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英
小麥是輝縣市主要糧食作物,加強小麥栽培種植技術研究,推進小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現就其關鍵技術展開梳理,并對其應用成效進行總結。
1、小麥種植的關鍵栽培技術
(1)提高整地質量技術
良好的整地質量是確保小麥科學栽培的基礎,整地技術直接影響小麥的生長。倡導精耕細作,做好地塊整理,為小麥播種、幼苗生長、抽穗、增產創造條件。在整地技術上,一方面,對土壤結構進行改良,增加熟化土壤耕作層,確保地塊具備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為小麥根系生長提供肥力。另一方面,通過深耕,來確保土壤墑情,為小麥播種提供適宜環境。在秋季作物收獲后,建議采取深耕作業,耕深20cm以上,每年要調整耕深在23~25cm。耕地時,以早晚時段為宜,避免中午陽光暴曬下耕地,氣候干燥對土壤墑情影響較大。深耕作業后,要采用耙地技術,通常耙地4~6遍,確保地塊無明顯的暗溝、無大塊坷垃,整體地面平整,上松下實。針對干旱氣候,不能過早耕地,建議在播種前5~7 d耕地造墑。考慮到適期播種,不能等雨看天,要在適播期進行整地,創造澆水條件來科學播種,避免播期延遲,影響小麥生長,造成減產。
(2)提高播種質量技術
小麥播種是提高增產的重要條件。要想獲得高產,麥種必須要優質。怎樣選擇好麥種,要確保小麥播種后苗齊、苗全、苗勻、苗壯。各鄉鎮要根據區域氣候、種植歷史,選擇適宜的優質高產麥種。同時,結合麥種,科學制定水肥計劃。針對騰茬晚、水源少、干旱的地塊,建議在耕種前進行先澆水,后深耕整地。通過澆水,來確保地墑,為播種提供有利環境。針對騰茬早、耕地早,水源條件優越的地塊,建議先深耕,再灌水,讓地墑保持充足的水分。結合豫北輝縣地區,不同品種小麥的適播期存在一定差異,建議以每年10月6日、11日、16日三個播期為最佳時段,盡量避免早播與晚播。播種后,冬前要做好及時的澆水、補水,確保冬前壯苗,為提高產量創造條件。另外,播期的選擇很關鍵,如果播期過早,冬前出現麥苗生長過旺,反而對土壤養分吸收過多,造成“老弱苗”問題。如果播期延遲過晚,冬前麥苗群體生長不足,分蘗少,也會影響根系的生長,對惡劣天氣可能帶來減產危害。
(3)做好病蟲害綜合防治和葉面肥應用工作
對自然災害、病蟲害防治是確保小麥生長,提升產量、提高小麥品質的關鍵。針對小麥種植過程中,不同時段,選擇不同的病蟲防治措施。在地塊耕種前,對田間雜草進行清除,并根據田塊土壤狀況,選擇抗病蟲小麥品種。針對小麥生長過程中易出現紋枯病、金針蟲等病害問題,在麥種上涂抹化學藥劑,增強麥種抗病性。在進行藥劑涂抹時,要結合麥種用量,對相應殺蟲劑的劑量、種類進行科學選擇,確保良好的病蟲防治效果。在拔節期,小麥易受紅蜘蛛、吸漿蟲、枯萎病等危害,要做好田間病蟲觀察,做好專門的病蟲害防治措施。針對白粉病、穗銹病,利用藥劑噴灌方式進行防控;針對赤霉病、麥蜘蛛等病害,建議采用低毒高效藥劑來防控。如對白粉病可用粉銹寧可濕粉劑;對銹病可以利用禾果利進行防控,避免采用高毒性藥劑。另外,加強前期化學除草,根據輝縣市氣候及小麥病蟲害防治計劃,一般在年前11月中旬至12月初,或年后拔節前應用除草劑。對闊葉雜草,應用二甲四氯或苯磺隆,禾本科以驃馬或甲基二磺隆。
(4)氮肥后移技術
在小麥栽培中,氮肥的施用很關鍵。氮肥后移就是對前期氮肥用量進行調控減少,結合田塊麥苗追肥實際,適當延遲氮肥時間。通常,進入拔節期,觀察小麥葉色退淡,追施氮肥為最佳期。針對小麥群體大的地塊,可以適度延遲氮肥,在拔節后追施。每畝追施尿素120~150kg。在氮肥后移中,可以結合氣候條件,如雨后撒施,或者在撒施后澆水灌溉,確保水肥充分利用。氮肥后移技術,從調控效果上確保氮肥的高效吸收,為提高小麥單產,增加穗數、千粒重,提高小麥品質奠定條件。
(5)田間管理技術
田間管理主要分為冬前、春季、后期三個階段。從出苗到越冬期,葉片、分蘗和根系等營養器官生長期,主攻目標要做好早期肥水促進,促根長葉,促進分蘗,培育壯苗,保苗安全越冬。具體來講,根據田塊麥苗長勢,做好壯苗、冬灌、培土管理。春季,結合地塊、氣候、麥苗,做好返青肥追施,對肥力不足地塊,要加大施肥,確保麥苗分蘗;拔節期,查看麥苗長勢,追施平衡肥,促進小花分化。做好田間排水管理,防治水淹;做好培土管理,確保根系發育良好。在小麥后期,管理重點為放風、防蟲、防病、防旱澇。在抽穗后,要根據旱情提前澆灌,保持土壤水分;針對麥株密度過高、過密,要在干熱風前進行澆灌;或者干熱風過后要進行澆灌補水,避免倒伏,影響小麥產量。為防范小麥早衰,在抽穗后可對小麥噴施尿素或硫酸銨溶液,補充氮肥;對缺磷地塊,噴施磷酸二氫鉀或過磷酸鈣溶液。
(6)氣象災害防控技術
豫北麥區氣象災害主要有旱、澇、干熱風、霜凍和春季暖溫連陰雨天氣等。在防御干旱時,加強水利配套設施建設,做好小麥拔節、孕穗和灌漿水。考慮到部分田塊缺失灌溉條件,建議選用抗旱小麥品種,采用深耕,提高土壤保墑。針對冬季氣溫過低可能帶來的霜凍災害,建議選用抗寒品種,適時播種,合理施肥,培養壯苗;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干熱風防御,以綜合農業技術措施、噴灑化學藥劑等方面,來提升小麥產量。
2、小麥種植效益提升
通過對小麥栽培技術的應用,其效益體現在四方面:一是提高單產。借助于栽培技術,對小麥品種進行優選,結合地塊肥力條件,科學施肥,提高了小麥單產水平。二是提高品質。輝縣市作為豫北優質小麥基地,結合綜合栽培技術,實現對氮磷鉀、水肥、病蟲害的科學管理,提高了小麥品質。三是節約種植成本。引入小麥高產栽培技術,來減少人工、化肥、水電、農機具的投入,提升麥田管理水平,節約成本。四是促進適度規模化推廣。運用科學栽培技術,立足小麥高產、高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具有良好的規模化推廣價值。
(作者單位:453600河南省輝縣市農業農村局)