽表現。
關鍵詞:十三屆全運會? 馬龍? 技戰術
中圖分類號:G84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6(a)-0250-02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以馬龍在第十三屆全運會男單決賽中的技戰術表現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錄像觀察法
在央視體育網中搜索關鍵詞“全運會乒乓球男單決賽”獲得真實的比賽錄像。反復觀看比賽錄像并記錄來獲取需要的數據,以數據作為基礎對馬龍在這場比賽的技戰術表現進行分析。
1.2.2 動態三段指標評估法
動態三段指標評估法是傳統三段指標評估法的發展與創新,它在傳統三段指標評估法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不以嚴格的板數作為劃分三段的依據,而是應機動地,動態地進行三段判定。在此理念基礎上,動態三段法將第四板與第五板的判定進行了重新歸類使三段指標評估法的三段判定更加合理和清晰。本文采用此方法對馬龍在比賽中的技戰術表現進行分析。動態三段統計法可以將雙方運動員的三段數據對應起來。
2? 結果與分析
縱觀整場比賽,馬龍在發搶段的得分率為44.83%,接搶段為63.89%,相持段為52.08%。相持段的使用率幾乎是發搶斷的1倍,達到了42.48%,發搶斷為25.66%,接搶段為31.86%。雖然發搶斷的得分率較低,但因為其在三段中占有最低的使用率,對比賽結果的影響不是很大。相持段的得分率和使用率綜合來看對比賽結果的影響和接搶段的得分率和使用率大體相同。馬龍在這兩段的使用率越高,比賽的結果的利好面就越偏向于馬龍,在接搶段得分率為63.89%的條件下更是如此。馬龍在整場比賽接搶段丟的13分中,有11分都來自于接發球控制后銜接(第四板)失分,占接搶段總失分的84.62%,若在接搶段的第四板球上能有更好的表現,馬龍在這場比賽中接搶段的發揮將是統治級的。
第四板球的失誤集中表現在:(1)馬龍擺短樊振東短球,樊振東反手擰拉后馬龍回球失誤。(2)馬龍接發球直接擰拉,樊振東回球后馬龍失誤。通過動態三段表可知二人在相持段有著的很高使用率,這說明二人在國家隊隊內交手很頻繁,對方前三板的技戰術相對于另一方來說已經非常熟悉,兩人都不會輕易在前三板就丟掉比分,這也增加了比賽的觀賞程度。動態三段相較于普通三段的一個優勢在于我們可以通過馬龍接搶段的得分率數據來計算出樊振東發搶段的得分率,樊振東的得分率為36.11%。樊振東發搶斷和馬龍發搶斷的得分率均沒有超過50%。這一特征表明現如今高水平男子乒乓球運動員在發球和第三板環節已經不再占據優勢,反手擰拉技術極大地破壞了前三板發球人的進攻體系。采用反手擰拉技術進行接發球可極大地削弱發球人前三板的控制力,將球速加快讓對方猝不及防,這也是反手擰拉技術近幾年這么盛行于國際乒壇的原因。擁有了反手擰拉技術,自己的接搶段就可以對對方的發搶斷施加很大的壓力。馬龍在第二局的獲勝主要是他接搶斷超高的得分率,達到了83.33%。第四局的獲勝發搶斷的80.00%的得分率貢獻了許多。第五局的相持段和第六局的接搶段的極好表現是這兩局馬龍獲勝的首要原因。
馬龍在整場比賽中的技戰術貫徹也可謂清楚,聰明。無論是遇到關鍵球還是普通得分,他始終將壓反調正戰術和發長球戰術深深地印在心中。當他察覺到樊振東精神有一絲懈怠時他就好像看到了可能的得分,進而通過這兩個戰術牢牢地將比賽節奏掌控在自己手中。樊振東擊球的力量大,旋轉強,質量高,失誤相對較低,馬龍無論是正面進行正手還是反手對抗都無法占到任何便宜。因此,在不變化回球落點的情況下馬龍很難從正面的對抗中與樊振東一較高下。馬龍的優勢在于速度和連貫,并且最為重要的是他有著及其豐富的大賽經驗,在大賽與樊振東的交手中馬龍仍然贏多輸少,占有優勢。馬龍在比賽中把每一球,每一分在思想上都看得尤為重要,對于他來說每一球都是關鍵球,每一分都是關鍵分。在第5局馬龍因為一個非常低級的搓球失誤向著天空大喊來提醒自己集中注意力這一細節就能看出在比賽中他非常在乎每一分,也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比賽狀態,時刻用自己的最佳狀態來與樊振東抗衡。強大的心理素質也是馬龍能在大賽屢戰屢勝的必要條件。這一場比賽中有2局樊振東都有希望將落后的比分追平甚至反超,而每每在最為關鍵的時刻馬龍仍然貫徹自己最先想好的發球和第三板球,在接發球時也毫不手軟同樣采用反手擰拉,樊振東每每在每局的最后時刻迫近比分后最終還是丟掉了那一局。在最后一局9:9平的緊要關頭,樊振東的兩個失誤都和心理素質有一定的關系。盡管已經獲得了好幾次世界冠軍,但畢竟樊振東還小,相對年輕,在大賽中尤其到了決勝階段還是會存在心理波動的情況。最后一球樊振東反手擰拉過后馬龍反手回球到樊振東的反手,一個在往常非常輕松的回球到了最后一球對于樊振東來說就像一個鉛球一樣怎么也拉不起來,球重重地栽到了網下。因此,優秀的心理素質和大賽經驗也是馬龍這場比賽技術層面以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通過分析動態三段統計數據可知,馬龍在第十三屆全運會乒乓球男單決賽中奪得勝利的首要的技戰術原因可歸結為優秀的接搶段表現(得分率63.89%,使用率31.86%)和相持段的相對優勢(得分率52.08%,42.48%)。接搶段的優異表現主要體現在:1.小球控制得分較多。2.接發球擰拉后銜接得分較多。3.發長球偷襲后側身正手拉球得分較多。
3.2 建議
由于在反手正面對抗時的相對弱勢,馬龍在日常訓練中應多增加反手的對抗性練習,提高自己反手的擊球質量。雖然在接搶段的表現很優秀,但接發球擰拉后銜接的失分和得分數同樣多。因此,馬龍若想保持甚至繼續提高自己發搶段的優勢,應在接發球后第四板球上苦下功夫。馬龍在發搶斷的失誤主要集中在第三板球,尤其是發球偷襲后正手側身拉球的失誤的失分與得分都較多。因此,在發搶斷需要努力減少自己第三板球失誤的數量。對于相持段來說,馬龍幾乎在每局都會出現發球被攻后銜接第五板失分的情況,但樊振東并不常見。究其原因可推斷馬龍在發球被擰拉后第三板回球質量較低造成了第五板回球難度過大而失分。因此,發搶斷能力的提高對于相持段尤其是被攻后銜接第五板回球同樣會有幫助,馬龍應在發搶斷努力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凱旋.第54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前八強技戰術特征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8.
[2] 秦帥江.世界優秀橫拍進攻型選手馬龍、樊振東的技戰術特征對比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17.
[3] 張曉棟,肖丹丹,周星棟,等.乒乓球技戰術動態三段指標統計法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體育科技,2018,54(1):80-83.
[4] 任杰,張輝,施之皓,等.基于比分變化的乒乓球運動員賽中心理狀態分析[J].體育科學,2013,33(11):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